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2: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0:33
在翻阅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时,我惊喜地发现收录了家乡的传统美食"饹馇",这让我感到欣慰。虽然这种美食已久负盛名,但之前并未见到其规范的写法被正式记录。
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422页中定义"饹馇"为一种用豆面制成的饼状食品,可以油炸或炒食,绿豆饹馇是其一。同样,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当代汉语词典》和1978年及198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早期版本未收录,但2000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首次将"饹馇"收入其中,反映出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对这种传统美食的重视,为其赋予了规范的字词形式。
回想起少年时,我曾听闻本地的一位博学之人称其为"烙汁",但当时并未深究。如今看到"饹馇"被收录,我对此产生了兴趣。《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饹"和"馇"是形声字的创新,分别源自"饹饹"和"馇猪食"的发音。然而,实际上,冀东地区的传统称呼是"gezhe",而非"饹馇"。据说,慈禧太后的故事也证实了"gezhe"的正确性,尽管"烙汁"的读音更符合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
从"烙汁"的生产过程来看,它确实是由绿豆等豆类磨成浆汁,摊薄烙熟而成。"烙"字源于火,"汁"字源于水,两者组合恰当地描述了这种美食的制作方式。因此,我认为"烙汁"作为"饹馇"的正式名称更为贴切。
我的观点旨在纠正并丰富词汇,期待权威机构能为这类无字词事物提供规范,弥补其在辞书中的空白。这是一次小小的贡献,希望能引发更多讨论。
“咯扎(餎馇/烙汁)”读音应是『Gēzha』 咯扎(餎馇)是唐山的名食之一,是百姓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来送往的必备之物。在当地,甚至还有“不吃咯扎宴,不算到唐山”的说法。 咯扎(餎馇)现在在唐山地区民间分布比较广,滦县,滦南,乐亭,遵化等地都有,做工滦南县做的最为正宗,最为普遍,但现在市场上的销售的咯扎一般很少用绿豆,这样的成本低但口味不如纯绿豆的好吃,要想吃绿豆的就要定做,价格贵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