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哪里有手工编制品卖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5:5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4:31
6月12日,在嘉陵区文峰镇蚕茧站,偌大的院子被前来卖茧的蚕农围得水泄不通。
“有订单,有技术,销路不愁,我们养蚕就稳赚钱,养蚕比种庄稼划算得多。”刚刚卖了蚕茧,手里拿着一叠百元钞票的文峰镇乌木桥村八组村民林世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说,他刚以每公斤23元的价格,卖了65公斤的方格簇蚕茧,收入了1495元。他说今年他共喂了4张纸的春蚕,这是一张半蚕种的收入。
“今年准备喂春蚕、夏蚕、秋蚕和晚秋蚕四季蚕,估计今年养蚕收入可以超过1万元。”林世奇喜滋滋地说,今年茧子收购价每公斤在去年13.2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公斤19元左右,如果用纸板方格簇化蛹的蚕茧,每公斤收购价在22至25元;他家的4张春蚕全部使用纸板方格簇饲养,因此今年每张纸的收入可以增加200元左右。
近年来,嘉陵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我市蚕桑“百万工程”实施的机遇,以强化蚕桑基地乡镇建设和培育业主大户为重点,夯实蚕桑产业发展载体,依托千年绸都第一坊、西部茧丝绸交易中心、丝绸服装企业等延伸产业,打造蚕桑产业发展助推器,搭建“以蚕桑基地为塔基,以缫丝加工、服装生产等产业为塔身,以依托蚕桑发展的旅游产业和丝绸服装交易商贸为塔尖”的蚕桑产业链条共同发展的“金字塔”,打造川东北蚕桑产业经济强区,给区域经济腾飞插上了“金翅膀”。
2007年,嘉陵区共发种5.6万张,产茧3.8万担,蚕农茧款收入近3000万元;区茧丝绸交易中心交易额超过3亿元;依托蚕桑开发的千年绸都第一坊旅游产业收入7000多万元。
一组组数字犹如一缕缕阳光,普照着“丝绸之乡”,温暖着嘉陵百姓,见证着在过去几年里,嘉陵蚕桑产业通过改革机制、科技创新等手段理顺发展关系,从兴盛到衰败,再从衰败到崛起,构建川东北蚕业经济强区的不平凡历程。
蓄势:突破陈旧观念,占领思想高地,嘉陵蚕桑重振“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雄风,重现“丝绸之乡”魅力
“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有着“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称号的嘉陵区,蚕桑业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富民兴区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之一。曾几何时,嘉陵蚕桑书写了年发种10万张,产茧300万公斤的辉煌历史。
正是由于嘉陵蚕桑具有悠久历史,区内现有的1亿株桑树良桑化率不足60%。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推广的桑品种,不仅产叶质差、量低,而且硬化早、亩桑效益不高;加之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市场疲软和*障碍等方面的影响,嘉陵蚕桑业发展出现了两种怪象:一是养蚕规模越来越小,2004年全区发种量不到3万张,产茧量仅为历史最高期的20%,农民毁桑严重;二是蚕桑部门债台越筑越高,2004年底累计负债1100多万元,蚕种场、茧丝绸公司停产多年,部分职工因为工资问题身陷困境。
发展陷入僵局,稳定面临危机,嘉陵蚕桑何以才能重振“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雄风,再现“丝绸之乡”魅力?正在这时,有利于蚕桑业发展的利好消息一个个传来。
2006年,国家吹响“东桑西移”的号角,沿海发达地区丝绸产业转移滚滚而来,作为“中国绸都”的南充又被纳入了我省丝绸服装产业带;同年,*、市*作出了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建设的决策。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嘉陵区如何抢占承接丝绸产业转移的“第一落点”?嘉陵人审视自身,寻找发展潜力。属于典型传统农业大区的嘉陵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一直是区委、区*的头等大事,蚕桑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蚕农生产积极性高,且具有丰富的经验,发展蚕桑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区位优势明显,嘉陵地处成都—南充—重庆三角经济贸易区接口处,与成都、重庆构成两小时黄金经济圈,有利于发展茧丝绸贸易。区内丝绸服装企业聚集且发展态势良好,丝绸服装企业原料需求量十分巨大,栽桑养蚕是推动丝绸服装产业发展助推器。
