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建设的初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7: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23:28
1. 1955年,全国*二次会议通过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初步报告》,将三门峡水利枢纽定位为第一期重点工程。该报告规划三门峡大坝的正常高水位为350米,预计将淹没207万亩良田,迁移60万人口。尽管建国初期我国国力薄弱,为何仍决定修建三门峡大坝?
2. 主要考虑是为了解决下游的水患问题。当时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威胁日益严重,因此修建三门峡高坝拦沙变得迫切。1955年全国*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及1957年水利部的报告都强调下游的危险状况。
3. 如果黄河下游发生决口,将威胁到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8000万人口的安全。为了保护下游地区,修建大坝在上游成为必要措施,即使这意味着巨大的淹没代价。
4. 现在看来,当时对下游决口的估计可能过于严重。根据经济状况,即便发生决口,其灾害程度也没有预想的那样严重。
5. 修建三门峡大坝还与“黄河清”的观念有关。建坝的初衷是通过蓄洪拦沙,即通过大坝将洪水和泥沙阻挡在水库内,以减轻下游因泥沙淤积造成的水患威胁。
6. 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有足够的库容,这也必然带来淹没问题。黄河的特点是泥沙含量高,泥沙淤积使下游河道抬高,形成地上河,威胁日益增大。
7. 当时认为,通过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以使下游的黄河水变清,从而实现根治黄河的目标。1955年*报告中提出了这一要求。
8. 在水土保持生效之前,修建三门峡水库是必要的,以立即实现“黄河清”。三门峡大坝的拦沙作用,为水土保持争取了时间。
9. 现在看来,将黄河基本变清在社会、环境和经济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然而,仅依靠表面的水土保持是难以实现黄河清的,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