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瘙痒,一抓就起红点是什么病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4:5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0
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皮肤干燥。瘙痒虽不是什么大病,可痒起来实在令人心烦,严重的还会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预防皮肤瘙痒,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保持皮肤的濡润。
除了夏季之外,不要洗澡太勤,更不要用热水、毛巾、肥皂用力搓澡,因为这样会洗掉皮肤表面的脂膜,使皮肤干燥而加重瘙痒。每次洗完澡后,在经常感觉瘙痒的部位适当涂抹一些含有少量油脂的润肤液、雪花膏等,可以有效地减轻瘙痒。
养成定时定量喝水的习惯 。冬季室内采暖时不要使室温过高,运用加湿器或种植花草等,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以减少皮肤水分的蒸发。此外还应该养成定时定量喝水的习惯,人的皮肤是身体贮存水分的一个重要“水库”,如果总是在感到口渴时才喝水,人就会经常处于缺水状态,而人体一旦缺水就会从皮肤中夺取水分。
治疗皮肤瘙痒一方面要靠药物,但更重要的是患者要注意对皮肤的调养,克制搔抓。搔抓不仅使皮肤破损,容易发生感染,而且长期反复搔抓会使局部皮肤变得肥厚、粗糙,局部的感觉神经因反复刺激而更加兴奋、敏感,使瘙痒进一步加重。这样就会步入越痒越抓、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当中。如果实在痒得难忍可以轻轻拍打,或用冷水湿敷。
在饮食上,可食用健脾养血的中药药粥,避食辛辣食品。
来源:21CN健康频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1
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损而自觉瘙痒之皮肤病,中医称“痒风”、“风瘙痒”。
皮肤瘙痒症的发病原因是随年龄的增长,皮下组织含水量减少,弹性减退,皮下脂腺分泌不足,使皮肤干燥、萎缩、外受风、湿、热、虫侵孙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衣被过暖、机械刺激,服食辛辣、鱼虾、酒类、咖啡、浓茶等发物,摄入含锰食物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全身瘙痒。多发于老年人和秋冬季,瘙痒有全身性的,也有局部的。
民间应用散风清热,养血润肤,除湿杀虫法治料本病,疗效显著。
1:处方:生地15克,全蝎、僵蚕、苦参各6克,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各5克,薄荷、甘草各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疗效:服药3剂,治愈率达100%
2:药酒疗法
处方:了刁竹、麝香草(又名兰花草)、甘草各50克,50%酒精500毫升。甘油15毫升,冰片0.5克,香精2滴。
用法:药放酒精内浸泡15天后,加甘油、冷开水各15毫升,在加冰片、香精混匀。外擦患处,日3次。
疗效:擦药3-5天,治冬季皮肤瘙痒症,有效率达96%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1
不知道你的红点呈什么形状?如果是抓过之后就出现一条条凸出皮肤的红痕,但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这样的情况总是反复发作的话,那就有可能是荨麻诊,你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荨麻诊是属于血液上的病,一般不太好治疗,中药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不要吃海鲜类的发物,积级找出过敏源,然后远离它就能保证这种病不犯,祝你健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2
建议以下方治疗
荆芥10g 防风10g 蛇床子10g 地肤子10g 当归身20g 生地20g 苍术10g
苦参15g 蝉蜕10g 牛蒡子20g 火麻仁15g 知母20g 石膏30g 牡丹皮10g
赤芍10g 木通(不要用关木通)10g 甘草6g 取五剂 每日一剂,疗效好再随症加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0
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皮肤干燥。瘙痒虽不是什么大病,可痒起来实在令人心烦,严重的还会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预防皮肤瘙痒,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保持皮肤的濡润。
除了夏季之外,不要洗澡太勤,更不要用热水、毛巾、肥皂用力搓澡,因为这样会洗掉皮肤表面的脂膜,使皮肤干燥而加重瘙痒。每次洗完澡后,在经常感觉瘙痒的部位适当涂抹一些含有少量油脂的润肤液、雪花膏等,可以有效地减轻瘙痒。
养成定时定量喝水的习惯 。冬季室内采暖时不要使室温过高,运用加湿器或种植花草等,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以减少皮肤水分的蒸发。此外还应该养成定时定量喝水的习惯,人的皮肤是身体贮存水分的一个重要“水库”,如果总是在感到口渴时才喝水,人就会经常处于缺水状态,而人体一旦缺水就会从皮肤中夺取水分。
治疗皮肤瘙痒一方面要靠药物,但更重要的是患者要注意对皮肤的调养,克制搔抓。搔抓不仅使皮肤破损,容易发生感染,而且长期反复搔抓会使局部皮肤变得肥厚、粗糙,局部的感觉神经因反复刺激而更加兴奋、敏感,使瘙痒进一步加重。这样就会步入越痒越抓、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当中。如果实在痒得难忍可以轻轻拍打,或用冷水湿敷。
在饮食上,可食用健脾养血的中药药粥,避食辛辣食品。
来源:21CN健康频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1
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损而自觉瘙痒之皮肤病,中医称“痒风”、“风瘙痒”。