面对优势,嘉陵人毫不沾沾自喜,而是思索着如何才能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搭建‘以蚕桑基地为塔基,以缫丝加工、服装生产等产业为塔身,以依托蚕桑发展的旅游产业和丝绸服装交易商贸为塔尖’的蚕桑产业链条共同发展的‘金字塔’,打造川东北蚕桑产业经济强区。”嘉陵的决策者们“开发”出了蚕桑产业马车加速前行的“新动力”。
面对着有多种增收渠道选择和正日渐对栽桑失去兴趣的蚕农,嘉陵区委、区*领导开始了思索!“取经”、“醒脑”、“提神”、“充电”等一系列工程在嘉陵紧锣密鼓地展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仅请来蚕桑经济专家为广大干部授课,还组织全区蚕桑基地乡(镇)**、乡(镇)长,以及部分蚕茧企业负责人和区级有关部门负责人近到省内的阆中、高县、珙县学习,远赴广西、云南、浙江取经,从他山之石中谋求嘉陵蚕业发展新思路。干部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启迪了思维。全区上下形成了“打造川东北蚕业经济强区”的产业强区主导意识。
随着茧丝绸行业的复苏,蚕茧价格不断上涨,蚕农收入日益增加,丝绸服装企业发展壮大,随着千年绸都第一坊的成功打造,茧丝绸交易中心的生意兴旺……现在的嘉陵区以蚕桑丝绸为“媒”,丝绸经济、丝绸旅游、丝绸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生产贸易以及蚕桑旅游和蚕桑附产物开发利用“一条龙”的蚕桑产业链条。嘉陵蚕桑重振了“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雄风,重现了“丝绸之乡”魅力。
发力: 创立全新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相对向业主集中,技术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农户推广,嘉陵蚕桑谱写跨越华章
明确发展方向后,嘉陵区委、区*迅速吹响了实施蚕桑“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集结号,按照“决心一次下足、规划一步到位、基础一年夯实、栽植一年完成”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万亩生态优质蚕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并于去年的1月19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蚕桑生产的意见》文件,组织编制了详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实施方案及其详细目标。
2007年,全区新栽桑10万亩,桑园面积达到14万亩,实现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嫁接、当年完成养蚕设施添置改造、当年投产,一年完成三年栽桑任务。到2011年,全区桑园面积达到20万亩,发种20万张,产茧20万担,蚕农茧款收入达到2亿元,蚕农人均增收突破1000元。
“以市、区级蚕桑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以国道212线、318线和李蟠线为中心的‘百里蚕桑走廊’。”区蚕桑局*罗彤介绍说,为了把目标变为现实,嘉陵区以文峰、双店、土门等5个市级蚕桑发展基地乡镇和吉安、临江、世阳等7个区级蚕桑基地乡镇为“优质蚕茧”项目实施区,辐射双桂、集凤、华兴等8个区级基地乡镇,掀起全区蚕桑产业发展热潮。
蚕桑产业的发展,育苗是关键,建设是基础。去年5月,该区召开了全区育苗工作会议,出台了育苗管理办法,明确了统一供应桑种、统一发放薄膜、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补助标准、统一验收办法的“五统一”措施。为了给蚕农育苗提供技术保证,区蚕桑局组织全体职工建立起技术大联包机制,起早摸黑地下乡进村,包片指导育苗,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就发动186户育苗大户育下了营养杯8000万株,创造了嘉陵育苗史上速度最快、面积最多的全新纪录。
