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9: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9:40
自我中心主义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首先,我们有主观自我中心主义,其核心在于“我”的主观思想。这种观点强调“我思故我在”,是一种较为温和且典型的形式,它认同个人思想的主导地位。
其次,是客观自我中心主义,这里的焦点依然是“我”,但并非仅限于思想层面。它更侧重于揭示“真实”的自我,而非普遍认同的自我定义。客观自我中心主义质疑普遍意义上的“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它提出,尽管我们有思想,但那不意味着现实中的“我”就是真实的。客观自我中心主义的观点挑战了“我思故我在”的观念,认为思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可能并非同一。例如,它可能会表述为:“我思故这个思想的我存在,或者我思故我的思想存在,但不是现实中的我。”
总的来说,主观与客观自我中心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我”的定义以及对“我思”与“我在”关系的理解。主观主义更偏向于定义,而客观主义则否定了直接的同一性,强调“我”的存在可能超越了我们直观的感知。这两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自我和思考存在本质的不同视角。
扩展资料
自我中心主义,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06一1880)提出的概念。指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的强烈影响的倾向。婴儿很难离开主观感情去客观地判断与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关系等,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来推理和不注意对人的意图而回答问题。皮亚杰把婴儿这种来发展的思维特征叫做自我中心主义。他还认为,婴儿出生后,在十八个月的时候,就发生一种普遍的“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这时儿童的身体、动作就必须参照其他一切事物,以形成对它们客观关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