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4:5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6
苏轼在《琴诗》中思考的问题是:琴声从何而来?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出自宋朝苏轼的《琴诗》。
扩展资料:
苏轼在《琴诗》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西夏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7
简单来说思考的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问题:
一、如果说琴声来自于琴,那为什么放在琴匣中却不发声。
二、如果说琴声来自指头,那为什么不能在弹琴人的指头上听到琴声。
三、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于是形成了音乐。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白话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7
苏轼在琴诗中思考的问题是琴声是怎么产生的?琴声来自哪里?是来自琴的本身,还是人的手指?诗人在诗中,通过两个设问,否定了以上两个假设,那么真正的琴声是来自哪里呢?答案诗人没有明说,等待读者去探索,这就像画画时的留白,给人无限遐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就像诗人自己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8
"若"在古汉语的解释有:A 好像B 如果C你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8
优美的琴声来自琴本身还是弹琴的手指。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6
苏轼在《琴诗》中思考的问题是:琴声从何而来?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出自宋朝苏轼的《琴诗》。
扩展资料:
苏轼在《琴诗》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西夏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6
苏轼在《琴诗》中思考的问题是:琴声从何而来?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出自宋朝苏轼的《琴诗》。
扩展资料:
苏轼在《琴诗》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西夏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7
简单来说思考的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问题:
一、如果说琴声来自于琴,那为什么放在琴匣中却不发声。
二、如果说琴声来自指头,那为什么不能在弹琴人的指头上听到琴声。
三、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于是形成了音乐。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白话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7
简单来说思考的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问题:
一、如果说琴声来自于琴,那为什么放在琴匣中却不发声。
二、如果说琴声来自指头,那为什么不能在弹琴人的指头上听到琴声。
三、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于是形成了音乐。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白话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7
苏轼在琴诗中思考的问题是琴声是怎么产生的?琴声来自哪里?是来自琴的本身,还是人的手指?诗人在诗中,通过两个设问,否定了以上两个假设,那么真正的琴声是来自哪里呢?答案诗人没有明说,等待读者去探索,这就像画画时的留白,给人无限遐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就像诗人自己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7
苏轼在琴诗中思考的问题是琴声是怎么产生的?琴声来自哪里?是来自琴的本身,还是人的手指?诗人在诗中,通过两个设问,否定了以上两个假设,那么真正的琴声是来自哪里呢?答案诗人没有明说,等待读者去探索,这就像画画时的留白,给人无限遐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就像诗人自己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8
"若"在古汉语的解释有:A 好像B 如果C你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8
"若"在古汉语的解释有:A 好像B 如果C你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8
优美的琴声来自琴本身还是弹琴的手指。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8
优美的琴声来自琴本身还是弹琴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