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04: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15:17
糖耐量受损与糖尿病风险紧密相关,据统计,相对于糖耐量正常者,老年糖耐量受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增加5至8倍,这使得这一阶段成为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重要转折点。实际上,糖耐量受损阶段的心脏病风险已经接近糖尿病患者,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01年将其视为独立于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标志。
鉴于糖耐量受损的高发生率和其向2型糖尿病转化的可能性,早期识别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糖耐量受损阶段是可逆的,通过深入研究其病理和临床特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这些干预手段主要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临床研究显示,通过改善饮食、减轻体重、增加体育活动等生活方式调整,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而药物如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的使用也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尽管药物干预的效果略逊于生活方式调整,但二甲双胍在年轻人和肥胖人群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耐量受损(IGT)是由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异常糖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血浆血糖值处于7.8~11.1毫摩尔/升之间,称为单-IGT,如空腹血糖6.1~7.0毫摩尔/升,则称为合并有空腹血糖异常。目前认为,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经历IGT阶段,故又称为糖尿病前期。若病情进展,餐后血糖>11.1毫摩尔/升时,即进入糖尿病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