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做康复训练该怎么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6:4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7
脑瘫(CP)作为一种运动性伤残,主要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也很影响心理社会和情绪成熟。上学可出现许多特殊的困难,工作的训练、就业和融入*社会也面临挑战。CP患儿将增加损伤的危险和易于患病,在保健、康复和教育方面都将有大量经济负担。平均寿命也明显缩短。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我们应寻找减少CP发生率,减轻其严重性的解决办法。预防是首选的。CP的两个主要伴随情况是窒息和早产。预防窒息和早产并使之得到最优的处理以减少脑损伤,这对减少脑瘫发生有重要意义。
早期诊断
脑瘫是一种在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等,并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的发育落后。
脑瘫病儿存在以下4方面异常: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和姿势异常;主动运动减少和/或出现异常运动;反射异常。
但是脑瘫征象可延迟出现和复杂的发育性质使早期确诊脑瘫有一定的困难。脑瘫儿童在新生儿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于伸肌张力过高,可使婴儿在俯卧位能提早抬头,下肢张力过高,5~6月前,表现为拉孩子坐位时,髋和膝关节伸展而站立起来,这时期正常儿只能拉到坐位。脑瘫是一种运动功能异常,是一种残疾。作为脑瘫的运动功能异常没有定量标准,没有早期能确定诊断的征象、影像学或实验室试验。脑瘫总是一个探测性诊断,因为肯定的证据是间接的,只是按某时期的行为和发育为依据。
脑瘫虽然是一种非进行性疾病,但它的性质是发展的,必需看作和生长中的婴儿变化有关,应看到病变静止性和发展动态变化的双重特征。运动异常在婴儿期出现较晚。当神经通路变得有功能时表现出来,如上肢瘫要等手的功能出现时才表现。神经选择性生长发育的过程,使运动缺陷出现不同速度和顺序。只有当受损神经系统成熟时出现异常运动特征。如痉挛性脑瘫证据可能到7~9个月时才能看到。高胆红素脑病婴儿一个月后出现肌张力低下,正常反射保持1年,运动发育延迟,直到1~2岁逐渐从低张力变为强直,然后伴有手足徐动样运动。共济失调一般在30个月到3岁以后才表现出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可导致激惹、喂养困难和睡眠障碍,这些发现可能和以后真正的运动感觉障碍有关,也可能是一时性神经缺陷。
由于脑瘫早期干预更有效,不能等到出现痉挛性足、张力障碍的姿势或共济失调的步态才作诊断和开始治疗。又不能过早的没有足够依据的诊断脑瘫,以免对家长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沉重负担。必需用发育的方法作为诊断的基础,要求儿科医生、妇幼保健人员有宽厚的生理和病理知识,熟悉儿童运动和智能发育方面的规律,才能尽可能早的认识发育异常,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直接有效的纠正神经系统的各种缺陷。
发育诊断方法及步骤
1、发育历史:主诉;家庭及遗传史,如妊娠,临产/分娩,围产/新生儿;发育指标,何时出现微笑、俯卧抬头、手抓握、坐、爬和站立等;其他发育特征,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和情绪;既往史,特别是惊厥、头痛和行为异常等;
2、发育性体格检查:头围大小、异常体征、对环境反应、各感觉器官功能活动情况和行为特点。
3.发育性神经检查:包括一般性观察;一般运动(GMs)质量,GMs有两种类型:(1)扭动运动(Writhing Movement) 从孕9周至生后第8周;不安定运动(Fidgety Movement) 足月后6~9周开始到生后20周。GMs质量的改变是脑功能障碍的可靠指针。预测2岁预后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 94.5%(从早产、足月到第3个月);特异性 早期较低,逐渐增加 足月~3个月,达82%~100%;肌张力 运动行为型包括原始运动型即原始反射;姿势运动型即姿势反射;感觉:触摸、疼痛;颅神经;小脑功能;张力障碍,运动征象,上神经元,下神经元。
4、 发育筛查:如NBNA,Ameil-Tison 和CDCC等等
5、实验室评价:有选择性 血尿常规、血清铅、 TORCH 筛查、甲状腺功能、PKU、尿液氨基酸筛查、CT、MRI 等,有抽风者做EEG。
6、诊断: 发育延迟,当发现有怀疑指标,但不能确诊为脑瘫者,最好告知父母孩子有发育延迟,使家长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这个初步诊断为进一步处理打下基础。告知家长要定期来门诊,以便监察变化,建议进一步的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指导家长如何照看发育延迟的孩子;开始干预,指导家长如何促进婴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纠正和克服发育延迟的征象。必须强调脑瘫确诊应在1岁以后。但是如果有窒息和早产等高危因素。在3~4个月内有GMs肯定异常,肌张力不正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姿势运动出现延迟或不完全。即使在明显脑瘫征象出现以前,早期可以做出可能是脑瘫的诊断。利用这种连续的发育评价步骤能在生后头几个月内为诊断脑瘫提供系统的基础。随中枢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必然会看到脑瘫固定的运动病变。这是一个动力过程,至少从出生即刻开始,在早期非常轻的病例运动征象也可消失。只有当一系列运动发育障碍出现后才考虑为脑瘫。脑瘫特殊型的确定也常和年龄一致,如9~10个月不能形成拇食指捏取,这可能是偏瘫上肢异常的第一个指征。当孩子成长才能做出脑瘫特殊类型、受累的程度和范围的诊断。
一、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原因引起的脑实质损害,从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患儿表现为智力不足及听觉、视觉、触觉、语言功能障碍、牙齿发育障碍等表现。严重者伴有癫痫、肢体抽搐。
二、小儿脑瘫病因。主要是因为先天后天因素导致大脑运动功能失灵造成的。
