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23:0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1:02
饱吹饿唱——吹奏乐器的人,必须得吃饱喝足了,吹奏起来才底气十足;唱戏的人讲究气发丹田,得给腹腔腾出地儿来,不能把饭吃得顶住嗓子眼儿,唱什么声音就都横着出来了。所以不管是“饱吹”还是“饿唱”,都是职业特点的需要,在运气发声方面是很有科学性的。 吹奏需要气足,所以要吃饱;歌唱需要肺活量很大,如果吃得过饱,腹膈膜的振动伸缩受*,肺活量受影响,歌唱效果不佳,所以要饿唱。 发声学原理上:虽然吹奏与唱歌呼吸方法要求虽然类似,但吹奏时发声主要依靠乐器(以笛为例),在笛腔;唱歌主要依靠声带发声,要求胸腔的震动对音色、音质进行调节。饱时胸腔容积显然小于饿时,振动感也不好。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肚饿嗓宽”。 气息的控制上:吹奏主要依靠唇部和面颊的肌肉,胸腹部肌肉是次要的;唱歌时主要依靠胸腹部肌肉调节气息的震动。饱时和饿时胃容积对膈肌的影响从这角度看就很大了。要唱出好的效果,要在你处于饿着的状态下发音及音质是最佳效果。最好是唱歌前三个小时不能进食,不要吃药物性的什么亮噪子的药品,因为这些药品是慢性的当时并不能见效,刚吃下去就要唱反而会使你噪子变得莎哑。因为器乐演奏要有中气,体力要足而唱歌要有胸腹腔的共鸣与运动,若是吃饱了,就没有了产生共鸣的空间与运动的余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1:03
早年问过村里鼓匠班子的吹唢呐的人。他说:吹的人坐着,唱的人站着。我以为是乡民智慧的一种隐晦表达,表示愿闻其详。乡民智慧通常比较粗浅,倘若直白地说出来,便一点都不像学问,于是表达的人要专在表达形式上下功夫,让它初听起来让人脑子一懵,产生了这个效果之后,他再给你解释,你便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了,敬佩便油然而生。于是,唢呐手继续说:吹唢呐要憋气,把气都存得好好的,一点也不能跑,送进密密眼儿里——密密,就是哨子,插在唢呐尾部含在嘴里的口笛——才能吹响。这样,就得使劲往回吸肚子,才能给这口气鼓上劲儿,你肚子里吃饱了,本来就占地方,所以鼓气的时候就省劲儿。【他的意思是用腹肌收腹,饱胀的时候,用力不需要太多就能达到效果】唱戏唱曲不能憋气,相反,要让气顺起来走起来,同样是往回吸肚子给气流鼓劲儿,吸多大劲儿、吸多少,得跟着调儿走,肚子是个调节器,调节嘛,宽宽松松才好调度,吃饱了塞得满满的,没有活动余地了,唱出来都是直的,也没法拖得很悠长,不好听。吹唢呐的气要直要紧要密,跟唱戏正相反,肚子的情况也相反。看来他并不是在讲乡民智慧,这是正经的唢呐演奏里的胸腹式混合呼吸法以及声乐里的腹式呼吸腹腔共鸣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01:03
饱吹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饿唱是肯定的。这要说到唱歌当中的「腹式呼吸」所谓气沉丹田真的是在用肚子呼吸吗?气息怎麼进肚子的?非也~腹式呼吸其实是吸气时,横隔膜放松下降挤压下面的消化器官给肺腾出空间,相比「胸式呼吸」的横向拓宽而言由於肋骨的存在*了可拓展容量,所以腹式呼吸更有利於唱歌时量更大的气息需求。如果吃饱饱了胃里塞得满满的,哪还有空间给你挤啊?然後就出现了气息飘、虚弱,音准控制不好等演唱水平下降的情况了。另外演出的时候,一是除了唱歌可能还要跳舞、二是防止腹泻等情况出现,所以我们一般都是演出完再吃饭,你们看那些明星开个演唱会就搞个庆功宴,不就演唱会开完了吗?有什麼好庆功的?浮夸!其实不是、庆功不是真正目的,是大家实在是饿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