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袁隆平、钱学森、王选...是哪个机构或媒体评选出来的?_百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0:3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0:30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 )袁隆平是我国的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际奖。他用知识和汗水,加上科学创新的灵感,让中国乃至全世界走向了“丰衣足食”,老外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百姓称之为“当代神农”。
【杰出贡献】
袁隆平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近年来,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又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至2001年,在江苏、湖南、河南等省多点较大面积上,实现了农业部“中国超级稻”中稻亩产700公斤的指标;2003年,超级稻中稻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目标首次实现,使杂交水稻的产量再上新台阶。
【荣誉点评】
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麦,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没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世界上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0个人吃,粮食紧缺再加上财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会出现50个人有充足的粮食,而另外40个人没粮食吃,于是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乱就爆发了,这样这场危机就从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粮食够110-120个人吃,那么粮食就不再紧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囤积现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这些危机。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精神】
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成就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平时,袁隆平总喜欢拉着好友一起锻炼,到处宣传他的“生命运动论”。“我自己经常运动是不够的,应该把更多的老年人都拉过来一起运动,大家一起延年益寿!”习惯以“农民”自称的袁隆平运动并年轻着。
【袁隆平星】
1996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当它获得8117这一永久编号后,为了表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天文学家们决定把它命名为“袁隆平星”。
2、“镁粉大王”与“胶原大王”——吴庆林
吴庆林(1948~ )著名轻有色金属专家,曾攻克多项世界技术性难题一举拿下31个专利、19个发明专利的杰出发明家,现代生物科学博士。
【杰出贡献】
吴庆林先生是一位极具传奇性的现代科学家,他曾在有色金属深加工、生物科学工程、合金防水卷材产品等领域都取得过骄人成就,特别是研发的球形镁粉,填补了我国镁粉深加工技术领域的空白,完成了中国镁粉业从进口大国到出口大国的角色转变!并且连续创出了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四项发明:球形镁粉、镁铝合金屑(AZ91D)、无汞锌粉、铅合金板,从而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研工作者昂首、健步地走上神圣的国际领奖台的吴庆林,获得了“世界杰出华人奖”、“对人类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就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里,吴庆林博士又相继成功地开发了两项顶级产品:一是防水、防潮的建筑用材、铅合金板,二是制造干电池的主要原料无汞锌粉。
此外,吴庆林教授在生物科学领域也有杰出贡献,他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国生物科学界关于肽物质提取的活化酶解与纯化技术难题,成功通过两项专利技术实现了生物活性肽、胶原蛋白肽的提取与纯化,使得其成立的太爱肽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肽物质原料供应商之一,也为我国的肽物质开发应用领域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促进了近些年胶原蛋白肽、生物活性肽在食品、化妆品、医疗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活饮食、保健、美容等各个方面都影响深远,不愧为对人类做出特别贡献的科学家。吴庆林博士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王,发明和创新就是他的生命线,下一个发明是什么?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荣誉点评】
1、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火炬水下点火的仪式曾经轰动世界,这次点火仪式用到的点火材料就是吴庆林博士发明的镁粉,这也是我们全中国人的骄傲。
2、吴庆林博士建立和领导的太爱肽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胶原蛋白肽原料提供商,其掌握的两项提取与纯化技术均受国家专利保护。
【镁粉大王】
“镁粉大王”吴庆林,1948年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1967年毕业于西安西北大学,曾专门学习有色金属深加工技术。1988年,吴庆林不慎被撞成股骨头坏死拄起了双拐。从此,开始了他历时六年的对镁粉加工的研究。他土法上马,用盆盆罐罐当器皿作试验;他借钱买来含镁铝成份的废飞机碎片,反复冶炼,经历了无粉次燃烧和爆炸;他右手三个指头的筋被燃烧的镁球烧断了,他的下巴也被镁见水后的火苗烧掉了皮;他计算用的资料装整整6麻袋;他一共进行了386次试验;他总共向100多位亲朋借了70余万元的债……正是以这样的代价,吴庆林铺就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只要认准的事,就一定干到底!”吴庆林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成功的奥秘。
在他的“高速涡流镁粉机”问世之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还比较低。到八十年代末,我国的镁粉加工技术才达到100目左右,国家每年都要以巨额外汇从国外进口。有了“高速涡流镁粉机”之后,我国生产的镁粉不仅达到600目,而且规格齐全,质量稳定,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超过国际标准。此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由一个高粒度镁粉进口国一举变成出口国。三年来,这种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冶炼、制药、化工等高科技领域的高粒度,已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6000余吨,创汇1800多万美元。2000年一年外汇收入高达6500万美金。吴庆林就是凭借其研究出来的这个球形镁粉,被赞誉为“镁粉大王”。
【媒体报道】
吴庆林的这些动人事迹,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和《实话实说》先后对其作了现场专访报道,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位卓尔不凡的发明家,激起了人们对其无限的敬意。
3、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 )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火箭专家,系统工程科学家,中国战略科学家,流体力学的开路人与工程控制论创始人。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杰出贡献】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1956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此后他长期担负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把中国导弹武器和航天器系统的研制经验,提炼成为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于军事运筹和社会经济问题,成功地推进了作战模拟技术和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导弹之父】
在钱学森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接着又进行了用中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的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
1970年4月24日,钱学森又与其他科学家一起,成功地发射了重量为173公斤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这颗卫星向全世界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了新中国的航天时代迎来了新的曙光。
【曲折的回国经历】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1935年8月,钱学森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之后钱学森成为冯•卡门领导的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
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可以说,钱学森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在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下,钱学森回国的时间一拖就是五年,并且受到了不断的迫害。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4、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 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从研制原子弹、氢弹,到我国整个高能物理科学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杰出贡献】
钱三强是发展我国高能物理和开展国际高能物理合作的最早组织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不久,他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就着手组织建造高能加速器,积极同欧洲粒子研究中心(CERN)和美国几个著名的高能物理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并亲自率团前往考察,把握国情特点提出建议,为我国发展高能物理起了重要作用。
钱三强的经历还与中国科学院的建立有着密切关系。他和丁瓒一起起草了《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这个草案在总结旧中国科学事业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描绘出构建科学院的基本蓝图,对于建院的基础,所包括的学科范围和科学院的性质、任务、组织系统,以及拟调整、改组而设立的研究机构等,都有详尽说明,为建立中国科学院作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
【会用人才的伯乐】
