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9: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6:53
1967年6月的一天早晨,在多次书信当地派出所请求安乐死无果后,周作人在去厕所的途中突然病发,倒地去世,草草结束了他荒诞可笑、又遗憾、唏嘘的一生。
周作人是谁?答:鲁迅的弟弟。
想必所有人都知道,鲁迅,原名周迅,又名周树人,与弟弟周作人只有一字之差。鲁迅先生不仅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即使是在今日,也是大家最为熟悉和敬仰的作家。而作为他的弟弟,周作人也并不是一直就活在大哥的荣耀的背影里,他最初的履历表其实很光鲜亮丽。
童年时代,周作人与鲁迅一起在三味书屋学习古文化,之后进入江南水师学堂轮机专业就读6年,毕业后又考取官费生,和鲁迅一道留学日本。
1911年,周作人从日本回中国。开始在浙江省教育司任督学,后来到北京大学附属国史编纂处做编纂,1918年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教授。之后,周作人迅速成长,成为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翻译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他还是当时中国极少有的希腊文学家。曾经名气一度在大哥之上。
说到为何如今只沦为一个弟弟。也正如他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他太作了,浙江有作人,作精本精。
民国文人多绯闻,多的是故事,多得是谈资;西装和小脚,文人和学生,封建和变革充斥了那个新陈交替、追求自由的时代。
那个时候,车马很慢,人很野,留过学、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人都在追求着民主和自由,而追求民主与自由,就要从家里开始,矛盾就此展开。
没有人知道周家大院到底发生过什么,使得兄弟俩关系破裂,甚至几次大打出手。可能是传统家庭里的琐事,也可能是自古文人相轻。最终鲁迅带着母亲和原配朱安离开大院。之后兄弟间再无来往。直到许多年后,鲁迅先生逝世,留下无限精神遗产,光辉照耀整个中国。而此时写稿为生的周作人又回过头来写了许多歌颂鲁迅功德,感念与兄长旧时情谊的文章,从百草堂回忆到三味书屋,从大院又追忆到故乡。
周作人的"作"由来已久,他的人格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是二个字:矛盾。
周作人性格有时倔强、有时懦弱;文笔格局极大但心眼儿极小;有着学者情怀却也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他为帮助弟弟周建人成才,特地致信胡适希望给弟弟安排工作;却在日后大声批判弟弟纳妾,违背道德。他曾经暗中掩护李大钊的子女,也在保护北京大学财产中做出贡献,却在卢沟桥事变,爱国青年远赴西南,颠沛流离时,选择留在北京,成为留平四教授之一。他曾经高举新文化运动大旗,也高调参加五四运动,却在之后加入汪伪政府,发展成为一个汉奸文人。
作为北大教授,怎能轻易加入汪伪政府?可是周作人参加了,他在1939年1月接受汪精卫南京政府的聘书,先后任汪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1946年,周作人以汉奸罪被审判。他极力为自己争辩,自诩苏武,外加胡适等人尽力帮忙,周作人最终只判十年有期徒刑,1949年初就释放出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周作人被安排到人民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每月200块钱。即便被如此厚待,周作人还是不满足,希望政府无论如何不要收走他在八道湾胡同的大宅子,每月工资不够花,总是缺钱用,生活潦倒贫困异常。还要求要再给他冠上汉奸的身份。他在新中国没有再坐牢,但也因曾经的汉奸身份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虽可以依靠翻译著作赚取稿费,但不能以真名署作者名,用的都是"启明"这样新时代的名字。
如果要探究周作人为什么不像鲁迅那样有副硬骨头,我想,对"安逸富足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应该是主因。
林语堂有句名言:
周作人同意林语堂的观点,并身体力行。不过,周作人不想去英国住,只想住在中国。
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就是是日本人,但貌似和当时 社会 对于日本太太美貌、贤惠、顺从、侍奉丈夫的传统印象不同,信子没什么文化,相貌普通,而且脾气很大,爱花钱,强势泼辣。她和温软如玉的浙江丈夫周作人一生都在争吵。不过,此女操持家务的能力极强,自己在中国过上了好日子之后,还把妹妹羽太芳子也一同带到中国,嫁给了周家的三弟周建人。遗憾的是,周建人去了上海,认识了女学生韵如之后,坠入爱河不能自拔,于是与芳子离婚。周作人与羽太两姐妹三人从此便住在大宅,一直到最后的时光。
结语:周作人,年少扬名,青年奉献,中年失格,暮年潦倒。周作人的一生一言难尽也好,时代所致也好,不值一提也罢,毕竟姹紫嫣红开遍,最后都付断井颓垣。尽留与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