皮肤瘙痒症的发病原因是随年龄的增长,皮下组织含水量减少,弹性减退,皮下脂腺分泌不足,使皮肤干燥、萎缩、外受风、湿、热、虫侵孙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衣被过暖、机械刺激,服食辛辣、鱼虾、酒类、咖啡、浓茶等发物,摄入含锰食物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全身瘙痒。多发于老年人和秋冬季,瘙痒有全身性的,也有局部的。
民间应用散风清热,养血润肤,除湿杀虫法治料本病,疗效显著。
1:处方:生地15克,全蝎、僵蚕、苦参各6克,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各5克,薄荷、甘草各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疗效:服药3剂,治愈率达100%
2:药酒疗法
处方:了刁竹、麝香草(又名兰花草)、甘草各50克,50%酒精500毫升。甘油15毫升,冰片0.5克,香精2滴。
用法:药放酒精内浸泡15天后,加甘油、冷开水各15毫升,在加冰片、香精混匀。外擦患处,日3次。
疗效:擦药3-5天,治冬季皮肤瘙痒症,有效率达96%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1
不知道你的红点呈什么形状?如果是抓过之后就出现一条条凸出皮肤的红痕,但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这样的情况总是反复发作的话,那就有可能是荨麻诊,你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荨麻诊是属于血液上的病,一般不太好治疗,中药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不要吃海鲜类的发物,积级找出过敏源,然后远离它就能保证这种病不犯,祝你健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0
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皮肤干燥。瘙痒虽不是什么大病,可痒起来实在令人心烦,严重的还会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预防皮肤瘙痒,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保持皮肤的濡润。
除了夏季之外,不要洗澡太勤,更不要用热水、毛巾、肥皂用力搓澡,因为这样会洗掉皮肤表面的脂膜,使皮肤干燥而加重瘙痒。每次洗完澡后,在经常感觉瘙痒的部位适当涂抹一些含有少量油脂的润肤液、雪花膏等,可以有效地减轻瘙痒。
养成定时定量喝水的习惯 。冬季室内采暖时不要使室温过高,运用加湿器或种植花草等,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以减少皮肤水分的蒸发。此外还应该养成定时定量喝水的习惯,人的皮肤是身体贮存水分的一个重要“水库”,如果总是在感到口渴时才喝水,人就会经常处于缺水状态,而人体一旦缺水就会从皮肤中夺取水分。
治疗皮肤瘙痒一方面要靠药物,但更重要的是患者要注意对皮肤的调养,克制搔抓。搔抓不仅使皮肤破损,容易发生感染,而且长期反复搔抓会使局部皮肤变得肥厚、粗糙,局部的感觉神经因反复刺激而更加兴奋、敏感,使瘙痒进一步加重。这样就会步入越痒越抓、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当中。如果实在痒得难忍可以轻轻拍打,或用冷水湿敷。
在饮食上,可食用健脾养血的中药药粥,避食辛辣食品。
来源:21CN健康频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2
建议以下方治疗
荆芥10g 防风10g 蛇床子10g 地肤子10g 当归身20g 生地20g 苍术10g
苦参15g 蝉蜕10g 牛蒡子20g 火麻仁15g 知母20g 石膏30g 牡丹皮10g
赤芍10g 木通(不要用关木通)10g 甘草6g 取五剂 每日一剂,疗效好再随症加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1
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损而自觉瘙痒之皮肤病,中医称“痒风”、“风瘙痒”。
皮肤瘙痒症的发病原因是随年龄的增长,皮下组织含水量减少,弹性减退,皮下脂腺分泌不足,使皮肤干燥、萎缩、外受风、湿、热、虫侵孙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衣被过暖、机械刺激,服食辛辣、鱼虾、酒类、咖啡、浓茶等发物,摄入含锰食物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全身瘙痒。多发于老年人和秋冬季,瘙痒有全身性的,也有局部的。
民间应用散风清热,养血润肤,除湿杀虫法治料本病,疗效显著。
1:处方:生地15克,全蝎、僵蚕、苦参各6克,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各5克,薄荷、甘草各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疗效:服药3剂,治愈率达100%
2:药酒疗法
处方:了刁竹、麝香草(又名兰花草)、甘草各50克,50%酒精500毫升。甘油15毫升,冰片0.5克,香精2滴。
用法:药放酒精内浸泡15天后,加甘油、冷开水各15毫升,在加冰片、香精混匀。外擦患处,日3次。
疗效:擦药3-5天,治冬季皮肤瘙痒症,有效率达96%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1
不知道你的红点呈什么形状?如果是抓过之后就出现一条条凸出皮肤的红痕,但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这样的情况总是反复发作的话,那就有可能是荨麻诊,你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荨麻诊是属于血液上的病,一般不太好治疗,中药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不要吃海鲜类的发物,积级找出过敏源,然后远离它就能保证这种病不犯,祝你健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22
建议以下方治疗
荆芥10g 防风10g 蛇床子10g 地肤子10g 当归身20g 生地20g 苍术10g
苦参15g 蝉蜕10g 牛蒡子20g 火麻仁15g 知母20g 石膏30g 牡丹皮10g
赤芍10g 木通(不要用关木通)10g 甘草6g 取五剂 每日一剂,疗效好再随症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