1948年夏天,钱三强为了迎接新中国的到来,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50年代钱三强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中国核力量后,他成为规划的制定人。随后,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他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使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让中国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1960年,钱三强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5、冲在最前面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地为中国造出了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
【杰出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生平事迹】
邓稼先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0:28
一、生平简介
钱三强(Tsien San-Tsiang,1913~1992),中国实验物理学家,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他父亲是五四运动期间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2年底赴里昂等待乘船回国,由于太平洋航线中断,他滞留里昂大学任教,1944年和1947年起先后担任法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1948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历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副局长、局长,学术秘书处秘书长,1956~1978年任副秘书长、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8~1984年任副院长;1955年受聘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特邀顾问。1956~1978年还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1年起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被选为理事长。1978年被遴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6月28日0时28分于北京病逝,终处79岁。
二、科学成就
钱三强在法国学习和研究期间,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中不断做出成果。他对核裂变现象的研究成果,为各国物理学界所重视。1938~1939年他与I.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打击铀和钍得到放射性的镧同位素,从它们的β射线能谱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同位素。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1944年他首先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了50000电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真)射程与能量的关系。1946年与G.布依西爱和M.巴什莱合作,首次测出了镤( Pa)的α射线的精细结构,并与电子内转换的γ谱线符合得很好。1946~1948年,钱三强与何泽慧、R.沙士戴勒和L.微聂隆合作,发现铀的三分和四分裂现象;他根据实验继续分析研究得出能量与角分布等关系,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经过十几年的考验,已得到公认,尤其是到50年代获得新的实验手段后,从第三裂片的同位素质量谱、射程、发射角度等都说明他的解释与新的实验证据以及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相符合。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材,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1955年起参加了原子能研究所,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作出了贡献。
三、趣闻轶事
1.志同道合的伴侣
1946年春,钱三强同在清华大学时的同学何泽慧博士在巴黎结为伉俪,并开始了共同的科学生涯。钱三强领导一个研究小组(有何泽慧和两名法国研究生参加),利用核乳胶研究铀裂变,经过反复实验和上万次的观测,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同年,钱三强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7年升任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导师。
1948年夏,钱三强与何泽慧携刚足半岁的长女一同回国,拒绝南京政府挽留,坚持到北平,接受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和周培源教授邀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与何泽慧、彭桓武积极组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2.砸烂那腐朽的城门
钱三强于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出生刚9个月,他的父亲钱玄同和母亲徐■贞便把小三强从故乡带到北京。才记事的钱三强,小小年纪便目睹了反帝反建的“五四运动”的游行示威队伍,看到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父亲深夜为《新青年》杂志写文章的激愤神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三强少年时期很喜爱读书。他爱读《鲁滨逊漂流记》,为漂泊荒岛上的主人公的勇敢所引,他更爱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从孙悟空的神奇变幻、梁山英雄的任侠好义、三国时代威武雄壮的战争史剧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他进入清华后,积极参加了这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华北。1935年12月16日上午8时,钱三强与同学们到了西直门,这里城门紧闭,军警持枪站在城楼上。这里通不过,便向南到西便门。
西便门,有一条铁路通城内。钱三强带着一部分同学顺着铁轨向前,可是没走多远发现西便门也紧紧地关闭上了。钱三强怒火万丈,他与几位同学用臂膀冲着两扇大门。他们冲撞了一会,两扇门被冲开了一条缝。从门缝中看见里面有两个大铁环,一把铁锁锁着铁环。
原来,这里不是正式的城门。大伙决定再来几下猛烈的冲击。钱三强与几位身体结实、身材魁的学生主动地站了出来,手抬木头冲击着这腐朽的城门。
“哗!”一声巨响,铁门上的环脱落了,西便门终于被冲开了。
“冲啊……”数百名学生如浪潮一般冲了进去。
队伍来到珠市口,一群军警对空鸣枪,挥舞警棍,开始驱赶和逮捕学生,警棍、大刀、水龙向学生挥舞着。钱三强与同学们赤手空拳,鲜红的血液洒在冰冻的大地上,刺骨的水龙浸湿了单薄的棉袄。钱三强搀扶着受伤的同学向后疏散。
流血的现实,在钱三强的脑海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政府腐败,我们青年学生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们青年学生肩负着救国的重任。
游行了一天,黄昏临近时钱三强才开始走回家。
3.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老母鸡作用”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他一方面任教于清华大学,讲授原子核物理学,一方面在北平研究院筹建了原子学研究所,兼任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即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从1991年起钱三强一直任该所所长,他和副所长王淦昌、彭桓武等一起,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建立起一批仪器设备,全面筹划提出发展我国核科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以原子核物理研究为中心,同时进行放射化学、宇宙线、理论物理、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并通过科研实践,有计划地培养人才,使之既能为适应我国原子能应用的需要准备条件,也为原子核科学进一步发展在人力、物力上打好基础。特别应提到的是,在吸引人才方面,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下,钱三强等进行了周密而有效的工作:尽力争取国内科学家、教师和技术人员来所参加或兼职工作;设法争取在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及留学生归国工作;积极选拔国内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所培训。仅仅几年时间,一大批有造诣、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核科学技术专家,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苏联、东欧和国内各大学、研究单位纷纷来到所里,原子能研究所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作为所长,钱三强知人善任,精心组织,团结全所人员通力合作,攻克一个又一个理论和技术难关。1958年,我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先后建成;静电加速器、中子谱仪、零功率装置、磁镜型绝热压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等近50台件重要仪器设备相继建成运行。随之,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钚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核聚变等研究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以钱三强为首组建的这个基地,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在全国逐渐派生出一系列核科学研究机构,培养出一大批日后成为核工业战线科研与生产主力军的优秀人才。
