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1: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3 16:18
熊式一在欧美一剧成名,又把《西厢记》译成英文。1936年他载誉归国,“七·七事变”后,他肩负宣传抗日的使命重返英伦。熊式一1939年创作英文话剧《大学教授》。1943年又出版长篇小说 《天桥》,这是他英文创作的第二个高峰。这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社会讽刺小说”(引自《〈天桥〉中文版序》),通过李氏家族的兴衰,特别是李大同这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变,出版后好评如潮,英国大文豪H.G.威尔斯誉之为“描述一个大国家的革命过程”,“是一幅完整的、动人心弦的、呼之欲出的画图”(转引自《〈天桥〉中文版序》)。《天桥》被译成法、德、西班牙、瑞典、捷克、荷兰等多种文字,畅销欧美,足以与林语堂英文名著《京华烟云》(又译作《瞬息京华》)媲美。
史学大师陈寅恪1945年秋到英伦“疗治目疾”时获赠《天桥》,“听读佉卢百感加”,先后“题赠二绝句”和一首七律,其一云:
海外林熊各擅场,卢前王后费评量。
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
陈寅恪祖籍江西南昌府义宁州,少时曾居南昌,与熊式一谊属同乡。诗中把熊式一与林语堂在英语世界的影响相提并论,借用“初唐四杰”中杨炯“愧在卢(照邻)前,耻居王(勃)后”的典故“评量”《天桥》和《京华烟云》,认为自己“不识”林语堂笔下的“北都旧俗”,还是偏爱描写故乡的《天桥》(小说中“天桥”首尾呼应,“楔子”写乡绅李明在南昌城外赣江支流修建新桥,命之曰“天桥”;“尾声”又写李明之子李大同重造新的“既美丽又坚固”的“天桥” ),评价不可谓不高。
1955 年底,熊式一从新加坡南洋大学文学院院长卸任后到香港,创办了清华学院。次年《王宝钏》中文本在港问世,又过了四年,《天桥》中文本也在港问世。《香港文学》创刊一周年时,刘以鬯先生向熊式一热情约稿,于是他翻译的巴蕾的三幕喜剧《难母难女》在《香港文学》亮相,接着《八十回忆》也陆续在《香港文学》刊出。这篇文学回忆录虽然只写了四章,远未完成,却详细而生动地追述了他怎样走上文学翻译之路,为什么要留学英伦,又是如何改写《王宝钏》,如何得到萧伯纳的青睐并与之亲密交往等等,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世人谁识熊式一?与早已名满天下的林语堂不同,熊式一先生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作为20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双语作家对中外文学交流所作的贡献,至今鲜为人知。《王宝钏》中英文对照本2006年3月才由北京商务印书馆推出,《天桥》中文本现已经在内地出版。《天桥》1943年英文版伦敦首印后重印十余次,被译为多国文字,畅销海外。时隔近七十年,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努力,简体字版首次在中国大陆问世。熊式一与林语堂并称海外的双语作家,在英语世界撰写并执导戏剧的中国第一人。其英文话剧《王宝钏》,连演三年近千场而不衰,轰动欧美。因此,我以为把他晚年所作的《八十回忆》以及《天桥》、《大学教授》中文本序跋等篇章编集出版,以补现代文学史之阙,正其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