1、先天性原因。大多是由先天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以及分娩时困难,引起胎儿窒息或颅内出血,出生后不呼吸,脑缺氧时间较长所致。
2、后天性原因。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外伤等导致脑缺氧引起的的后遗症。
三、小儿脑瘫的病理。
1、脑部中枢脑神经的损害,是指脊髓前角细胞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这有区别于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
2、发育性损害,是指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这有区别于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引起肢体运动障碍。
3、非进行性损伤,即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区别于脑炎、脑瘤等疾病,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先天性疾病,与脑瘫也是难鉴别的。
四、小儿脑瘫症状
脑瘫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开始1—6个月为第一阶段,患儿常表现为肌肉无力,抬头困难,坐不住,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手指及大腿等各关节都过度背届,当然也站不稳,患儿表现得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2.半年到两年为第二阶段。患儿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抬头、翻身、坐立困难。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3、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临床症状分型。
1)痉挛型:此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类型,病变主要在锥体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线。
2)随意运动型:病变主要在锥体外系,以不随意运动为特征。表现为紧张兴奋时,不自主运动增多,安静时减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响肢体远端,一般上肢重于下肢,站。坐不稳,关节活动过度。累及颜面则出现挤眉弄眼、口齿不清、流涎等表现。
3)共济失调型:此型较少见。通常表现肌张力过低,动作不协调,走路时摇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时出现意向性震颤。
4)混合型:即具上述类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特点者,如痉挛型伴不随意运动型,常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或小脑均受损引起。
5)其他类型:较少见,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张力低下为主;强直型表现为运动阻力明显增高,呈铅管样强直。
4、根据运动障碍涉及部位的临床分型。单肢瘫:单个肢体受累;偏瘫: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四肢瘫:四肢及躯干均受累;双瘫:四肢均受累,双上肢及躯干较轻,双下肢受累较重。
五、小儿脑瘫诊断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辅助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
1、一般检查。一般体检以外,应注重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具体神经系统检查,并结合病史而有所侧重。
2、X射线头颅平片,可提供颅压增高及定位的证据。
3、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健侧移位。B超断层显像能看到占位病变位置的大小。
4、CT、MRI扫描:可扫描出各层次具体的内部结构和脑组织的不同图像,有病变处密度增高。
5、放射性同位素脑扫描,可见同位素浓集现象。
6、脑电图检查:对幕上肿瘤的定位阳性率高,病变区皮层出现慢波。
7、血管造影:可作定位以定性诊断。
8、脑室造影:对位于中线、脑室内性命及颅后窗的肿瘤适用。
五、小儿脑瘫治疗方法。
早诊断、早治疗、早训练,是小儿脑瘫治疗的关键。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医学治疗。包括手术、矫形器、光电声疗法、.语言交流训练等。其中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意大利一名外科医生创立并很快在全世界推广。因为大脑皮质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不能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某些神经纤维是造成肌张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术就是运用现代电生理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寻找出并切除这些神经纤维,令过分活跃的反射弧回复稳定,改善痉挛。成功率大约在 50-80%。手术后还要进行康复训练和肌力平衡协调训练。该手术的适应症是年龄 5-7岁,单纯性痉挛性脑瘫,智力基本正常,肌张力 3 级以上,有一定的控制运动能力,同时没有肌张力低下、手足徐动、共济失调、肌肉挛缩等情况。目前在北京宣武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了此项手术。
2、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按摩、中药等。
3、肢体康复治疗。
目前认为小儿脑瘫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如头部控制的小儿脑瘫康复训练、躯干和下肢功能小儿脑瘫康复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等;恢复期治疗对于脑瘫患者来讲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肢体麻木障碍、改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逐渐恢复部分肢体运动。尤其是在恢复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更为显得突出。