4.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成立时,钱三强为主持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工作,并首先着手对全国研究机构进行调研和调整。仅1950年,曾先后召集专门学科会议48次,与各方面科学家共同协商拟定调整研究工作方案;同时,积极组织调查全国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全国科技力量及其分布情况,先后调查了全国57所高等学校和政府产业部门所属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并提出调查结果;还对全国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两次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研机构调整、聘请知名学者为中国科学院科学顾问和争取国外学者回国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为确定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和全院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后,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为全院工作的决策,特别是组织和调动院内力量支持原子能事业发展,加强学术领导,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恢复学部活动等主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领导工作,表现出杰出的组织工作才能和无私大度的宽阔胸怀。例如,在组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时,想方设法把有关领域内国内最强在科学家请到所里来工作,并积极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才华。在工作安排和经费、仪器分配上,他总上从全局出发,尽量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正是由于这种对人才兼收并蓄、领导工作上甘为人梯的大度风格,使得他所领导的研究所人才济济,兴旺发达,在我国原子能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光辉一生,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钱三强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一生只求奉献,而从不求索取,不图享受。凡接触过了的人都得他比普通人还普通。他住的是五十年代盖的普通单元楼。房间窄小,光线昏暗,室内没有一件合潮流的家具,一大两小沙发样式陈旧不说,坐面和靠背都是补钉套补钉。他穿着普通的布衣布裤布鞋,经常拎着布袋上街买菜、打酱醋,去奶站取奶,去小学接送外孙。家中每日三餐,洗刷缝补,都是他和何泽慧同志自己动手。他对自己、对子女一贯严格要求,不搞特殊,而对于一道共事的同志,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工作人员他总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每当春节来临,他总要亲自去商店习些点心或月盛斋的酱牛肉,分磅给大家。他担任副院长那些年,每年“三八”妇女节,他也想到给打扫卫生的机关服务班同志送点糖果……。这些同志有时含着热泪向钱老说声谢谢,他却说:“我应该感谢你们,你们的工作也很辛苦。”钱三强同志总是这样不忘记别人做的工作,而对自己所做的成绩却总是真诚谦让。有一次,一位同写稿子时借用了“中国原子弹之父”来称谓钱老,他见了稿子,非常严肃并颇感不安地说:“这种提法是很不合适的,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这么快,不可能是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
1992年6月28日0点15分,这是钱三强同志逝世前13分钟,是他神志清醒而十分清楚的最后一刻,他对深夜赶来抢救的主治大夫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不起,这么晚了,还惊动了你,谢谢……。”这是他最后的一句话,是代表他普通而伟大人格的声音。
安息吧,钱三强同志!您的风范和功绩将永垂人间,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0:28
一、生平简介
钱三强(Tsien San-Tsiang,1913~1992),中国实验物理学家,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他父亲是五四运动期间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2年底赴里昂等待乘船回国,由于太平洋航线中断,他滞留里昂大学任教,1944年和1947年起先后担任法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1948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历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副局长、局长,学术秘书处秘书长,1956~1978年任副秘书长、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8~1984年任副院长;1955年受聘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特邀顾问。1956~1978年还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1年起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被选为理事长。1978年被遴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6月28日0时28分于北京病逝,终处79岁。
二、科学成就
钱三强在法国学习和研究期间,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中不断做出成果。他对核裂变现象的研究成果,为各国物理学界所重视。1938~1939年他与I.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打击铀和钍得到放射性的镧同位素,从它们的β射线能谱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同位素。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1944年他首先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了50000电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真)射程与能量的关系。1946年与G.布依西爱和M.巴什莱合作,首次测出了镤( Pa)的α射线的精细结构,并与电子内转换的γ谱线符合得很好。1946~1948年,钱三强与何泽慧、R.沙士戴勒和L.微聂隆合作,发现铀的三分和四分裂现象;他根据实验继续分析研究得出能量与角分布等关系,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经过十几年的考验,已得到公认,尤其是到50年代获得新的实验手段后,从第三裂片的同位素质量谱、射程、发射角度等都说明他的解释与新的实验证据以及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相符合。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材,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1955年起参加了原子能研究所,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作出了贡献。
三、趣闻轶事
1.志同道合的伴侣
1946年春,钱三强同在清华大学时的同学何泽慧博士在巴黎结为伉俪,并开始了共同的科学生涯。钱三强领导一个研究小组(有何泽慧和两名法国研究生参加),利用核乳胶研究铀裂变,经过反复实验和上万次的观测,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同年,钱三强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7年升任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导师。
1948年夏,钱三强与何泽慧携刚足半岁的长女一同回国,拒绝南京政府挽留,坚持到北平,接受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和周培源教授邀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与何泽慧、彭桓武积极组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2.砸烂那腐朽的城门
钱三强于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出生刚9个月,他的父亲钱玄同和母亲徐■贞便把小三强从故乡带到北京。才记事的钱三强,小小年纪便目睹了反帝反建的“五四运动”的游行示威队伍,看到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父亲深夜为《新青年》杂志写文章的激愤神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三强少年时期很喜爱读书。他爱读《鲁滨逊漂流记》,为漂泊荒岛上的主人公的勇敢所引,他更爱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从孙悟空的神奇变幻、梁山英雄的任侠好义、三国时代威武雄壮的战争史剧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他进入清华后,积极参加了这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华北。1935年12月16日上午8时,钱三强与同学们到了西直门,这里城门紧闭,军警持枪站在城楼上。这里通不过,便向南到西便门。
西便门,有一条铁路通城内。钱三强带着一部分同学顺着铁轨向前,可是没走多远发现西便门也紧紧地关闭上了。钱三强怒火万丈,他与几位同学用臂膀冲着两扇大门。他们冲撞了一会,两扇门被冲开了一条缝。从门缝中看见里面有两个大铁环,一把铁锁锁着铁环。
原来,这里不是正式的城门。大伙决定再来几下猛烈的冲击。钱三强与几位身体结实、身材魁的学生主动地站了出来,手抬木头冲击着这腐朽的城门。
“哗!”一声巨响,铁门上的环脱落了,西便门终于被冲开了。
“冲啊……”数百名学生如浪潮一般冲了进去。
队伍来到珠市口,一群军警对空鸣枪,挥舞警棍,开始驱赶和逮捕学生,警棍、大刀、水龙向学生挥舞着。钱三强与同学们赤手空拳,鲜红的血液洒在冰冻的大地上,刺骨的水龙浸湿了单薄的棉袄。钱三强搀扶着受伤的同学向后疏散。
流血的现实,在钱三强的脑海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政府腐败,我们青年学生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们青年学生肩负着救国的重任。
游行了一天,黄昏临近时钱三强才开始走回家。
3.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老母鸡作用”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他一方面任教于清华大学,讲授原子核物理学,一方面在北平研究院筹建了原子学研究所,兼任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即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从1991年起钱三强一直任该所所长,他和副所长王淦昌、彭桓武等一起,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建立起一批仪器设备,全面筹划提出发展我国核科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以原子核物理研究为中心,同时进行放射化学、宇宙线、理论物理、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并通过科研实践,有计划地培养人才,使之既能为适应我国原子能应用的需要准备条件,也为原子核科学进一步发展在人力、物力上打好基础。特别应提到的是,在吸引人才方面,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下,钱三强等进行了周密而有效的工作:尽力争取国内科学家、教师和技术人员来所参加或兼职工作;设法争取在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及留学生归国工作;积极选拔国内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所培训。仅仅几年时间,一大批有造诣、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核科学技术专家,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苏联、东欧和国内各大学、研究单位纷纷来到所里,原子能研究所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作为所长,钱三强知人善任,精心组织,团结全所人员通力合作,攻克一个又一个理论和技术难关。1958年,我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先后建成;静电加速器、中子谱仪、零功率装置、磁镜型绝热压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等近50台件重要仪器设备相继建成运行。随之,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钚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核聚变等研究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以钱三强为首组建的这个基地,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在全国逐渐派生出一系列核科学研究机构,培养出一大批日后成为核工业战线科研与生产主力军的优秀人才。
