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大殓俗称什么 山西湖南一带大殓风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2: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4:03
老人逝去后的入殓又叫入棺,装棺。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对逝者的入殓时间也有所不同。那么,你知道河北的大殓俗称什么吗?山西湖南一带大殓风俗又是怎样的呢?想知道的话,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河北的大殓俗称什么
河北张北、万全一带,大殓俗称“成仙”。“有当日成仙者,有隔日成仙者。隔日成仙,先将死人置于木板上,以候入殓。先择定吉时,孝子用筷缚小棉花球沾清水,将死者双目略洗之,谓之开眼光。然后,将棺材放在正堂,向南、向北、向西,但不向东。俗语云:‘头向东不脱空’,是其大忌也。将棺置于板凳上,棺底铺以香或草,上覆薄板,谓之七星板。亦有板上前后撒置五谷、纸钱、生铁等镇物。将尸移入棺内,用棉花、草纸衬挤尸之四周,上覆薄板或红布,谓之覆面。然后,加盖封钉。”在定县,丧后三日大殓,“孝子以棉蘸水拭死者之面;揉麦面如棒者七,如饼者八(或按死者岁数为之,曰岁数饼。棒俗则称之曰打狗棒),纳之袖中,左三右四。棺中铺以灰及五粮、纸钱之属,足下置酒曲一方,身下散以铜钱(俗曰垫背钱)。”天津人大殓时,孝子先要以水洗死者的眼睛,此曰开光,据称这是惧怕亡人来生变成瞎子的意义。为亡人换上的殓衣不能用缎子,“以缎与断同音,恐绝后世”。入殓以后,应在灵柩前点一盏灯,此曰引魂灯,据说这是为了便于死者在黑漆漆的阴间里行路。
山西湖南一带大殓风俗
在山西沁源一带,常在老人丧后第三日举行大殓,“殓之日,孝子、孝妇成服,家中长幼毕集,亲视含殓”,当棺盖半掩时,丧家需设奠举哀。此后,贫家往往隔几天就出殡,而“荐绅或富有之家多停柩在堂,百日后,择吉开奠”后才出殡。在陕西同官一带,入殓时,棺内下铺黄土,上覆红褥,旁用香末或柏叶纸包垫实;尸上覆红单,在用新棉蘸酒拭死者面开光后才盖棺。在米脂一带,当尸体在棺内安置妥当,服三年孝的孝子们,要从尸体身下各抽生布一条,系于腰上,其曰“腰孝”,它要到死者的周年祭才可以脱掉。在甘肃天水,一般是三日成殓,殓后,“晚设香烛于灶,谓亡者投灶。”
湖南湘中地区入殓时,丧家先在棺材里垫上石灰、棕席等,然后,将亡者尸体抬入棺内。入棺后,地理先生在棺上用线拉出一条中心线,再安一条垂直线对准亡者的鼻尖,将遗体安排端正。接着,让亡者右手持一把白纸扇,左手握一团饭和两根芦毛杆,然后盖上寿衾。寿被多为丝绸夹被,上绣寿星一类图案,它们都由亲友作为奠仪而赠送的。据称这些殉葬物是让亡者在阴间防饥寒、暑热、狗咬用的。入棺后,棺盖暂不密封,一是“地生”算定的吉时未到,二是要等远方归来的亲人。盖棺之前,女儿、媳妇号哭,但不能让眼泪掉进棺材内,俗称如果此时眼泪落进棺内,会使亡者有牵挂,奔赴黄泉时走不快。在吉首一带,如果丧家预先就备有棺木,当老人气绝后,给其穿上外层的寿衣后,就可以将死者的遗体入棺。这时候,遗体由孝子们抬着,直接从死者的卧房抬到厅堂中的棺木中,盖上一套寿被,旁边的空隙,用死者的旧衣物等塞紧,使遗体不会移动。东西放好后,再盖上棺盖,等出丧时才最后封钉。棺材头前放张祭桌,死者的灵位或遗像靠着灵柩放在祭桌的后部中央,前面放祭品与烛台和用一碗米当香炉,插上两支香。祭桌下放一个瓦盆,以便烧纸钱。而在灵柩尾部的脚下点一支蜡烛或一盏油灯,作为引路灯或长明灯。
河北的大殓俗称什么 山西湖南一带大殓风俗
河北张北、万全一带,大殓俗称“成仙”。“有当日成仙者,有隔日成仙者。隔日成仙,先将死人置于木板上,以候入殓。先择定吉时,孝子用筷缚小棉花球沾清水,将死者双目略洗之,谓之开眼光。然后,将棺材放在正堂,向南、向北、向西,但不向东。俗语云:‘头向东不脱空’,是其大忌也。将棺置于板凳上...
