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1: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16:36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如下:
1、上学,早晨,太阳从云层里露出头来,射出道道红光,云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路边草坪上布满亮晶晶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璀璨的光芒。鸟儿忙着开朝霞音乐会,树叶迎风飒飒地响,与鸟儿一唱一和,十分动听。
2、一阵秋风吹来,银杏树叶一片片落下来了。那金黄的叶子铺满小路,像给小路铺上了金色的地毯,好看极了。
景区历史
中国文化景区(6张)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是通过几亿年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形成的自然遗产,而且是世代不断增值的遗产。1982年中国首次设立风景名胜区,30年间先后审定公布了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已设立风景名胜区962处,总面积约19.7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6%。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和全国主体功能区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风景名胜区中已有32个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武夷山、庐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三江并流等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国务院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4年、2002年和2004年、2005年、2009年、2012年先后公布了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自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以来,国务院共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面积约10.36万平方公里。
此《中国景色》的作者单之蔷是这场复兴的灵魂人物之一。
我认为,以《中国国家地理》为首,包括后来兴起的许多所谓"人文地理"刊物的"中国式地理复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造了中国读者的地理观念,再次使其诗意化了。《中国国家地理》功莫大焉!中国十年的旅游热,其实也是将中国大地审美化诗意化的一部分。
一百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四处流闯的是西方探险家,他们把整个中国视为巨大的标本、人种、地理数据。而今天,旅游者诚惶诚恐地捧着《中国国家地理》,走进大地这个永恒的中国教堂,像圣者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感悟存在的真谛。
我以为,这本刊物已经改造了"地理知识"这个概念,创造了一个现代中国的地理新视野,这就是中国景色。
中国景色"没有高谈阔论什么儒家道家,而是通过富有魅力在场的写作,充满诗意的田野调查,暗暗地将读者从地理知识的功利主义转移到了中国景色的审美态度。
但不完全是传统的审美态度,与风花雪月的古代写作不同的是,它的另一个基础是新的世界经验,其中当然包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