“区上任务*得紧,我们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和农民一起劳动,中午饿了就在地里吃农家饭,在冒暑奋战的日子里,先后有20多名乡、村干部累倒、中暑住院……”6月12日,正在新庙乡养蚕业主大户胡子刚的蚕房里,指导使用纸板方格簇的该乡副乡长王晓慧说,自从领到新栽桑任务后,全乡干部把办公地点搬到了田间地头。去年,该乡新栽桑4000多亩,桑园总面积已近6000亩。
为了激发农村基层干部抓蚕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该区按照“一项产业,一套*,一个班子,一把尺子”的原则,区*及时与各乡镇签订栽桑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农户和地块,并组建督察组,奔赴乡镇明察暗访。区委、区*对栽桑任务还实行专项目标考核,对工作落实差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跟踪问责。同时在蚕桑基地乡镇栽桑中实行“升降级”制度。
四面环山的土地都披上了桑林绿装,昔日撂荒的土地里见不到成片的杂草。“我一共承包了280亩土地,搞起了栽桑养蚕。”胡子刚对笔者说,去年5月初,乡上组织乡村干部和部分养蚕大户到该区文峰镇参观蚕桑产业发展状况,看着文峰蚕桑产业蓬勃发展态势,让身为乡农业中心主任的胡子刚萌生了租地栽桑养蚕的想法。胡子刚盘算着:1亩桑园一年可养4至5张蚕,按当时的茧价13元/公斤,每年养蚕收入大约在2100元以上,加上桑园里间种黄豆、秋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一年收入3000元以上不成问题;而纯粹种1亩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一年下来的收入不超过2000元。两相比较,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同年11月初,胡子刚与嘉兴丝绸有限公司的老板林加胜一起投入40万元,按照前三年80元/亩,三年后180元/亩的价格,在该乡合兴嘴村承包了280多亩的荒坡地搞起了栽桑养蚕。
为了培育蚕桑业主大户,新庙乡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打通了连接乡道与胡子刚桑园的500米泥碎路,1公里的便道路,修砌了4口蓄水池和1口沼气池,并完善了灌溉水渠。如今280多亩的荒坡地已全部栽上了桑树,地里间种上了大豆、花生、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今年我已养了8张春蚕,按现在方格簇蚕茧的价格,收入6000元以上不成问题,这还不加各类经济作物的收入。”胡子刚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嘉陵区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培育养蚕大户,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新庙胡子刚一样的蚕桑业主和专重大户,如大通谢鸣鹤、移山唐彬等。全年,该区新培育有桑园10亩以上的大户58户,现有桑园3至10亩的骨干户达79户,有桑园30亩以上的示范户26户。在这些蚕桑业主和专重大户的典型带动,该区蚕农思想上实现了“要我栽桑养蚕”为“我要栽桑养蚕”的转变。
而“谁发展、谁受益、谁收购”的蚕茧收购经营*的放宽,以及蚕业专项扶持资金的设立,也激发起了以嘉兴丝绸为主的丝绸企业当产业龙头的积极性。
去年,全区新栽桑8000万株、10.1万亩,改良4500万株、5.5万亩,在养蚕大棚发展上,已经新建起了养蚕大棚136处,改建养蚕大棚123处,标准蚕房达到9195平方米,在小蚕共育室推广上,已经新建小蚕共育室42处,改造小蚕共育室21处,新建、改建面积达到3075平方米,小蚕共育面达到了60%以上。全年发种5.6万张,产茧3.8万担,蚕农茧款收入近3000万元。
延伸:带动下游产业,开辟广阔天地,承载南充厚重的丝绸文化,拓展“中国绸都”外延,丰富“中国绸都”内涵,嘉陵蚕桑演绎“破茧成蝶”神话
“我们以保护价从农民手中收购鲜茧,缫丝后直接卖给嘉陵服装工业园的织绸制衣企业”嘉兴丝绸负责人林加胜介绍说,公司同时与农民和织绸制衣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三方合作在嘉陵本地就能完成,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在质量、信誉等方面不用操心。据了解,嘉兴丝绸已与服装园的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嘉兴丝绸负责收茧和缫丝两道工序,然后将加工好的白厂丝卖给服装园区的服装企业织绸制衣。
