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04: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04:30
1、人工晶体的分类按照放置的位置分类:
可以分为前房固定型人工晶体、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后房固定型人工晶体。 通常人工晶体最佳的安放位置是在天然晶状体的囊袋内,也就是后房固定型人工晶体的位置,在这里可以比较好的保证人工晶体的位置居中,与周围组织没有摩擦,炎症反应较轻。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眼科医师也可能把人工晶体安放在其他的位置,例如,对于校正屈光不正的患者,可以保留其天然晶状体,进行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PIOL)植入;或者是对于手术中出现晶体囊袋破裂等并发症的患者,可以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或者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
2、按照手术切口大小分类:
硬质人工晶体:一般质地偏硬、无弹性,直径一般为5.5―6毫米,那么要将其植入眼内,就需要一个6毫米的手术切口,切口相对较大、术后反应较重。
可折叠人工晶体:随着超声乳化手术的开展与普及,为了把人工晶体自很小切口植入,于1984年人们设计制造了可以折叠或卷曲的晶体,近十年来才得以应用并不断改进。
3、按照功能分类:
多焦点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分为折射型和衍射型两种。
(1)折射型概念比较简单,多为双凸透镜,前表面3-5个不同屈光度折射区,不同区域负责远焦点或者近焦点成像,成像依赖于瞳孔大小,成像质量受瞳孔大小和人工晶状体偏位影响比较大。此类晶体的代表如AMO的ReZoom。
(2)衍射型的光学面采取阶梯渐进衍射技术,在12个同心圆中呈现阶梯状的设计,其高度在0.3-1.2微米之间,阶梯宽度也以同样的规律递减,外周区域则为折射区。阶梯渐进式衍射结构与周边折射区相融合,使得随着瞳孔增大,光能的分布逐渐偏重于远距离焦点。由于采取对光能进行了重新分布,不可避免的造成视觉质量的下降及视觉困扰(眩光、晕轮)的发生。此类晶体的代表如Alcon的ReS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