4.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成立时,钱三强为主持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工作,并首先着手对全国研究机构进行调研和调整。仅1950年,曾先后召集专门学科会议48次,与各方面科学家共同协商拟定调整研究工作方案;同时,积极组织调查全国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全国科技力量及其分布情况,先后调查了全国57所高等学校和政府产业部门所属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并提出调查结果;还对全国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两次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研机构调整、聘请知名学者为中国科学院科学顾问和争取国外学者回国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为确定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和全院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后,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为全院工作的决策,特别是组织和调动院内力量支持原子能事业发展,加强学术领导,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恢复学部活动等主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领导工作,表现出杰出的组织工作才能和无私大度的宽阔胸怀。例如,在组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时,想方设法把有关领域内国内最强在科学家请到所里来工作,并积极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才华。在工作安排和经费、仪器分配上,他总上从全局出发,尽量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正是由于这种对人才兼收并蓄、领导工作上甘为人梯的大度风格,使得他所领导的研究所人才济济,兴旺发达,在我国原子能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光辉一生,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钱三强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一生只求奉献,而从不求索取,不图享受。凡接触过了的人都得他比普通人还普通。他住的是五十年代盖的普通单元楼。房间窄小,光线昏暗,室内没有一件合潮流的家具,一大两小沙发样式陈旧不说,坐面和靠背都是补钉套补钉。他穿着普通的布衣布裤布鞋,经常拎着布袋上街买菜、打酱醋,去奶站取奶,去小学接送外孙。家中每日三餐,洗刷缝补,都是他和何泽慧同志自己动手。他对自己、对子女一贯严格要求,不搞特殊,而对于一道共事的同志,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工作人员他总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每当春节来临,他总要亲自去商店习些点心或月盛斋的酱牛肉,分磅给大家。他担任副院长那些年,每年“三八”妇女节,他也想到给打扫卫生的机关服务班同志送点糖果……。这些同志有时含着热泪向钱老说声谢谢,他却说:“我应该感谢你们,你们的工作也很辛苦。”钱三强同志总是这样不忘记别人做的工作,而对自己所做的成绩却总是真诚谦让。有一次,一位同写稿子时借用了“中国原子弹之父”来称谓钱老,他见了稿子,非常严肃并颇感不安地说:“这种提法是很不合适的,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这么快,不可能是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
1992年6月28日0点15分,这是钱三强同志逝世前13分钟,是他神志清醒而十分清楚的最后一刻,他对深夜赶来抢救的主治大夫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不起,这么晚了,还惊动了你,谢谢……。”这是他最后的一句话,是代表他普通而伟大人格的声音。
安息吧,钱三强同志!您的风范和功绩将永垂人间,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您!
钱学森(1911--)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并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后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他在力学的许多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又如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是卡门--钱学森公式。30年代末,他还与卡门共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回国后,他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性质,取名为"物理力学",编写专著《物理力学讲义》并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在火箭和喷气推进方面,他提出并实现了用火箭作助推器,缩短飞机的起飞跑道,并为长程火箭推进做了一系列开创工作。1949年他最先提出关于核火箭的设想。50年代初,他在维纳建立"控制"这一新学科几年之后,将它迅速发展成为新的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他还在贝尔格兰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倡导建立"系统学"。因此,他不但是力学专家,火箭专家,而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并对科学体系、科学方法论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他早年有50多篇重要的科学论文发表在美国的《喷气推进》、《数学与物理杂志》等期刊上,专著有《工程控制论》、《星际航行概述》、《物理力学讲义》、《论系统工程》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0:32
中国中央电视台 袁隆平的“寻梦园”
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尽管71岁的他,依然显得精干,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
但是,就在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喜庆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我忽然听到了“美丽”这个词,突然发现,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袁隆平说:“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闪烁,神采焕发。可见那片花艳果丰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是艰难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
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
现实中的落后、贫瘠和疮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他义无反顾一头栽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稻”而运转。在他研究开始的最初,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万4千个稻穗。
或许上天也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项接着一项,40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了“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要求基地3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0:27
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中国实验物理学家,浙江省吴兴县。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2年底赴里昂等待乘船回国,由于太平洋航线中断,他滞留里昂大学任教,1944年和1947年起先后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1948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历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副局长、局长,学术秘书处秘书长,1956—1978年任副秘书长、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8—1984年任副院长;1955年受聘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特邀顾问。1956—1978年还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1年起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被选为理事长。1978年被遴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6月28日0时28分于北京病逝,终年79岁。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材,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1955年起参加了原子能事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将近代物理所改建为原子能研究所,
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做出了贡献。
1937年,钱三强考取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留法公费生。夏到达巴黎,当时正在法国参加会议的严济慈亲自将他介绍给了伊莱娜•居里。伊莱娜•居里和约里奥•居里人称“小居里夫妇”。钱三强进入居里实验室后,尽量多干具体的工作。除了自己的论文工作,有机会就帮助别人,目的是想多学一点实验本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钱三强说:“我比不得你们,你们这里有那么多人,各人各干各人的事。我回国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什么都得会干才行。”就这样东问西问两年多的实验室工作使钱三强增加了丰富的知识和实际技能。
1939年希特勒军队占领法国,钱三强随同事想逃难,但未能成功。这时他的公费留学费用中断了,回国不能,留下又没有生计。在钱三强最困难的时候,当时不肯离开法国的约里奥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说:“既然是这样,那还是想法留下吧,只要我们自己能活下去,实验室还开着,就总能设法给你安排”。1943钱三强回到了巴黎继续在居里实验室做研究工作,直到回国。钱三强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凭他的卓越贡献已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1946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核乳胶研究铀裂变,发现了著名的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荣获法国科学院享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约里奥曾说:“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国核物理界一个重要工作。”1947年钱三强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一职。
1948年钱三强回国时小居里夫妇给他写的评语中说:“他对科学事业的满腔热忱,并且聪慧有创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并由我们指导的同一代科学家中,他最为优秀。......我们的国家承认钱先生的才干,曾先后命他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的高职。他曾受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嘉奖。”