从养蚕、收茧、缫丝,再到织绸、制衣、销售,嘉陵区的蚕桑基地、丝绸企业和商贸市场的完备,将蚕桑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拥有20个蚕桑基地乡镇,桑园14万亩,年养蚕量可达10万张,让缫丝加工有了充足的“口粮”,园区顺成、依格尔、诗琪丽等多家服装企业就在本地消耗成品丝,制成成品后通过茧丝绸交易中心等商贸流通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
走在嘉陵区“绸都大道”,感受浓郁的丝绸文化。街道两边是精心制作的丝绸宣传栏,营造出浓郁的丝绸氛围。在茧丝绸交易中心各个装饰精美的商铺里,人气旺盛。精致、美观的蚕丝被、真丝窗帘、真丝床上用品、丝绸工艺品、真丝服饰等各类丝绸产品琳琅满目,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据嘉陵区商务局*韩荣武介绍,为叫响“中国绸都”品牌,区委、区*煞费苦心,不仅将原耀目路改名为“绸都大道”,还千方百计广招丝绸企业和商家入驻该大道,争取形成西部最大的茧丝绸交易中心。
“没有丝绸产品的展销作为载体,‘中国绸都’的品牌就容易成为空壳。”韩荣武告诉笔者,几年前,北京、广州等外地游客到南充旅游时,纷纷抱怨南充虽然是丝绸之城,却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丝绸产品,想购买几件很不容易。“那时的丝绸专卖店不多,且零星分布,根本没有形成规模。”
如今,爱肤尔、依格尔、美亚、六合……南充的名牌丝绸企业产品纷纷入驻绸都大道经营,就连浙江嘉兴、万事利等丝绸产品也来此“安营扎寨”。林立的丝绸专销商铺,琳琅满目的各种丝绸产品,让绸都大道成了名副其实的丝绸一条街。
据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明树介绍,公司在交易中心设立的专卖店,展销了20余种畅销欧美国家的“拳头”产品。其中,一款新的丝绸制品还受到了乌干达总统的青睐,专门安排人员购买了数套。
南充市茧丝绸交易中心经理熊得民告诉记者,茧丝绸交易中心不仅吸引了成都、重庆、遂宁、广元、达州、巴中等南充周边城市的顾客,还有上海、云南、北京、广州等外省(市)的消费者慕名前来购物。目前,绸都大道的茧丝绸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超过3亿元。到2010年,茧丝绸交易中心的茧丝绸交易额,可望突破10亿元。成为西部茧丝绸交易“航母”。
来到嘉陵区文峰镇渭钟沱村看到,一望无际的桑海、优雅别致的小楼房,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和谐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游客在这里穿桑林、过栈道、沐江风,亲身感受乡村旅游的乐趣和魅力。
“去年一共养了24张蚕子,也就是2万多元。说老实话,我们情愿在家养蚕,比在外打工要好一点。”踏着蜿蜒的青石板路深入“天蚕部落”,正忙碌着给幼蚕喂桑叶的养蚕大户蒲秀珍告诉笔者,今年,她家又养16张春蚕,按目前的市价预计收入近1.3万元。
来到“姐妹坊”蚕家乐,只见这里的生意火爆。“今天有30多名城里人来我这吃农家饭。”业主李安蓉乐呵呵地向笔者说,她们三姐妹每年单搞农家乐,纯收入至少在4万元以上,还不加养蚕、闲时外出打工的收入。来到一座红墙青瓦的古典建筑前,门楣上“丝绸文化陈列馆”几个金*的大字,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陈列室内摆放着古时缫丝车、纺车、手摇式织布车等“土设备”,墙壁上有反映南充桑蚕、丝绸发展的历史图片,还有用桑蚕丝制作的服装服饰产品,刺绣、绸扇、旅行袋等丝绸工艺品,蚕丝被、真丝睡衣……
随行的区蚕桑局*罗彤介绍,凭借丰富的蚕桑资源,该区采取“*主导、市场运作、业主百姓参与”的建设思路,筹集民间资金5000万元投入到“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的打造中。农家乐、蚕家乐的乡村旅游开发、核心景点的打造如火如荼。目前,塘坊渡码头、蚕渡码头、蚕桑景观道、古桑风情园等景点已全部建成。
以桑蚕养生、娱乐休闲为主题,重点开发旅游精品。该区先后开发桑叶茶、桑叶肴、桑葚糕、桑蛾酒、桑枝菌等系列蚕桑食品,让游客在品尝天下第一蚕桑宴时,还可以购买蚕桑保健旅游产品。拟建的蚕桑休闲坊,则可以让游客品桑叶茶、做泥疗、沙疗等。
该区还从浙江购进嫁接桑苗25万株,集中在文峰镇建密植桑园,并引进手工制作丝棉、手工刺绣、桑葚酒酿造等民间工艺,利用现有农房产改造建设“天蚕部落”,农民通过办“蚕家乐”大发旅游财……
