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4: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13:43
仕途情结,自古以来便深植于许多文人墨客心中。李白,这位唐代的诗仙,亦不例外。
《上韩荆州书》中,李白曾言:“十五学剑术,徧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其志向在于:以纵横之术辅佐帝王,济苍生,安社稷,功成身退,重返自然。此为李白一生的理想。然而,他虽尝试了干谒、终南捷径、参军等途径,却未能实现理想,反而短暂的长安经历让他感到理想之渺茫,也树下了众多权势显赫的敌人。
李白一生痴迷于仕途经济,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胸中激荡的鲲鹏之志,不断提醒着他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让他痛苦不已。晚年的《赠张相镐》中,李白悲愤地感叹:“一生欲报主,百带期荣亲。其事竟不成,哀哉难重陈。”
分析其原因,与“客”出身有关。李白的身世充满变数,但无论是因犯法流放、国亡出奔,还是“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都揭示了他异乡人的身份。在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社会中,商人地位低微,难以通过正常的科举之路出仕。加之李白出身于一个“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的家庭,这更让他意识到实现理想的重要性。
年轻时,李白遍谒名士,却始终未能得志。他拜隐士赵蕤为师,深受管仲、晏婴、张良等历史人物的影响,萌发了建功立业、匡时济世的雄心。在苏颋的赞誉下,他对自己的济世才能更加自信。尽管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李白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
然而,年轻时的遍谒不仕并未让他放弃。在社会的称赞与仰慕中,他的决心更加坚定。尽管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但李白依然努力追求,直至成为无法超越的高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出处:《宋史·王安石传论》,“仕途经济”应该是指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通过一番奋斗取得功名,获得官职,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一人得道鸡犬*”,使其家人、亲属以及朋友也地跟着沾光,获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