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在对脑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更快的恢复患儿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4、药物治疗。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服药除了要注意时间、次数外,尚须注意方法。在明确诊断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用药。症状往往是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随便用药会掩盖症状,造成诊断困难,甚至误诊。
=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7
脊髓灰质炎会给患者留下后遗症,患者可能终身残疾。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致残主要表现为肌肉瘫痪和肢体瘫痪。1、髋关节挛缩、屈曲或松弛,甚至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腿向内或向外弯曲都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2.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肢体变形、上下肢活动困难、关节不稳、双侧肢体长度不等等。3.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也表现在脚上,也可有各种畸形,如走路时脚后跟不能落地或脚趾不能落地,或脚可能内翻外走脚背等。此外,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畸形,如上肢畸形、脊柱弯曲、骨盆倾斜等。是否适合手术要看患者的病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8
按照小儿正常神经运动发育顺序康复,从头部控制 翻身 爬 坐 站顺序进行康复训练,训练要科学有效,防止运动阶梯脱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8
孩子有多大了?年龄不一样做的内容也不相同。一般有:理疗包括经络导平 脑循环 肌兴奋 痉挛机 ;运动疗法 作业疗法 语训 针灸 封闭等。病情不一样需要的治疗项目也不一样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7
脑瘫(CP)作为一种运动性伤残,主要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也很影响心理社会和情绪成熟。上学可出现许多特殊的困难,工作的训练、就业和融入*社会也面临挑战。CP患儿将增加损伤的危险和易于患病,在保健、康复和教育方面都将有大量经济负担。平均寿命也明显缩短。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我们应寻找减少CP发生率,减轻其严重性的解决办法。预防是首选的。CP的两个主要伴随情况是窒息和早产。预防窒息和早产并使之得到最优的处理以减少脑损伤,这对减少脑瘫发生有重要意义。
早期诊断
脑瘫是一种在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等,并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的发育落后。
脑瘫病儿存在以下4方面异常: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和姿势异常;主动运动减少和/或出现异常运动;反射异常。
但是脑瘫征象可延迟出现和复杂的发育性质使早期确诊脑瘫有一定的困难。脑瘫儿童在新生儿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于伸肌张力过高,可使婴儿在俯卧位能提早抬头,下肢张力过高,5~6月前,表现为拉孩子坐位时,髋和膝关节伸展而站立起来,这时期正常儿只能拉到坐位。脑瘫是一种运动功能异常,是一种残疾。作为脑瘫的运动功能异常没有定量标准,没有早期能确定诊断的征象、影像学或实验室试验。脑瘫总是一个探测性诊断,因为肯定的证据是间接的,只是按某时期的行为和发育为依据。
脑瘫虽然是一种非进行性疾病,但它的性质是发展的,必需看作和生长中的婴儿变化有关,应看到病变静止性和发展动态变化的双重特征。运动异常在婴儿期出现较晚。当神经通路变得有功能时表现出来,如上肢瘫要等手的功能出现时才表现。神经选择性生长发育的过程,使运动缺陷出现不同速度和顺序。只有当受损神经系统成熟时出现异常运动特征。如痉挛性脑瘫证据可能到7~9个月时才能看到。高胆红素脑病婴儿一个月后出现肌张力低下,正常反射保持1年,运动发育延迟,直到1~2岁逐渐从低张力变为强直,然后伴有手足徐动样运动。共济失调一般在30个月到3岁以后才表现出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可导致激惹、喂养困难和睡眠障碍,这些发现可能和以后真正的运动感觉障碍有关,也可能是一时性神经缺陷。
由于脑瘫早期干预更有效,不能等到出现痉挛性足、张力障碍的姿势或共济失调的步态才作诊断和开始治疗。又不能过早的没有足够依据的诊断脑瘫,以免对家长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沉重负担。必需用发育的方法作为诊断的基础,要求儿科医生、妇幼保健人员有宽厚的生理和病理知识,熟悉儿童运动和智能发育方面的规律,才能尽可能早的认识发育异常,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直接有效的纠正神经系统的各种缺陷。
发育诊断方法及步骤
1、发育历史:主诉;家庭及遗传史,如妊娠,临产/分娩,围产/新生儿;发育指标,何时出现微笑、俯卧抬头、手抓握、坐、爬和站立等;其他发育特征,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和情绪;既往史,特别是惊厥、头痛和行为异常等;
2、发育性体格检查:头围大小、异常体征、对环境反应、各感觉器官功能活动情况和行为特点。
3.发育性神经检查:包括一般性观察;一般运动(GMs)质量,GMs有两种类型:(1)扭动运动(Writhing Movement) 从孕9周至生后第8周;不安定运动(Fidgety Movement) 足月后6~9周开始到生后20周。GMs质量的改变是脑功能障碍的可靠指针。预测2岁预后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 94.5%(从早产、足月到第3个月);特异性 早期较低,逐渐增加 足月~3个月,达82%~100%;肌张力 运动行为型包括原始运动型即原始反射;姿势运动型即姿势反射;感觉:触摸、疼痛;颅神经;小脑功能;张力障碍,运动征象,上神经元,下神经元。