“‘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盛大开坊以来,已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7000万元。”嘉陵区委主要领导告诉笔者,该区力争在两年内,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内涵,铸造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旅游灵魂,打造集南充城郊、嘉陵江沿线的蚕桑丝绸文化与历史文化观光、生态观光度假、川北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国家4*旅游区,推进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百姓致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4:31
6月12日,在嘉陵区文峰镇蚕茧站,偌大的院子被前来卖茧的蚕农围得水泄不通。
“有订单,有技术,销路不愁,我们养蚕就稳赚钱,养蚕比种庄稼划算得多。”刚刚卖了蚕茧,手里拿着一叠百元钞票的文峰镇乌木桥村八组村民林世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说,他刚以每公斤23元的价格,卖了65公斤的方格簇蚕茧,收入了1495元。他说今年他共喂了4张纸的春蚕,这是一张半蚕种的收入。
“今年准备喂春蚕、夏蚕、秋蚕和晚秋蚕四季蚕,估计今年养蚕收入可以超过1万元。”林世奇喜滋滋地说,今年茧子收购价每公斤在去年13.2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公斤19元左右,如果用纸板方格簇化蛹的蚕茧,每公斤收购价在22至25元;他家的4张春蚕全部使用纸板方格簇饲养,因此今年每张纸的收入可以增加200元左右。
近年来,嘉陵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我市蚕桑“百万工程”实施的机遇,以强化蚕桑基地乡镇建设和培育业主大户为重点,夯实蚕桑产业发展载体,依托千年绸都第一坊、西部茧丝绸交易中心、丝绸服装企业等延伸产业,打造蚕桑产业发展助推器,搭建“以蚕桑基地为塔基,以缫丝加工、服装生产等产业为塔身,以依托蚕桑发展的旅游产业和丝绸服装交易商贸为塔尖”的蚕桑产业链条共同发展的“金字塔”,打造川东北蚕桑产业经济强区,给区域经济腾飞插上了“金翅膀”。
2007年,嘉陵区共发种5.6万张,产茧3.8万担,蚕农茧款收入近3000万元;区茧丝绸交易中心交易额超过3亿元;依托蚕桑开发的千年绸都第一坊旅游产业收入7000多万元。
一组组数字犹如一缕缕阳光,普照着“丝绸之乡”,温暖着嘉陵百姓,见证着在过去几年里,嘉陵蚕桑产业通过改革机制、科技创新等手段理顺发展关系,从兴盛到衰败,再从衰败到崛起,构建川东北蚕业经济强区的不平凡历程。
蓄势:突破陈旧观念,占领思想高地,嘉陵蚕桑重振“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雄风,重现“丝绸之乡”魅力
“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有着“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称号的嘉陵区,蚕桑业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富民兴区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之一。曾几何时,嘉陵蚕桑书写了年发种10万张,产茧300万公斤的辉煌历史。
正是由于嘉陵蚕桑具有悠久历史,区内现有的1亿株桑树良桑化率不足60%。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推广的桑品种,不仅产叶质差、量低,而且硬化早、亩桑效益不高;加之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市场疲软和*障碍等方面的影响,嘉陵蚕桑业发展出现了两种怪象:一是养蚕规模越来越小,2004年全区发种量不到3万张,产茧量仅为历史最高期的20%,农民毁桑严重;二是蚕桑部门债台越筑越高,2004年底累计负债1100多万元,蚕种场、茧丝绸公司停产多年,部分职工因为工资问题身陷困境。
发展陷入僵局,稳定面临危机,嘉陵蚕桑何以才能重振“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雄风,再现“丝绸之乡”魅力?正在这时,有利于蚕桑业发展的利好消息一个个传来。
2006年,国家吹响“东桑西移”的号角,沿海发达地区丝绸产业转移滚滚而来,作为“中国绸都”的南充又被纳入了我省丝绸服装产业带;同年,*、市*作出了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建设的决策。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嘉陵区如何抢占承接丝绸产业转移的“第一落点”?嘉陵人审视自身,寻找发展潜力。属于典型传统农业大区的嘉陵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一直是区委、区*的头等大事,蚕桑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蚕农生产积极性高,且具有丰富的经验,发展蚕桑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区位优势明显,嘉陵地处成都—南充—重庆三角经济贸易区接口处,与成都、重庆构成两小时黄金经济圈,有利于发展茧丝绸贸易。区内丝绸服装企业聚集且发展态势良好,丝绸服装企业原料需求量十分巨大,栽桑养蚕是推动丝绸服装产业发展助推器。
