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旅界大事件—古北水镇的衰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0: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05:19
最近,《每日经济》的记者李少婷采访了我,她对我关注的旅游界热点事件——古北水镇的衰落十分感兴趣。据中青旅2020年财报,古北水镇亏损1.71亿元,这并非仅受疫情影响,自2018年起,古北水镇便开始出现颓势,游客量年环比下降19万。此外,2019年还发生了京能集团撤资事件,投资人对其前景也不看好。这个备受行业关注的古北水镇,大家都在关心它的未来是否会走向衰落。
面对这样的疑问,李少婷提出了一个采访问题:为什么业内人士认为古北水镇改进运营的最佳方式是取消门票,能否展开谈谈这个观点?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谈我对古北水镇的看法: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晏子春秋》
南方的乌镇到了北方,为什么会出现“水土不服”?我想从种植这个层面上聊聊这个问题。
任何产品在推向市场中,在战略研究上会着重于分析行业规模,就是行业规模100亿,你做10%的市场份额就是10个亿,由此来制定这个产品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行业规模就好比“土壤”,我们先看一张18年城市中产阶级分布图。
首先,我们要知道乌镇和古北水镇都是精品旅游,乌镇东西栅联票190元、古北水镇140元,乌镇住宿均价500元、古北水镇均价800元,都表示来景区消费的中产阶级是作为重要的客源群体。但以乌镇和古北水镇旅游“土壤”比较,乌镇客源市场辐射江浙沪经济圈1183万户中产阶级家庭,而根据相关报道,古北水镇散客客流95%以上均来自北京,中产阶级583万,市场规模不到一半,土壤肥沃度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运营周期“光照度”,气候对南方旅游影响并不大,而寒冬对北方旅游则有很大影响,大量非冰雪项目类景区在冬季处于关门歇业状态,下雪期间可能会出现小高峰,但出于寒冷天气景区客流会大幅减少。这样一年平均下来,2-3个月的运营收益会大打折扣,而成本丝毫不减。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古北水镇光照不足,运营周期不如南方。
再看移植的“品种”,乌镇有七千年的文明史,1300年建镇史,根正苗红,古北水镇是一个克隆仿制品,基因存在缺陷。这点我就不再多做赘述。
最后说说耕种的“目的”。我最近在研究红色革命史,非常深刻的感受到使命感和目的性在企业经营中占据有多重要的位置。而对于这两个项目在耕种者眼里,淮南耕种出于乡土的热爱,淮北移植是为了经济收成,目的不同,很难在运营上做到一视同仁。微博大V刘春去了古北水镇,就惊讶为何同一团队,古北水镇和乌镇在运营上为何有云泥之别。
最后我想讲一个关键词“时间”。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乌镇的主理人成就了乌镇,还是乌镇成就了他的主理人。“时势造英雄”,在特定的时间会涌现一些风口浪尖的人物,但是离不开时代的特征和所有的机遇,所以某一个时间上,这个事情成立,但换一个时间同样的事情不一定就可行了。
我们曾赞美乌镇主理人的乡愁情怀,但我们也要知道,乌镇与古北水镇开业间隔14年,14年消费人群、消费需求、消费场景都在发生变化,但遗憾的是,在古北水镇并未看到乌镇模式的迭代和创新。
最后关于李记者的这个门票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拿古北水镇和宋城来对比,虽然同样是古镇,古北水镇还是以文化为核心,而宋城则是采取了主题公园的模式,主题公园关起门来收门票是合理的,因为主题公园的体验和互动比较多,主要做内容,资产比较轻,面对的消费群体也是年轻人居多。但古北水镇的文化就做的比较重,相对玩和体验的就少了,古北水镇的核心是商业化的旅游地产,原本产权就属于固定资产,本来商业就有大量租金和自持物业,再收门票就更商业化了,这对以文化为核心吸引力的古镇变成一个纯商业化项目,游客的评价会极为不好。所以我个人觉得当情怀也逐渐被商业化运营所取代后,古北水镇就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降低运营成本,降低门票利润占比、通过内容创新和迭代完成自身的蜕变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