4、 发育筛查:如NBNA,Ameil-Tison 和CDCC等等
5、实验室评价:有选择性 血尿常规、血清铅、 TORCH 筛查、甲状腺功能、PKU、尿液氨基酸筛查、CT、MRI 等,有抽风者做EEG。
6、诊断: 发育延迟,当发现有怀疑指标,但不能确诊为脑瘫者,最好告知父母孩子有发育延迟,使家长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这个初步诊断为进一步处理打下基础。告知家长要定期来门诊,以便监察变化,建议进一步的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指导家长如何照看发育延迟的孩子;开始干预,指导家长如何促进婴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纠正和克服发育延迟的征象。必须强调脑瘫确诊应在1岁以后。但是如果有窒息和早产等高危因素。在3~4个月内有GMs肯定异常,肌张力不正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姿势运动出现延迟或不完全。即使在明显脑瘫征象出现以前,早期可以做出可能是脑瘫的诊断。利用这种连续的发育评价步骤能在生后头几个月内为诊断脑瘫提供系统的基础。随中枢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必然会看到脑瘫固定的运动病变。这是一个动力过程,至少从出生即刻开始,在早期非常轻的病例运动征象也可消失。只有当一系列运动发育障碍出现后才考虑为脑瘫。脑瘫特殊型的确定也常和年龄一致,如9~10个月不能形成拇食指捏取,这可能是偏瘫上肢异常的第一个指征。当孩子成长才能做出脑瘫特殊类型、受累的程度和范围的诊断。
一、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原因引起的脑实质损害,从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患儿表现为智力不足及听觉、视觉、触觉、语言功能障碍、牙齿发育障碍等表现。严重者伴有癫痫、肢体抽搐。
二、小儿脑瘫病因。主要是因为先天后天因素导致大脑运动功能失灵造成的。
1、先天性原因。大多是由先天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以及分娩时困难,引起胎儿窒息或颅内出血,出生后不呼吸,脑缺氧时间较长所致。
2、后天性原因。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外伤等导致脑缺氧引起的的后遗症。
三、小儿脑瘫的病理。
1、脑部中枢脑神经的损害,是指脊髓前角细胞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这有区别于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
2、发育性损害,是指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这有区别于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引起肢体运动障碍。
3、非进行性损伤,即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区别于脑炎、脑瘤等疾病,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先天性疾病,与脑瘫也是难鉴别的。
四、小儿脑瘫症状
脑瘫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开始1—6个月为第一阶段,患儿常表现为肌肉无力,抬头困难,坐不住,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手指及大腿等各关节都过度背届,当然也站不稳,患儿表现得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2.半年到两年为第二阶段。患儿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抬头、翻身、坐立困难。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3、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临床症状分型。
1)痉挛型:此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类型,病变主要在锥体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线。
2)随意运动型:病变主要在锥体外系,以不随意运动为特征。表现为紧张兴奋时,不自主运动增多,安静时减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响肢体远端,一般上肢重于下肢,站。坐不稳,关节活动过度。累及颜面则出现挤眉弄眼、口齿不清、流涎等表现。
3)共济失调型:此型较少见。通常表现肌张力过低,动作不协调,走路时摇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时出现意向性震颤。
4)混合型:即具上述类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特点者,如痉挛型伴不随意运动型,常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或小脑均受损引起。
5)其他类型:较少见,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张力低下为主;强直型表现为运动阻力明显增高,呈铅管样强直。
4、根据运动障碍涉及部位的临床分型。单肢瘫:单个肢体受累;偏瘫: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四肢瘫:四肢及躯干均受累;双瘫:四肢均受累,双上肢及躯干较轻,双下肢受累较重。
五、小儿脑瘫诊断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辅助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
1、一般检查。一般体检以外,应注重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具体神经系统检查,并结合病史而有所侧重。
2、X射线头颅平片,可提供颅压增高及定位的证据。
