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研究指南|大自噬的关键——自噬溶酶体的形成(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5: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0:34
在细胞内稳态的维持中,大自噬是一种重要的过程,它涉及自噬小体(包裹待降解物质的脂质囊泡)形成和溶酶体的融合。自噬活性的评估主要通过观察自噬小体的数量及其与溶酶体的比例。自噬小体成熟的关键步骤是与溶酶体室中的囊泡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这个过程需要多种膜动力学调节因子的协同作用,如SNARE(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拴系蛋白(如HOPS和EPG5)以及小RAB GTP酶的参与。
SNARE复合物,如STX17、SNAP29和VAMP8,以及ATG14,负责驱动自噬小体与晚期内体/溶酶体的融合。这些复合物在自噬小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发挥功能,确保了融合的精确性。例如,HOPS复合物通过与RAB7和磷脂酰肌醇结合,引导自噬小体定位到晚期内体/溶酶体。
EPG5是一种关键的RAB7效应蛋白,它通过与LC3结合捕获自噬小体,并通过与STX17-SNAP29-VAMP8复合物的组装促进融合。WDR45和WDR45B等β螺旋桨蛋白则通过与EPG5的相互作用,影响其在晚期内体/溶酶体的定位和自噬小体融合的*。
溶酶体定位的TECPR1和PH结构域,以及与LC3C的结合,选择性地促进富含磷脂酰肌醇4-磷酸的溶酶体与自噬小体的融合。此外,TECPR1还通过与ATG12-ATG5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自噬过程的进行。
这些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对于自噬研究至关重要,但本文只提供了概述,后续将有更深入的解析。汉恒生物作为自噬研究的领先企业,提供多种自噬检测工具,如有兴趣了解更多,可咨询汉恒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