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7: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7:51
临县道情,作为北路道情系统的一部分,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为特征。它拥有红、黑、生、旦、丑等全行当,以"二小"或"三小"角色体制为主,角色着装简洁,多单色,缺乏繁复的视觉效果。演唱方式以坐唱为主,涵盖了站唱、背唱、边舞和帮腔等丰富形式。小生、小旦、小丑是主要表演行当,旦角步伐轻快,与道情音乐的节奏和谐统一。须生表演则以稳健的坐唱为主,保留了道情说唱的传统韵味。
语言方面,临县道情通俗易懂,源自民间,唱词和说白由艺人自创,口语化浓厚。衬字虚腔运用巧妙,如《翻身道情》中的"七字调"和"十字调",通过集中填补虚腔,如"太阳一出来咳呦号哎咳哎咳哎咳咳咳咳—— 满山红哎哎咳哎咳依呀",使演唱既明快又富有感情。贴近生活的内容使得艺术充满趣味,如1949年李波同志演唱的《翻身道情》获奖,使临县道情闻名全球。
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临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道情剧团面临诸多挑战。收入低、资金紧张导致剧团难以维持,演员流失严重。随着老艺人的离去,道情剧团面临人才断层,经典剧目难以传承,演出水准下滑,市场进一步萎缩,形成恶性循环。这无疑对临县道情戏的艺术传承构成严峻考验。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原属道教声腔艺术。我国的道情有两大类, 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临县道情属俗曲道情。俗曲道情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或俗讲,是道家用以传教布道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有“道家传道之情”之说。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在融合各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俗曲道情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并被搬上戏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