3、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健侧移位。B超断层显像能看到占位病变位置的大小。
4、CT、MRI扫描:可扫描出各层次具体的内部结构和脑组织的不同图像,有病变处密度增高。
5、放射性同位素脑扫描,可见同位素浓集现象。
6、脑电图检查:对幕上肿瘤的定位阳性率高,病变区皮层出现慢波。
7、血管造影:可作定位以定性诊断。
8、脑室造影:对位于中线、脑室内性命及颅后窗的肿瘤适用。
五、小儿脑瘫治疗方法。
早诊断、早治疗、早训练,是小儿脑瘫治疗的关键。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医学治疗。包括手术、矫形器、光电声疗法、.语言交流训练等。其中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意大利一名外科医生创立并很快在全世界推广。因为大脑皮质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不能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某些神经纤维是造成肌张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术就是运用现代电生理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寻找出并切除这些神经纤维,令过分活跃的反射弧回复稳定,改善痉挛。成功率大约在 50-80%。手术后还要进行康复训练和肌力平衡协调训练。该手术的适应症是年龄 5-7岁,单纯性痉挛性脑瘫,智力基本正常,肌张力 3 级以上,有一定的控制运动能力,同时没有肌张力低下、手足徐动、共济失调、肌肉挛缩等情况。目前在北京宣武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了此项手术。
2、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按摩、中药等。
3、肢体康复治疗。
目前认为小儿脑瘫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如头部控制的小儿脑瘫康复训练、躯干和下肢功能小儿脑瘫康复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等;恢复期治疗对于脑瘫患者来讲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肢体麻木障碍、改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逐渐恢复部分肢体运动。尤其是在恢复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更为显得突出。
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在对脑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更快的恢复患儿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4、药物治疗。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服药除了要注意时间、次数外,尚须注意方法。在明确诊断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用药。症状往往是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随便用药会掩盖症状,造成诊断困难,甚至误诊。
=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9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你还是应该去专业的医院咨询下医生,不然方法错了就不好办了,福建省第一康复中心就有几位脑瘫专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7
脊髓灰质炎会给患者留下后遗症,患者可能终身残疾。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致残主要表现为肌肉瘫痪和肢体瘫痪。1、髋关节挛缩、屈曲或松弛,甚至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腿向内或向外弯曲都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2.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肢体变形、上下肢活动困难、关节不稳、双侧肢体长度不等等。3.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也表现在脚上,也可有各种畸形,如走路时脚后跟不能落地或脚趾不能落地,或脚可能内翻外走脚背等。此外,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畸形,如上肢畸形、脊柱弯曲、骨盆倾斜等。是否适合手术要看患者的病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8
按照小儿正常神经运动发育顺序康复,从头部控制 翻身 爬 坐 站顺序进行康复训练,训练要科学有效,防止运动阶梯脱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8
孩子有多大了?年龄不一样做的内容也不相同。一般有:理疗包括经络导平 脑循环 肌兴奋 痉挛机 ;运动疗法 作业疗法 语训 针灸 封闭等。病情不一样需要的治疗项目也不一样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9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你还是应该去专业的医院咨询下医生,不然方法错了就不好办了,福建省第一康复中心就有几位脑瘫专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7
脑瘫(CP)作为一种运动性伤残,主要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也很影响心理社会和情绪成熟。上学可出现许多特殊的困难,工作的训练、就业和融入*社会也面临挑战。CP患儿将增加损伤的危险和易于患病,在保健、康复和教育方面都将有大量经济负担。平均寿命也明显缩短。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我们应寻找减少CP发生率,减轻其严重性的解决办法。预防是首选的。CP的两个主要伴随情况是窒息和早产。预防窒息和早产并使之得到最优的处理以减少脑损伤,这对减少脑瘫发生有重要意义。
早期诊断
