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0: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12:45
周末,姐姐一家去外地度假,在中途休息区,闹了个笑话。在休息区,她正想下车去扔掉喝空的矿泉水瓶子,正好这时有一个手里拿着两个空瓶子的老人向这边走,一边走一边找什么。姐姐以为他是收垃圾的,向他招招手。老人走过来,姐姐把空瓶子塞给他:给你!
老人一愣,给我瓶子干啥?我是去打水喝的……
原来是一场误会,老人走了。姐姐回过味儿来自己大笑,在电话里对我说,我给他瓶子,还以为他会很高兴呢……弄了半天,他不是收垃圾的,哈哈……
还好,这只是一个误会,是一个可以及时修正的笑话。
在生活中,这种误会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生。当我们按著自己的理解去对待别人时,假如我们缺乏必要的“核对现实”的能力,结果就会大相迳庭。
最常见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父母认为对的事情,认为对孩子好的事情,就认为孩子应该配合父母,领受父母的好心好意,否则就是对不起父母,或不是个好孩子。做父母的并不能意识到,其实孩子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独立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好的父母,一定是善于和愿意倾听孩子想法的父母,一定是愿意和孩子沟通与协商的父母。
在婚姻中,我们也会看到妻子常常送给丈夫这样的“瓶子“,里面装满了没用的唠叨,抱怨和不满,以为这样不断地送给丈夫,可以改变丈夫对自己的态度,却从不去问问他:你你需要这样的瓶子吗?
再回过头来,看看姐姐给别人瓶子的过程,这是一个现实检验和修正的过程:
“给你!”
“我不要!”
“为什么?”
“因为我不是收垃圾的!”
“哦,对不起,弄错了!”
这个过程,包括了主观的设想:你可能是收垃圾的,我有空瓶子给你,你应该很高兴我这么对你!
现实检验:你不要?为什么?你不是收垃圾的吗?(姐姐)
……不是,我不是收垃圾的,我是在找水喝!(老人)
及时修正:哦,原来你不是收垃圾的,搞错了,我自己去把瓶子扔掉吧……
同样的过程,如果是发生在婚姻中,我们却常常听到另外的结果:
“给你”(唠叨、各种非理要求、控制)
“我不要”
“为什么?”
“我不喜欢,不想要!”
“不行,我就是要给!谁让你是我老公(老婆)?!
“那是你的事,我不要!”
“你自私,你不负责,你对我不好……”
(愤怒,指责,冲突,争吵……)
假设有这么一个情景:姐姐对老头说:你不收我的空瓶子,我对你这么好,你却这么没良心,你自私……你那么像收垃圾的,怎么可能不是?!你在骗我?!
这简直让人笑掉大牙,但是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不少的婚姻中,这种荒谬的笑话每天都在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