“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在精神、科学与技术方面他具备研究机构的领导者所应用的各种品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0:28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 )袁隆平是我国的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际奖。他用知识和汗水,加上科学创新的灵感,让中国乃至全世界走向了“丰衣足食”,老外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百姓称之为“当代神农”。
【杰出贡献】
袁隆平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近年来,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又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至2001年,在江苏、湖南、河南等省多点较大面积上,实现了农业部“中国超级稻”中稻亩产700公斤的指标;2003年,超级稻中稻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目标首次实现,使杂交水稻的产量再上新台阶。
【荣誉点评】
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麦,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没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世界上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0个人吃,粮食紧缺再加上财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会出现50个人有充足的粮食,而另外40个人没粮食吃,于是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乱就爆发了,这样这场危机就从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粮食够110-120个人吃,那么粮食就不再紧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囤积现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这些危机。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精神】
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成就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平时,袁隆平总喜欢拉着好友一起锻炼,到处宣传他的“生命运动论”。“我自己经常运动是不够的,应该把更多的老年人都拉过来一起运动,大家一起延年益寿!”习惯以“农民”自称的袁隆平运动并年轻着。
【袁隆平星】
1996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当它获得8117这一永久编号后,为了表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天文学家们决定把它命名为“袁隆平星”。
2、“镁粉大王”与“胶原大王”——吴庆林
吴庆林(1948~ )著名轻有色金属专家,曾攻克多项世界技术性难题一举拿下31个专利、19个发明专利的杰出发明家,现代生物科学博士。
【杰出贡献】
吴庆林先生是一位极具传奇性的现代科学家,他曾在有色金属深加工、生物科学工程、合金防水卷材产品等领域都取得过骄人成就,特别是研发的球形镁粉,填补了我国镁粉深加工技术领域的空白,完成了中国镁粉业从进口大国到出口大国的角色转变!并且连续创出了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四项发明:球形镁粉、镁铝合金屑(AZ91D)、无汞锌粉、铅合金板,从而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研工作者昂首、健步地走上神圣的国际领奖台的吴庆林,获得了“世界杰出华人奖”、“对人类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就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里,吴庆林博士又相继成功地开发了两项顶级产品:一是防水、防潮的建筑用材、铅合金板,二是制造干电池的主要原料无汞锌粉。
此外,吴庆林教授在生物科学领域也有杰出贡献,他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国生物科学界关于肽物质提取的活化酶解与纯化技术难题,成功通过两项专利技术实现了生物活性肽、胶原蛋白肽的提取与纯化,使得其成立的太爱肽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肽物质原料供应商之一,也为我国的肽物质开发应用领域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促进了近些年胶原蛋白肽、生物活性肽在食品、化妆品、医疗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活饮食、保健、美容等各个方面都影响深远,不愧为对人类做出特别贡献的科学家。吴庆林博士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王,发明和创新就是他的生命线,下一个发明是什么?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荣誉点评】
1、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火炬水下点火的仪式曾经轰动世界,这次点火仪式用到的点火材料就是吴庆林博士发明的镁粉,这也是我们全中国人的骄傲。
2、吴庆林博士建立和领导的太爱肽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胶原蛋白肽原料提供商,其掌握的两项提取与纯化技术均受国家专利保护。
【镁粉大王】
“镁粉大王”吴庆林,1948年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1967年毕业于西安西北大学,曾专门学习有色金属深加工技术。1988年,吴庆林不慎被撞成股骨头坏死拄起了双拐。从此,开始了他历时六年的对镁粉加工的研究。他土法上马,用盆盆罐罐当器皿作试验;他借钱买来含镁铝成份的废飞机碎片,反复冶炼,经历了无粉次燃烧和爆炸;他右手三个指头的筋被燃烧的镁球烧断了,他的下巴也被镁见水后的火苗烧掉了皮;他计算用的资料装整整6麻袋;他一共进行了386次试验;他总共向100多位亲朋借了70余万元的债……正是以这样的代价,吴庆林铺就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只要认准的事,就一定干到底!”吴庆林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成功的奥秘。
在他的“高速涡流镁粉机”问世之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还比较低。到八十年代末,我国的镁粉加工技术才达到100目左右,国家每年都要以巨额外汇从国外进口。有了“高速涡流镁粉机”之后,我国生产的镁粉不仅达到600目,而且规格齐全,质量稳定,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超过国际标准。此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由一个高粒度镁粉进口国一举变成出口国。三年来,这种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冶炼、制药、化工等高科技领域的高粒度,已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6000余吨,创汇1800多万美元。2000年一年外汇收入高达6500万美金。吴庆林就是凭借其研究出来的这个球形镁粉,被赞誉为“镁粉大王”。
【媒体报道】
吴庆林的这些动人事迹,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和《实话实说》先后对其作了现场专访报道,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位卓尔不凡的发明家,激起了人们对其无限的敬意。
3、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 )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火箭专家,系统工程科学家,中国战略科学家,流体力学的开路人与工程控制论创始人。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杰出贡献】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1956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此后他长期担负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把中国导弹武器和航天器系统的研制经验,提炼成为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于军事运筹和社会经济问题,成功地推进了作战模拟技术和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导弹之父】
在钱学森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接着又进行了用中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的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
1970年4月24日,钱学森又与其他科学家一起,成功地发射了重量为173公斤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这颗卫星向全世界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了新中国的航天时代迎来了新的曙光。
【曲折的回国经历】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1935年8月,钱学森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之后钱学森成为冯•卡门领导的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
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可以说,钱学森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在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下,钱学森回国的时间一拖就是五年,并且受到了不断的迫害。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4、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 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从研制原子弹、氢弹,到我国整个高能物理科学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杰出贡献】
钱三强是发展我国高能物理和开展国际高能物理合作的最早组织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不久,他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就着手组织建造高能加速器,积极同欧洲粒子研究中心(CERN)和美国几个著名的高能物理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并亲自率团前往考察,把握国情特点提出建议,为我国发展高能物理起了重要作用。
钱三强的经历还与中国科学院的建立有着密切关系。他和丁瓒一起起草了《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这个草案在总结旧中国科学事业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描绘出构建科学院的基本蓝图,对于建院的基础,所包括的学科范围和科学院的性质、任务、组织系统,以及拟调整、改组而设立的研究机构等,都有详尽说明,为建立中国科学院作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
【会用人才的伯乐】