脑瘫是一种在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等,并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的发育落后。
脑瘫病儿存在以下4方面异常: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和姿势异常;主动运动减少和/或出现异常运动;反射异常。
但是脑瘫征象可延迟出现和复杂的发育性质使早期确诊脑瘫有一定的困难。脑瘫儿童在新生儿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于伸肌张力过高,可使婴儿在俯卧位能提早抬头,下肢张力过高,5~6月前,表现为拉孩子坐位时,髋和膝关节伸展而站立起来,这时期正常儿只能拉到坐位。脑瘫是一种运动功能异常,是一种残疾。作为脑瘫的运动功能异常没有定量标准,没有早期能确定诊断的征象、影像学或实验室试验。脑瘫总是一个探测性诊断,因为肯定的证据是间接的,只是按某时期的行为和发育为依据。
脑瘫虽然是一种非进行性疾病,但它的性质是发展的,必需看作和生长中的婴儿变化有关,应看到病变静止性和发展动态变化的双重特征。运动异常在婴儿期出现较晚。当神经通路变得有功能时表现出来,如上肢瘫要等手的功能出现时才表现。神经选择性生长发育的过程,使运动缺陷出现不同速度和顺序。只有当受损神经系统成熟时出现异常运动特征。如痉挛性脑瘫证据可能到7~9个月时才能看到。高胆红素脑病婴儿一个月后出现肌张力低下,正常反射保持1年,运动发育延迟,直到1~2岁逐渐从低张力变为强直,然后伴有手足徐动样运动。共济失调一般在30个月到3岁以后才表现出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可导致激惹、喂养困难和睡眠障碍,这些发现可能和以后真正的运动感觉障碍有关,也可能是一时性神经缺陷。
由于脑瘫早期干预更有效,不能等到出现痉挛性足、张力障碍的姿势或共济失调的步态才作诊断和开始治疗。又不能过早的没有足够依据的诊断脑瘫,以免对家长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沉重负担。必需用发育的方法作为诊断的基础,要求儿科医生、妇幼保健人员有宽厚的生理和病理知识,熟悉儿童运动和智能发育方面的规律,才能尽可能早的认识发育异常,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直接有效的纠正神经系统的各种缺陷。
发育诊断方法及步骤
1、发育历史:主诉;家庭及遗传史,如妊娠,临产/分娩,围产/新生儿;发育指标,何时出现微笑、俯卧抬头、手抓握、坐、爬和站立等;其他发育特征,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和情绪;既往史,特别是惊厥、头痛和行为异常等;
2、发育性体格检查:头围大小、异常体征、对环境反应、各感觉器官功能活动情况和行为特点。
3.发育性神经检查:包括一般性观察;一般运动(GMs)质量,GMs有两种类型:(1)扭动运动(Writhing Movement) 从孕9周至生后第8周;不安定运动(Fidgety Movement) 足月后6~9周开始到生后20周。GMs质量的改变是脑功能障碍的可靠指针。预测2岁预后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性 94.5%(从早产、足月到第3个月);特异性 早期较低,逐渐增加 足月~3个月,达82%~100%;肌张力 运动行为型包括原始运动型即原始反射;姿势运动型即姿势反射;感觉:触摸、疼痛;颅神经;小脑功能;张力障碍,运动征象,上神经元,下神经元。
4、 发育筛查:如NBNA,Ameil-Tison 和CDCC等等
5、实验室评价:有选择性 血尿常规、血清铅、 TORCH 筛查、甲状腺功能、PKU、尿液氨基酸筛查、CT、MRI 等,有抽风者做EEG。
6、诊断: 发育延迟,当发现有怀疑指标,但不能确诊为脑瘫者,最好告知父母孩子有发育延迟,使家长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这个初步诊断为进一步处理打下基础。告知家长要定期来门诊,以便监察变化,建议进一步的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指导家长如何照看发育延迟的孩子;开始干预,指导家长如何促进婴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纠正和克服发育延迟的征象。必须强调脑瘫确诊应在1岁以后。但是如果有窒息和早产等高危因素。在3~4个月内有GMs肯定异常,肌张力不正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姿势运动出现延迟或不完全。即使在明显脑瘫征象出现以前,早期可以做出可能是脑瘫的诊断。利用这种连续的发育评价步骤能在生后头几个月内为诊断脑瘫提供系统的基础。随中枢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必然会看到脑瘫固定的运动病变。这是一个动力过程,至少从出生即刻开始,在早期非常轻的病例运动征象也可消失。只有当一系列运动发育障碍出现后才考虑为脑瘫。脑瘫特殊型的确定也常和年龄一致,如9~10个月不能形成拇食指捏取,这可能是偏瘫上肢异常的第一个指征。当孩子成长才能做出脑瘫特殊类型、受累的程度和范围的诊断。
一、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原因引起的脑实质损害,从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患儿表现为智力不足及听觉、视觉、触觉、语言功能障碍、牙齿发育障碍等表现。严重者伴有癫痫、肢体抽搐。
二、小儿脑瘫病因。主要是因为先天后天因素导致大脑运动功能失灵造成的。
1、先天性原因。大多是由先天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以及分娩时困难,引起胎儿窒息或颅内出血,出生后不呼吸,脑缺氧时间较长所致。
2、后天性原因。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外伤等导致脑缺氧引起的的后遗症。
三、小儿脑瘫的病理。
1、脑部中枢脑神经的损害,是指脊髓前角细胞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这有区别于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
2、发育性损害,是指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这有区别于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引起肢体运动障碍。
3、非进行性损伤,即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区别于脑炎、脑瘤等疾病,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先天性疾病,与脑瘫也是难鉴别的。
