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4: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22:50
在明朝洪熙元年(1425)的一个春雨过后的晴朗日子里,时任翰林侍讲的高谷闲暇之余,漫步至东城外的大尖、小尖以及向家垛、吉家垛、李家垛一带,这些地方旧时曾是拖拉机厂的区域。他在这里欣赏到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青青的麦苗、金黄的菜花、翠绿的秧苗,田间农夫劳作,白鹭在水田中翩翩起舞,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高谷被这美景深深打动,即兴创作了诗句,将这片景点命名为“东皋霁雨”,并将其列入了“昭阳十景”之一,灵感源自古代文人的辞赋,如潘岳的《秋兴赋》、宋玉的《高唐赋》以及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东皋霁雨”不仅仅是郊外的自然风光,还包括了纪念农民义军的建筑物、*宅第和文人故居。高谷的描述倾向于市井生活,但并未过多描绘。当时,这个区域已经扩展,繁华的街巷如辐辏街、通泰街、家舒巷、悦来巷等融入其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景区东首,矗立着四义楼,它是南宋时期为纪念四位抗金英雄而建,被誉为壮观的纪念建筑。而解氏宗祠和晏公庙则位于四义楼西边,是“东皋霁雨”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地方文化的繁荣。
在元末明初,解七二从苏州迁居兴化,他建造了松鹤道院和晏公庙,体现了家族的荣耀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解氏宗祠更是按朱熹的家礼规制设计,展现了当时的祠堂文化。而小尖上的老子庙,则以其独特的朝东大门,寓意着老子的道家思想和紫气东来的吉祥寓意,是江苏地区的罕见景观。
到了明万历九年,兴化知县凌登瀛重新题咏“昭阳十景”,并将“东皋霁雨”更名为“东皋雨霁”,并将其升格为“昭阳十二景”之一,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赞美。
昭阳十二景:景苑名堂、三闾遗庙、沧浪亭馆、玄武灵台、阳山夕照,南津烟树、东皋雨霁、龙舌春云、胜湖秋月、木塔晴霞、十里莲塘、两厢瓜圃。坐落于江苏省正*的兴化市是一座历经4300多年沧桑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人文荟萃、物产丰饶和名胜景观众多而闻名于世。起源于元代的“昭阳八景”和命名于明代洪熙、万历年间的“昭阳十景”、“昭阳十二景”(又称“阳山十二景”),便是一部浓缩而成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