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9: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21:40
澄怀观道,是一种融合了道家、禅家和儒家审美追求的境界。它源自《论语》中的感喟与议论,被宋明理学家阐释为对万物变化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一种“澄怀观道”的审美情思。这种情思不仅让人心境澄澈,也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万物的动态与秩序。宋明理学中那些秉持正直精神的学者,也在追求极致的人生境界时,体会到了“澄怀观道”的审美趣味。如张载提到的程颢,从平凡的青草与游鱼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生生之意,这种领悟非“澄怀观道”所能及。
在青草与游鱼中,程颢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而非单纯的消遣。他所追求的“心之乐”,并非短暂的娱乐,而是一种心灵的澄激与感悟。这种“澄怀观道”的审美体验,让他的内心充满了一种超越物质的愉悦感。
“澄怀观道”这一概念,最早由六朝刘宋时期的画家宗炳提出,他将其应用于山水画的美学本体论建构。宗炳将山水(画)的审美好象定为山水(画)中的“道”,山水(画)本身则成为“道”的载体。只有深入到山水(画)中的“道”,才能获得巨大的审美感受。宗炳认为,山水(画)的美在于其以“形”展现“道”,而“圣人”“贤者”“仁者”通过审美的主观心理与山水(画)中的“道”融合,就能感受到“乐”,即获得审美快感。
一般认为,“澄怀观道”的美学思想在哲学观念和思维方法上受到了玄学,特别是王弼“贵无”论的影响。王弼以道家哲学为基干,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思想,认为“有”源于“无”,因此“无”是“有”的本体。在宗炳的美学论断中,既继承了王弼的“贵无”方法论,也沿袭了王弼道家哲学的基本观念,将“道”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然而,仅认为是玄学影响了宗炳的美学论断,似乎过于简单。在宗炳的“道”中,不仅蕴含了绝对抽象的哲学概念,还具有感性的、情感的特质,使得审美者能够与之融为一体,获得巨大的审美感受。
道教美学思想的加入,让宗炳的“道”不再显得抽象。在先秦道家特别是老庄哲学著作中,“道”本身就具有美学特质。通过汉末魏晋早期道教经典的改造,老庄之“道”的哲学性质大大淡化,其中朦胧神秘的可感因素被宗教化、美学化,形成了独特的道教美学思想。在葛洪的描述中,“道”等同于“玄”“一”,被赋予了美的意义。这种“道”的描述,体现了其在审美体验中的地位,以及它所带来的巨大愉悦感。
“澄怀观道”,本是禅的境界——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这一禅境亦十分精妙地呈示了在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升华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灵所深深领悟的一个审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