四、小儿脑瘫症状
脑瘫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开始1—6个月为第一阶段,患儿常表现为肌肉无力,抬头困难,坐不住,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手指及大腿等各关节都过度背届,当然也站不稳,患儿表现得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2.半年到两年为第二阶段。患儿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抬头、翻身、坐立困难。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3、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临床症状分型。
1)痉挛型:此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类型,病变主要在锥体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线。
2)随意运动型:病变主要在锥体外系,以不随意运动为特征。表现为紧张兴奋时,不自主运动增多,安静时减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响肢体远端,一般上肢重于下肢,站。坐不稳,关节活动过度。累及颜面则出现挤眉弄眼、口齿不清、流涎等表现。
3)共济失调型:此型较少见。通常表现肌张力过低,动作不协调,走路时摇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时出现意向性震颤。
4)混合型:即具上述类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特点者,如痉挛型伴不随意运动型,常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或小脑均受损引起。
5)其他类型:较少见,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张力低下为主;强直型表现为运动阻力明显增高,呈铅管样强直。
4、根据运动障碍涉及部位的临床分型。单肢瘫:单个肢体受累;偏瘫: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四肢瘫:四肢及躯干均受累;双瘫:四肢均受累,双上肢及躯干较轻,双下肢受累较重。
五、小儿脑瘫诊断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辅助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
1、一般检查。一般体检以外,应注重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具体神经系统检查,并结合病史而有所侧重。
2、X射线头颅平片,可提供颅压增高及定位的证据。
3、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健侧移位。B超断层显像能看到占位病变位置的大小。
4、CT、MRI扫描:可扫描出各层次具体的内部结构和脑组织的不同图像,有病变处密度增高。
5、放射性同位素脑扫描,可见同位素浓集现象。
6、脑电图检查:对幕上肿瘤的定位阳性率高,病变区皮层出现慢波。
7、血管造影:可作定位以定性诊断。
8、脑室造影:对位于中线、脑室内性命及颅后窗的肿瘤适用。
五、小儿脑瘫治疗方法。
早诊断、早治疗、早训练,是小儿脑瘫治疗的关键。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医学治疗。包括手术、矫形器、光电声疗法、.语言交流训练等。其中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意大利一名外科医生创立并很快在全世界推广。因为大脑皮质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不能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某些神经纤维是造成肌张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术就是运用现代电生理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寻找出并切除这些神经纤维,令过分活跃的反射弧回复稳定,改善痉挛。成功率大约在 50-80%。手术后还要进行康复训练和肌力平衡协调训练。该手术的适应症是年龄 5-7岁,单纯性痉挛性脑瘫,智力基本正常,肌张力 3 级以上,有一定的控制运动能力,同时没有肌张力低下、手足徐动、共济失调、肌肉挛缩等情况。目前在北京宣武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了此项手术。
2、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按摩、中药等。
3、肢体康复治疗。
目前认为小儿脑瘫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如头部控制的小儿脑瘫康复训练、躯干和下肢功能小儿脑瘫康复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等;恢复期治疗对于脑瘫患者来讲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肢体麻木障碍、改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逐渐恢复部分肢体运动。尤其是在恢复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更为显得突出。
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在对脑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更快的恢复患儿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4、药物治疗。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服药除了要注意时间、次数外,尚须注意方法。在明确诊断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用药。症状往往是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随便用药会掩盖症状,造成诊断困难,甚至误诊。
