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3: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7:28
苏轼在向东行经京师后,沿途所见尽是浑浊的河流、飞扬的黄尘和广阔的田地,令行者疲惫不堪。经过长达八百里的行程,终于在汴水之阳找到了灵壁张氏的园林。园外环绕着高大的修竹,深郁的乔木,园内借汴水之水泽筑起陂池,挑选奇石堆砌成山岩。园中种植了蒲苇莲芡,富有江湖之韵味,椅桐桧柏则呈现出山林的气息,奇花异草则带有京都洛阳的雅致。华美的厅堂屋宇则展示了吴蜀之地的巧思。这个园子深邃而隐秘,富有,足以养家,又能馈赠邻里。无论是果蔬还是鱼龟笋菇,都足以招待四方来客。
张氏家族世代显赫,从伯父殿中君及先人通判府君开始,他们选择在灵壁定居,建造兰皋亭以赡养双亲。之后,子孙们在朝中任职,名声一时。他们不断投入精力扩建园林,至今已逾五十载。园中的树木粗大挺拔,谷岸清晰可见,园内的一切都尽显主人的用心和时间的痕迹。
古代的君子,既可以选择出仕,也可以选择不仕,但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应忘我或忘君。就像饮食,关键是满足饥饱。然而,读书人很难践行道义和节操。居于世者安于现状,出仕者追求利益而忘返,这会导致离亲绝俗的批评和贪图禄位的弊病。张氏的先祖深思熟虑子孙的未来,选择在汴水与泗水之间的交通要冲建造家园,既满足日常所需,又能享受休闲之乐,无需刻意追求,已足够满足。因此,张氏的子孙出仕者皆有循吏的美名,归隐者则有节士的清廉之行,这都是他们祖先美德的延续。
我在彭城任职两年,深深喜爱这里的风土人情。离开时,我既不舍又不愿离开,彭城的父老也对我没有厌倦。我打算在泗水边购置田地,终老于此。每当南望灵壁,鸡犬相闻,我将披着头巾,杖履轻行,每年都能在张氏园林与子孙们共游,这已成为我期待的未来。
此记于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苏轼的《灵璧张氏园亭记》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从内容结构看,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处处对论,环环相扣,首尾圆合;从表现手法看,它借题发挥,缘事议理,因景寄情,景、情、理融为一体;从语言特点看,它骈散结合,多用修辞,重视描摹,简洁生动,清新自然,可谓:“笔下天然景,胸中自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