大殓是什么意思 大殓的程序是什么
在福建,大殓俗称“人殓”、“入棺”、“入木”、“入大厝”等。不论在什么季节,多在咽气后三日以内,择吉时入棺大殓。入殓时,先把乞讨来的草木灰铺在棺底,铺的时候,主事者需要用方言念几句吉祥韵语,如“一斗变十斗,一石变十石,富贵有啊,子孙吃得到”等。铺完草木灰,再铺冥币(银纸)...
成服仪式是怎样的 山西榆社成服仪式介绍
湖南兴宁、零陵人通常是在第三日奠灵成服,并称此为“上孝”。此后,出殡时还要“发白”给来参加出殡仪式的亲友,从而使出殡仪式上和出殡队伍中出现“戚友皆头白”的现象。而龙山人则在大殓那天成服,丧家的宗亲和亲戚,“皆为制白衣衣之”,诸使役者则头缠白帕。广州人通常在大殓前夕举办成服仪式,...
什么是入殓
入殓又称为入棺、入木、落材,古称大殓。意为将人死尸体移入棺木,每个地方入殓的时间都不相同,有3天、7天入殓。有死后当天入殓的,还有入殓的时候也要挑选日子,一般来说黄历上宜入殓,说明这一天是适合做入殓这件事情的。一般人死后都是一次入殓,特别是有名望的贵族,特别忌讳,多次移动遗体。入殓...
礼仪传统继承有哪些特点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P><P>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
入殓的意思
什么叫入殓? “入殓”,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古称“大殓”,意为将人死尸体移入棺木。各地时间不一;有3天、7天入殓的;有死后当天入殓的,如五寨、曲沃等地即是这样。入殓 用的棺材,各地以木棺为主。木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为最...
大殓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灵堂停尸三至五天,择吉时(一般为涨潮时)大殓,又称“入木”、“入殓”、“落材”。孝子孝孙及嫡系子侄均跪在棺木四周。棺内底部铺一层石灰,上盖一棉被,两头分置“元宝枕”,供尸体搁脚。两侧放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然后依次盖“重被”。最先盖的为孝子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然后大声报葬...
全国各地的倒头风俗 不同地方的倒头风俗各不同
凡服内之亲,暮随丧主赴邻近庙宇及城隍祠、东岳祠分日烧香。堂中设殓床,覆以衾。袭时不浴,但以巾沫拭胸前。殓床前设灵亭、灵牌,以纸为之,灵牌类木主而稍宽,即魂帛之意。含尸,金银外兼用茶叶、米”等,而后才大殓。不同地方的倒头风俗各不同贵州省绥阳一带的丧家,在老人气绝后,需...
大殓是什么意思?
大殓是一种传统习俗,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大殓是指对逝者遗体进行处理,包括清洗、梳理、穿衣、灵柩装饰等一系列较为繁琐的仪式。大殓的目的是为了缅怀逝去的人,并对其进行告别仪式。大殓作为一种传统的葬礼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大殓的形式比较简单,往往只是简单地安排一些基本的葬礼...
传统丧葬礼俗之大殓 入殓和封棺是什么
这一习俗,在隋唐时期已有之。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载:“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现在民间还有七星板求寿之意。入殓时,先在棺底铺上一层谷革,然后再铺一层黄纸,据说可以让死者的灵魂高高地升入天堂。然后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