=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7
脊髓灰质炎会给患者留下后遗症,患者可能终身残疾。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致残主要表现为肌肉瘫痪和肢体瘫痪。1、髋关节挛缩、屈曲或松弛,甚至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腿向内或向外弯曲都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2.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肢体变形、上下肢活动困难、关节不稳、双侧肢体长度不等等。3.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也表现在脚上,也可有各种畸形,如走路时脚后跟不能落地或脚趾不能落地,或脚可能内翻外走脚背等。此外,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畸形,如上肢畸形、脊柱弯曲、骨盆倾斜等。是否适合手术要看患者的病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8
按照小儿正常神经运动发育顺序康复,从头部控制 翻身 爬 坐 站顺序进行康复训练,训练要科学有效,防止运动阶梯脱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8
孩子有多大了?年龄不一样做的内容也不相同。一般有:理疗包括经络导平 脑循环 肌兴奋 痉挛机 ;运动疗法 作业疗法 语训 针灸 封闭等。病情不一样需要的治疗项目也不一样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59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你还是应该去专业的医院咨询下医生,不然方法错了就不好办了,福建省第一康复中心就有几位脑瘫专家。
脑瘫患儿如何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由于口腔肌张力异常和全身异常动作,使得脑瘫儿童不能灵活的控制构音器官、口唇,舌等,严重影响发声,因此应该特别加强构音器官的训练.口腔动作的训练,应从进食功能开始训练,利用吃东西的方式来训练脑瘫儿童正确的吸吮,咀嚼和吞咽技巧,由此来增加对下颌、口唇、舌的控制能力.具体的方法如下:l、呼吸训练:吹羽毛,...
小儿脑瘫如何康复训练
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如下:1、PT即运动疗法,是以大的运动和下肢功能训练为主,目的在于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应用的手法有:Bobath法又称为神经发育治疗法,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反射性的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疏通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对各年龄组脑瘫患儿这...
早产儿脑瘫康复训练内容包含哪些
最好在一个稳定的姿势下进行,着重是纠正脑瘫患儿上肢的痉挛模式。可一手抓住患儿肘的外侧,一手握住患儿的手,将他的手臂上举和外展。使肩外旋和肘伸直,掌心向上。鼓励患儿将他的双手拿到胸前,玩耍手指,抓握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玩具。3、下肢锻炼 a.赤足在体操镜前行走,或踏着地上2条平行线...
在家应该怎么给脑瘫患儿做康复和饮食呢?
在喂食过程中,与患儿保持亲近,使用亲切的称呼,并播放轻松音乐,有助于手足徐动症患儿放松,刺激型音乐则有助于痉挛的缓解。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患儿在心理上感到放松和快乐,从而达到最佳的进食状态。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细致的饮食管理和康复训练,可以在家中为脑瘫患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其...
小儿脑瘫家庭康复训练训练技巧
对脑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首先应注重姿势的调整。将患儿置于仰卧位,训练者用手臂辅助,将两臂上举过头,左右交叉,以此带动患儿身体向两边侧转身。此动作有助于改善肢体的平衡能力。对于足跟无法着地的患儿,采用仰卧位姿势,训练者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的...
脑瘫儿交叉步态的康复治疗
首先,是进行术前康复训练:1、被动运动:患儿爷卧于三角垫上,治疗者用自己的N窝控制患儿一侧膝关节,双手控制患儿另一侧下肢,依次屈曲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关节,进而外展、外旋下肢,然后伸展下肢同时保持距小腿关节背屈姿势,维持一定时间后回到起始位。该动作应反复进行以达到牵拉内收肌的目的...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应采用医疗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各种手段改善患儿的功能,充分发挥患儿潜能。医疗康复是加强患儿的护理,注意营养状况,对言语障碍及智能不全者,加强语言训练、音乐文体训练,提高智能,进行理疗、体疗、按摩,改善和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还可使用促进脑代谢的神经细胞营养药,...
怎样训练脑瘫儿的平衡功能?
临床上,对脑瘫患儿进行平衡功能训练之前,首先要求其学会放松,减少紧张或恐惧心理。如果有肌肉痉挛,要先缓解。其次要决定是否需要一面镜子以及以何种体位开始训练为最好。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时要牢记:必须从患儿最稳定的体位开始,逐步进展到最不稳定的体位,从静态平衡进展到动态平衡,以...
小儿脑瘫如何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小儿脑瘫康复包括运动康复、智力康复和言语康复,其中运动康复有如下几个方面:1、竖头训练:通过调整患儿头部角度,让头部保持正立位:2、上肢训练:持物训练,练习抓取筷子、落积木等;3、下肢训练:保持正确的站立位,练习迈、跨步等,若患儿肌张力过高,在取坐位时,双腿之间可放一软枕;站位时,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