1948年夏天,钱三强为了迎接新中国的到来,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50年代钱三强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中国核力量后,他成为规划的制定人。随后,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他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使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让中国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1960年,钱三强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5、冲在最前面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地为中国造出了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
【杰出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生平事迹】
邓稼先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0:32
中国中央电视台 袁隆平的“寻梦园”
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尽管71岁的他,依然显得精干,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
但是,就在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喜庆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我忽然听到了“美丽”这个词,突然发现,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袁隆平说:“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闪烁,神采焕发。可见那片花艳果丰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是艰难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
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
现实中的落后、贫瘠和疮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他义无反顾一头栽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稻”而运转。在他研究开始的最初,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万4千个稻穗。
或许上天也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项接着一项,40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了“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要求基地3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0:29
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中国实验物理学家,浙江省吴兴县。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2年底赴里昂等待乘船回国,由于太平洋航线中断,他滞留里昂大学任教,1944年和1947年起先后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1948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历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副局长、局长,学术秘书处秘书长,1956—1978年任副秘书长、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8—1984年任副院长;1955年受聘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特邀顾问。1956—1978年还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1年起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被选为理事长。1978年被遴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6月28日0时28分于北京病逝,终年79岁。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材,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1955年起参加了原子能事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将近代物理所改建为原子能研究所,
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做出了贡献。
1937年,钱三强考取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留法公费生。夏到达巴黎,当时正在法国参加会议的严济慈亲自将他介绍给了伊莱娜•居里。伊莱娜•居里和约里奥•居里人称“小居里夫妇”。钱三强进入居里实验室后,尽量多干具体的工作。除了自己的论文工作,有机会就帮助别人,目的是想多学一点实验本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钱三强说:“我比不得你们,你们这里有那么多人,各人各干各人的事。我回国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什么都得会干才行。”就这样东问西问两年多的实验室工作使钱三强增加了丰富的知识和实际技能。
1939年希特勒军队占领法国,钱三强随同事想逃难,但未能成功。这时他的公费留学费用中断了,回国不能,留下又没有生计。在钱三强最困难的时候,当时不肯离开法国的约里奥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说:“既然是这样,那还是想法留下吧,只要我们自己能活下去,实验室还开着,就总能设法给你安排”。1943钱三强回到了巴黎继续在居里实验室做研究工作,直到回国。钱三强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凭他的卓越贡献已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1946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核乳胶研究铀裂变,发现了著名的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荣获法国科学院享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约里奥曾说:“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国核物理界一个重要工作。”1947年钱三强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一职。
1948年钱三强回国时小居里夫妇给他写的评语中说:“他对科学事业的满腔热忱,并且聪慧有创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并由我们指导的同一代科学家中,他最为优秀。......我们的国家承认钱先生的才干,曾先后命他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的高职。他曾受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嘉奖。”
“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在精神、科学与技术方面他具备研究机构的领导者所应用的各种品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0:29
一、生平简介
钱三强(Tsien San-Tsiang,1913~1992),中国实验物理学家,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他父亲是五四运动期间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2年底赴里昂等待乘船回国,由于太平洋航线中断,他滞留里昂大学任教,1944年和1947年起先后担任法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1948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历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副局长、局长,学术秘书处秘书长,1956~1978年任副秘书长、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8~1984年任副院长;1955年受聘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特邀顾问。1956~1978年还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1年起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被选为理事长。1978年被遴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6月28日0时28分于北京病逝,终处79岁。
二、科学成就
钱三强在法国学习和研究期间,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中不断做出成果。他对核裂变现象的研究成果,为各国物理学界所重视。1938~1939年他与I.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打击铀和钍得到放射性的镧同位素,从它们的β射线能谱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同位素。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1944年他首先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了50000电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真)射程与能量的关系。1946年与G.布依西爱和M.巴什莱合作,首次测出了镤( Pa)的α射线的精细结构,并与电子内转换的γ谱线符合得很好。1946~1948年,钱三强与何泽慧、R.沙士戴勒和L.微聂隆合作,发现铀的三分和四分裂现象;他根据实验继续分析研究得出能量与角分布等关系,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经过十几年的考验,已得到公认,尤其是到50年代获得新的实验手段后,从第三裂片的同位素质量谱、射程、发射角度等都说明他的解释与新的实验证据以及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相符合。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材,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1955年起参加了原子能研究所,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作出了贡献。
三、趣闻轶事
1.志同道合的伴侣
1946年春,钱三强同在清华大学时的同学何泽慧博士在巴黎结为伉俪,并开始了共同的科学生涯。钱三强领导一个研究小组(有何泽慧和两名法国研究生参加),利用核乳胶研究铀裂变,经过反复实验和上万次的观测,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同年,钱三强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7年升任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导师。
1948年夏,钱三强与何泽慧携刚足半岁的长女一同回国,拒绝南京政府挽留,坚持到北平,接受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和周培源教授邀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与何泽慧、彭桓武积极组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2.砸烂那腐朽的城门
