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波士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全程高能危机四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5: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7:29
在正式看这部电影以前,许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又是一部好莱坞式大片,充斥着爱国梦和英雄救美桥段。而电影开头完美复制了诸多好莱坞警匪大片的经典故事开场:一个中年警察最先登场。显然,这个由马克•沃森伯格饰演的人物将会是电影的主人公,也就是所谓的出场自带英雄光环的人物。随后相继登场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妇、青春懵懂的女学生和年轻男警官、和父母视频的华裔男子、穆斯林一家以及一位勤勤恳恳的老警官。这些人物在电影开头毫无交集,似乎都在度过自己普通而平常的一天。直到波士顿马拉松的开始,将所有人都关联到一起。也是从这里开始,我意识到这并非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动作大片,而是根据2013年的波士顿恐怖袭击事件改编而来的纪实类电影。
《恐袭波士顿》选择与吸引眼球的超级英雄集结之作《正义联盟》同期上映,显然是十分不明智的。特别是在中国观众看来,充满爆炸打斗场面和特效渲染的《正义联盟》相比,《恐袭波士顿》要更具可看性。许多观众在电影上映时最终选择不看这部电影。然而,数年之后,我意识到,相比一锅乱炖的《正义联盟》,这部看似貌不惊人的《恐袭波士顿》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恐袭波士顿》不仅大肆渲染了在如今饱受质疑的美国梦,同时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支持和认可。《恐袭波士顿》选择设置一个虚构的警察角色作为整部电影的主角,并串起电影中的诸多人物和线索,使得电影的主角光环过重。叙事节奏和人物内心刻画上的缺陷使得这部电影注定不会成为专业媒体眼中的经典佳作,整体只能达到及格水平。然而,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电影无疑深得民心。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较好的观众口碑,与《恐袭波士顿》的片名和立意也有较大的关联。《恐袭波士顿》的英文名是“ PatriotsDay”,意为“爱国者日”,与波士顿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吻合。
电影将真实情况进行了重新演绎和还原,除了由马克•沃尔伯格饰演警察主人公是一个虚构人物之外,电影的其他人物基本上都有真实的原型,实际的爆炸场景在电影中也得到了高度的还原和再现。电影采用的多线叙事结构使得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和紧张氛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衬托。电影在一开头从数个人物的换场中,就清晰地明确了多线叙事结构的基本架构。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和立场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而交汇碰撞,使得观众得以越发深入了解整个事件从爆发到结束的全过程。在主创团队的努力之下,观众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而更像是事件的亲历者,对那些在事件中遭遇伤害的人们的经历感同身受。
电影通过真实的城市和真实的普通人,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美国民众。整部电影中,没有好莱坞大片惯常出现的贪官污吏,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反转,有的只是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情感。电影告诉我们,那些后来被人们称作英雄的小人物,其实也和我们一样仅仅只是同样拥有血肉之躯的普通人,同样可能是个儿子、丈夫或者是父亲。他们同样惧怕死亡和失去,但是为了公众的生命安全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地冲到最前面,这种战胜恐惧的勇气和决心相比他们后来的英雄壮举其实更使得人们敬仰。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对在事故之中失去双腿的情侣,在命运的磨难面前始终不离不弃,努力生活下去的动人故事。他失去了双腿,她失去了双腿,他们在醒来的第一刻焦急地询问对方的生死,会在见到彼此的瞬间紧紧的拥抱,说一句“和你一起活着真好!”在爆炸发生后,因为小男孩身上可能残留有能够直接证明这起爆炸事故具体情形的炸弹残片为了防止现场被破坏,他的遗体不得不继续停留在冰冷的爆炸现场一夜,直到初步调查完成。可以说,这个不幸遇难的小男孩同样是使造成这起悲剧的罪魁祸首最终得以绳之以法的幕后功臣和“英雄”。电影中还有这样的一幕,在爆炸发生的第二天,小男孩的遗体终于得以从事故现场被运走。在场的所有的警官和事故调查人员在这一刻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对他默默的行礼。
电影通过真实的再现,让我们看到了比超级英雄更加勇敢的波士顿民众。在爆炸发生的第一时间内,众多普通民众并没有忙着四散而逃,而是在第一时间内选择留在现场拯救伤者。在警察搜寻不到恐怖分子的时候,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主动向警方报告,并为了能够成功拿下匪徒,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是超级英雄,却胜似超级英雄的普通民众存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罪魁祸首才得以在第一时间被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