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9: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20:12
冬虫夏草研究简介
冬虫夏草,又称虫草,是中国珍贵的真菌药物与高级补品,早在明代之前已被人们应用。自明代中叶起,其受到东南亚人民的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冬虫夏草是由子囊菌寄生于蝙蝠蛾等昆虫体内形成的独特生物体。冬天,感染的昆虫体内形成菌核,外表仍保持原虫形,直到次年夏季温暖潮湿时,菌体生长,从虫体头部长出一根棕色有柄的棒状子座,长达4~11cm,粗约3mm,外形似野草,因此得名“冬虫夏草”。虫草既非“冬为虫,夏为草”,也非“既为虫,又是草”,而是虫与菌的结合体。由于冬虫夏草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复杂的生活史,它长期处于野生状态,资源稀少,难以满足需求,在国内外市场成为紧缺商品。
成分与功能
冬虫夏草含有多种成分,包括25%~32%的粗蛋白、8.4%的脂肪、18%~53%的粗纤维、28.90%的碳水化合物、4.10%的灰分、7%的虫草酸、0.29×10-8的维生素B1、色氨酸、吲哚乙酸等。冬虫夏草应用于医药,记载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药性考》等古籍,性温味甘,具有“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的功效,是治疗“诸虚百损”的名贵中药。在中医中,冬虫夏草多用作强壮剂、镇静剂,治疗痰饮喘嗽、咯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神经性胃病等症。作为药膳滋补品,“虫草鸭”在中国历史悠久,《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了一种炖老鸭的方法,利用冬虫夏草的药气,能从头中直贯鸭全身,无不透浃,对虚弱病人有极佳的滋补效果。
分布与生态环境
冬虫夏草的菌种属于麦角菌科,包括多种如冬虫夏草、蝉草、珊瑚虫草、羌螂草、蛹草、半翅目虫草、黄蜂草等。中国虫草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现有139种资源,其中中国已知有58种。冬虫夏草主产区为四川、青海、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等地的高山原野。晋香棒虫草在湖南、安徽、江西也有分布,而蛹虫草分布更广,陕西、吉林、河北、安徽、云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分布。冬虫夏草主要分布于海拔3500~5000m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中,年平均气温约1.5℃,最低气温-22℃,年积温为1094.5℃。这种严寒环境仅允许低矮的小灌木和甸状植被生长,如头花蓼为主群种类,伴生植物有金腰属植物、白头翁、繁缕、天山报春、全缘绿绒蒿、扭盔马先蒿等。蝙蝠蛾(6张)
生物学特性
蝙蝠蛾是冬虫夏草菌的主要寄主昆虫,成虫以交配、产卵等生殖活动繁殖后代。蝙蝠蛾的生活周期长达4年或4年以上,幼虫期长达3年以上,成虫期较短,约25~28天,个体生存期一般3~4天。冬虫夏草菌每年7、8月份侵入寄主蝙蝠蛾幼虫,利用其营养繁殖菌丝,直至充满整个体腔。染病幼虫钻入土中越冬,约10月份,地温在2~9℃时,幼虫死亡成为僵虫,随着地温不断下降,僵化程度愈高。僵化的幼虫头部脱裂线处,开始长出子座。11月直至翌年2月份,地温在1.8~2.2℃范围,子座生长非常缓慢。4月下旬地温升至5.5℃时,子座迅速生长。5月初,冰雪融化,土层解冻,子座钻出表土。出土的子座前几天生长最快,10~20天子座呈现棕褐色,顶部开始膨大,产生子囊果。25天后子座停止生长。48天后线形的孢子成熟,地下虫体腐烂,子座开始萎蔫。虫草菌子实体上部膨大物为圆柱状的子座,下部为子座柄连接虫体头部,子座内有许多子囊壳,每个子囊壳内有2~8个子囊孢子,出土的子座为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昆虫创造了有利条件。
培育
冬虫夏草菌的自然繁殖培育虫草的虫源不足,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目前,冬虫夏草价格每千克高达几千元,导致乱采滥挖现象频发,冬虫夏草产量急剧下降。报道显示,四川省阿坝州50年代虫草年平均收购量为1258kg,60年代为948.5kg,70年代产量为377kg,1979年和1980年下降到150~250kg。资源减少、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森林资源过伐、植被面积减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化;草场发展速度慢、与畜牧业发展不适应、载畜量过大、虫草蝙蝠蛾幼虫主食物珠芽蓼遭破坏、虫源不足;以及采挖不合理。为了合理保护和利用虫草资源、提高产量,可采取以下措施:封山育菌、制定乡规民约、采取半人工培育、进行人工分离虫草菌种等。
蝙蝠蛾,(Hepialidae)属鳞翅目,体中至大形,较粗壮。头小,无单眼,触角短,雄蛾羽状,雌蛾念珠状。口器退化,上唇、上颚与下颚只存遗迹,无喙管。翅狭长,前、后翅脉序相同,中室内M主干完整,分2叉,将中室分为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