钱三强于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出生刚9个月,他的父亲钱玄同和母亲徐■贞便把小三强从故乡带到北京。才记事的钱三强,小小年纪便目睹了反帝反建的“五四运动”的游行示威队伍,看到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父亲深夜为《新青年》杂志写文章的激愤神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三强少年时期很喜爱读书。他爱读《鲁滨逊漂流记》,为漂泊荒岛上的主人公的勇敢所引,他更爱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从孙悟空的神奇变幻、梁山英雄的任侠好义、三国时代威武雄壮的战争史剧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他进入清华后,积极参加了这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华北。1935年12月16日上午8时,钱三强与同学们到了西直门,这里城门紧闭,军警持枪站在城楼上。这里通不过,便向南到西便门。
西便门,有一条铁路通城内。钱三强带着一部分同学顺着铁轨向前,可是没走多远发现西便门也紧紧地关闭上了。钱三强怒火万丈,他与几位同学用臂膀冲着两扇大门。他们冲撞了一会,两扇门被冲开了一条缝。从门缝中看见里面有两个大铁环,一把铁锁锁着铁环。
原来,这里不是正式的城门。大伙决定再来几下猛烈的冲击。钱三强与几位身体结实、身材魁的学生主动地站了出来,手抬木头冲击着这腐朽的城门。
“哗!”一声巨响,铁门上的环脱落了,西便门终于被冲开了。
“冲啊……”数百名学生如浪潮一般冲了进去。
队伍来到珠市口,一群军警对空鸣枪,挥舞警棍,开始驱赶和逮捕学生,警棍、大刀、水龙向学生挥舞着。钱三强与同学们赤手空拳,鲜红的血液洒在冰冻的大地上,刺骨的水龙浸湿了单薄的棉袄。钱三强搀扶着受伤的同学向后疏散。
流血的现实,在钱三强的脑海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政府腐败,我们青年学生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们青年学生肩负着救国的重任。
游行了一天,黄昏临近时钱三强才开始走回家。
3.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老母鸡作用”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他一方面任教于清华大学,讲授原子核物理学,一方面在北平研究院筹建了原子学研究所,兼任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即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从1991年起钱三强一直任该所所长,他和副所长王淦昌、彭桓武等一起,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建立起一批仪器设备,全面筹划提出发展我国核科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以原子核物理研究为中心,同时进行放射化学、宇宙线、理论物理、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并通过科研实践,有计划地培养人才,使之既能为适应我国原子能应用的需要准备条件,也为原子核科学进一步发展在人力、物力上打好基础。特别应提到的是,在吸引人才方面,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下,钱三强等进行了周密而有效的工作:尽力争取国内科学家、教师和技术人员来所参加或兼职工作;设法争取在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及留学生归国工作;积极选拔国内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所培训。仅仅几年时间,一大批有造诣、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核科学技术专家,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苏联、东欧和国内各大学、研究单位纷纷来到所里,原子能研究所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作为所长,钱三强知人善任,精心组织,团结全所人员通力合作,攻克一个又一个理论和技术难关。1958年,我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先后建成;静电加速器、中子谱仪、零功率装置、磁镜型绝热压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等近50台件重要仪器设备相继建成运行。随之,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钚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核聚变等研究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以钱三强为首组建的这个基地,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在全国逐渐派生出一系列核科学研究机构,培养出一大批日后成为核工业战线科研与生产主力军的优秀人才。
4.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成立时,钱三强为主持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工作,并首先着手对全国研究机构进行调研和调整。仅1950年,曾先后召集专门学科会议48次,与各方面科学家共同协商拟定调整研究工作方案;同时,积极组织调查全国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全国科技力量及其分布情况,先后调查了全国57所高等学校和政府产业部门所属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并提出调查结果;还对全国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两次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研机构调整、聘请知名学者为中国科学院科学顾问和争取国外学者回国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为确定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和全院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后,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为全院工作的决策,特别是组织和调动院内力量支持原子能事业发展,加强学术领导,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恢复学部活动等主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领导工作,表现出杰出的组织工作才能和无私大度的宽阔胸怀。例如,在组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时,想方设法把有关领域内国内最强在科学家请到所里来工作,并积极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才华。在工作安排和经费、仪器分配上,他总上从全局出发,尽量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正是由于这种对人才兼收并蓄、领导工作上甘为人梯的大度风格,使得他所领导的研究所人才济济,兴旺发达,在我国原子能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光辉一生,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钱三强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一生只求奉献,而从不求索取,不图享受。凡接触过了的人都得他比普通人还普通。他住的是五十年代盖的普通单元楼。房间窄小,光线昏暗,室内没有一件合潮流的家具,一大两小沙发样式陈旧不说,坐面和靠背都是补钉套补钉。他穿着普通的布衣布裤布鞋,经常拎着布袋上街买菜、打酱醋,去奶站取奶,去小学接送外孙。家中每日三餐,洗刷缝补,都是他和何泽慧同志自己动手。他对自己、对子女一贯严格要求,不搞特殊,而对于一道共事的同志,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工作人员他总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每当春节来临,他总要亲自去商店习些点心或月盛斋的酱牛肉,分磅给大家。他担任副院长那些年,每年“三八”妇女节,他也想到给打扫卫生的机关服务班同志送点糖果……。这些同志有时含着热泪向钱老说声谢谢,他却说:“我应该感谢你们,你们的工作也很辛苦。”钱三强同志总是这样不忘记别人做的工作,而对自己所做的成绩却总是真诚谦让。有一次,一位同写稿子时借用了“中国原子弹之父”来称谓钱老,他见了稿子,非常严肃并颇感不安地说:“这种提法是很不合适的,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这么快,不可能是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
1992年6月28日0点15分,这是钱三强同志逝世前13分钟,是他神志清醒而十分清楚的最后一刻,他对深夜赶来抢救的主治大夫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不起,这么晚了,还惊动了你,谢谢……。”这是他最后的一句话,是代表他普通而伟大人格的声音。
安息吧,钱三强同志!您的风范和功绩将永垂人间,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您!
钱学森(1911--)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并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国后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他在力学的许多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又如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是卡门--钱学森公式。30年代末,他还与卡门共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回国后,他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性质,取名为"物理力学",编写专著《物理力学讲义》并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在火箭和喷气推进方面,他提出并实现了用火箭作助推器,缩短飞机的起飞跑道,并为长程火箭推进做了一系列开创工作。1949年他最先提出关于核火箭的设想。50年代初,他在维纳建立"控制"这一新学科几年之后,将它迅速发展成为新的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他还在贝尔格兰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倡导建立"系统学"。因此,他不但是力学专家,火箭专家,而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并对科学体系、科学方法论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他早年有50多篇重要的科学论文发表在美国的《喷气推进》、《数学与物理杂志》等期刊上,专著有《工程控制论》、《星际航行概述》、《物理力学讲义》、《论系统工程》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0:24
一、生平简介
钱三强(Tsien San-Tsiang,1913~1992),中国实验物理学家,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他父亲是五四运动期间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2年底赴里昂等待乘船回国,由于太平洋航线中断,他滞留里昂大学任教,1944年和1947年起先后担任法车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1948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历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副局长、局长,学术秘书处秘书长,1956~1978年任副秘书长、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8~1984年任副院长;1955年受聘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特邀顾问。1956~1978年还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1年起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被选为理事长。1978年被遴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6月28日0时28分于北京病逝,终处79岁。
二、科学成就
钱三强在法国学习和研究期间,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中不断做出成果。他对核裂变现象的研究成果,为各国物理学界所重视。1938~1939年他与I.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打击铀和钍得到放射性的镧同位素,从它们的β射线能谱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同位素。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1944年他首先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了50000电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真)射程与能量的关系。1946年与G.布依西爱和M.巴什莱合作,首次测出了镤( Pa)的α射线的精细结构,并与电子内转换的γ谱线符合得很好。1946~1948年,钱三强与何泽慧、R.沙士戴勒和L.微聂隆合作,发现铀的三分和四分裂现象;他根据实验继续分析研究得出能量与角分布等关系,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经过十几年的考验,已得到公认,尤其是到50年代获得新的实验手段后,从第三裂片的同位素质量谱、射程、发射角度等都说明他的解释与新的实验证据以及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相符合。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材,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1955年起参加了原子能研究所,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作出了贡献。
三、趣闻轶事
1.志同道合的伴侣
1946年春,钱三强同在清华大学时的同学何泽慧博士在巴黎结为伉俪,并开始了共同的科学生涯。钱三强领导一个研究小组(有何泽慧和两名法国研究生参加),利用核乳胶研究铀裂变,经过反复实验和上万次的观测,发现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同年,钱三强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7年升任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导师。
1948年夏,钱三强与何泽慧携刚足半岁的长女一同回国,拒绝南京政府挽留,坚持到北平,接受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和周培源教授邀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与何泽慧、彭桓武积极组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2.砸烂那腐朽的城门
钱三强于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出生刚9个月,他的父亲钱玄同和母亲徐■贞便把小三强从故乡带到北京。才记事的钱三强,小小年纪便目睹了反帝反建的“五四运动”的游行示威队伍,看到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父亲深夜为《新青年》杂志写文章的激愤神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三强少年时期很喜爱读书。他爱读《鲁滨逊漂流记》,为漂泊荒岛上的主人公的勇敢所引,他更爱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从孙悟空的神奇变幻、梁山英雄的任侠好义、三国时代威武雄壮的战争史剧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他进入清华后,积极参加了这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华北。1935年12月16日上午8时,钱三强与同学们到了西直门,这里城门紧闭,军警持枪站在城楼上。这里通不过,便向南到西便门。
西便门,有一条铁路通城内。钱三强带着一部分同学顺着铁轨向前,可是没走多远发现西便门也紧紧地关闭上了。钱三强怒火万丈,他与几位同学用臂膀冲着两扇大门。他们冲撞了一会,两扇门被冲开了一条缝。从门缝中看见里面有两个大铁环,一把铁锁锁着铁环。
原来,这里不是正式的城门。大伙决定再来几下猛烈的冲击。钱三强与几位身体结实、身材魁的学生主动地站了出来,手抬木头冲击着这腐朽的城门。
“哗!”一声巨响,铁门上的环脱落了,西便门终于被冲开了。
“冲啊……”数百名学生如浪潮一般冲了进去。
队伍来到珠市口,一群军警对空鸣枪,挥舞警棍,开始驱赶和逮捕学生,警棍、大刀、水龙向学生挥舞着。钱三强与同学们赤手空拳,鲜红的血液洒在冰冻的大地上,刺骨的水龙浸湿了单薄的棉袄。钱三强搀扶着受伤的同学向后疏散。
流血的现实,在钱三强的脑海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政府腐败,我们青年学生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们青年学生肩负着救国的重任。
游行了一天,黄昏临近时钱三强才开始走回家。
3.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老母鸡作用”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他一方面任教于清华大学,讲授原子核物理学,一方面在北平研究院筹建了原子学研究所,兼任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即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从1991年起钱三强一直任该所所长,他和副所长王淦昌、彭桓武等一起,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建立起一批仪器设备,全面筹划提出发展我国核科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以原子核物理研究为中心,同时进行放射化学、宇宙线、理论物理、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并通过科研实践,有计划地培养人才,使之既能为适应我国原子能应用的需要准备条件,也为原子核科学进一步发展在人力、物力上打好基础。特别应提到的是,在吸引人才方面,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下,钱三强等进行了周密而有效的工作:尽力争取国内科学家、教师和技术人员来所参加或兼职工作;设法争取在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及留学生归国工作;积极选拔国内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所培训。仅仅几年时间,一大批有造诣、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核科学技术专家,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苏联、东欧和国内各大学、研究单位纷纷来到所里,原子能研究所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作为所长,钱三强知人善任,精心组织,团结全所人员通力合作,攻克一个又一个理论和技术难关。1958年,我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先后建成;静电加速器、中子谱仪、零功率装置、磁镜型绝热压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等近50台件重要仪器设备相继建成运行。随之,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钚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核聚变等研究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以钱三强为首组建的这个基地,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在全国逐渐派生出一系列核科学研究机构,培养出一大批日后成为核工业战线科研与生产主力军的优秀人才。
4.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成立时,钱三强为主持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工作,并首先着手对全国研究机构进行调研和调整。仅1950年,曾先后召集专门学科会议48次,与各方面科学家共同协商拟定调整研究工作方案;同时,积极组织调查全国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全国科技力量及其分布情况,先后调查了全国57所高等学校和政府产业部门所属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并提出调查结果;还对全国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两次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研机构调整、聘请知名学者为中国科学院科学顾问和争取国外学者回国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为确定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和全院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后,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为全院工作的决策,特别是组织和调动院内力量支持原子能事业发展,加强学术领导,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恢复学部活动等主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以主要精力从事科学领导工作,表现出杰出的组织工作才能和无私大度的宽阔胸怀。例如,在组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所时,想方设法把有关领域内国内最强在科学家请到所里来工作,并积极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才华。在工作安排和经费、仪器分配上,他总上从全局出发,尽量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正是由于这种对人才兼收并蓄、领导工作上甘为人梯的大度风格,使得他所领导的研究所人才济济,兴旺发达,在我国原子能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光辉一生,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钱三强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一生只求奉献,而从不求索取,不图享受。凡接触过了的人都得他比普通人还普通。他住的是五十年代盖的普通单元楼。房间窄小,光线昏暗,室内没有一件合潮流的家具,一大两小沙发样式陈旧不说,坐面和靠背都是补钉套补钉。他穿着普通的布衣布裤布鞋,经常拎着布袋上街买菜、打酱醋,去奶站取奶,去小学接送外孙。家中每日三餐,洗刷缝补,都是他和何泽慧同志自己动手。他对自己、对子女一贯严格要求,不搞特殊,而对于一道共事的同志,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工作人员他总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每当春节来临,他总要亲自去商店习些点心或月盛斋的酱牛肉,分磅给大家。他担任副院长那些年,每年“三八”妇女节,他也想到给打扫卫生的机关服务班同志送点糖果……。这些同志有时含着热泪向钱老说声谢谢,他却说:“我应该感谢你们,你们的工作也很辛苦。”钱三强同志总是这样不忘记别人做的工作,而对自己所做的成绩却总是真诚谦让。有一次,一位同写稿子时借用了“中国原子弹之父”来称谓钱老,他见了稿子,非常严肃并颇感不安地说:“这种提法是很不合适的,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这么快,不可能是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
1992年6月28日0点15分,这是钱三强同志逝世前13分钟,是他神志清醒而十分清楚的最后一刻,他对深夜赶来抢救的主治大夫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不起,这么晚了,还惊动了你,谢谢……。”这是他最后的一句话,是代表他普通而伟大人格的声音。
安息吧,钱三强同志!您的风范和功绩将永垂人间,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