面对优势,嘉陵人毫不沾沾自喜,而是思索着如何才能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搭建‘以蚕桑基地为塔基,以缫丝加工、服装生产等产业为塔身,以依托蚕桑发展的旅游产业和丝绸服装交易商贸为塔尖’的蚕桑产业链条共同发展的‘金字塔’,打造川东北蚕桑产业经济强区。”嘉陵的决策者们“开发”出了蚕桑产业马车加速前行的“新动力”。
面对着有多种增收渠道选择和正日渐对栽桑失去兴趣的蚕农,嘉陵区委、区*领导开始了思索!“取经”、“醒脑”、“提神”、“充电”等一系列工程在嘉陵紧锣密鼓地展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仅请来蚕桑经济专家为广大干部授课,还组织全区蚕桑基地乡(镇)**、乡(镇)长,以及部分蚕茧企业负责人和区级有关部门负责人近到省内的阆中、高县、珙县学习,远赴广西、云南、浙江取经,从他山之石中谋求嘉陵蚕业发展新思路。干部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启迪了思维。全区上下形成了“打造川东北蚕业经济强区”的产业强区主导意识。
随着茧丝绸行业的复苏,蚕茧价格不断上涨,蚕农收入日益增加,丝绸服装企业发展壮大,随着千年绸都第一坊的成功打造,茧丝绸交易中心的生意兴旺……现在的嘉陵区以蚕桑丝绸为“媒”,丝绸经济、丝绸旅游、丝绸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生产贸易以及蚕桑旅游和蚕桑附产物开发利用“一条龙”的蚕桑产业链条。嘉陵蚕桑重振了“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雄风,重现了“丝绸之乡”魅力。
发力: 创立全新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相对向业主集中,技术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农户推广,嘉陵蚕桑谱写跨越华章
明确发展方向后,嘉陵区委、区*迅速吹响了实施蚕桑“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集结号,按照“决心一次下足、规划一步到位、基础一年夯实、栽植一年完成”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万亩生态优质蚕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并于去年的1月19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蚕桑生产的意见》文件,组织编制了详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实施方案及其详细目标。
2007年,全区新栽桑10万亩,桑园面积达到14万亩,实现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嫁接、当年完成养蚕设施添置改造、当年投产,一年完成三年栽桑任务。到2011年,全区桑园面积达到20万亩,发种20万张,产茧20万担,蚕农茧款收入达到2亿元,蚕农人均增收突破1000元。
“以市、区级蚕桑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以国道212线、318线和李蟠线为中心的‘百里蚕桑走廊’。”区蚕桑局*罗彤介绍说,为了把目标变为现实,嘉陵区以文峰、双店、土门等5个市级蚕桑发展基地乡镇和吉安、临江、世阳等7个区级蚕桑基地乡镇为“优质蚕茧”项目实施区,辐射双桂、集凤、华兴等8个区级基地乡镇,掀起全区蚕桑产业发展热潮。
蚕桑产业的发展,育苗是关键,建设是基础。去年5月,该区召开了全区育苗工作会议,出台了育苗管理办法,明确了统一供应桑种、统一发放薄膜、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补助标准、统一验收办法的“五统一”措施。为了给蚕农育苗提供技术保证,区蚕桑局组织全体职工建立起技术大联包机制,起早摸黑地下乡进村,包片指导育苗,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就发动186户育苗大户育下了营养杯8000万株,创造了嘉陵育苗史上速度最快、面积最多的全新纪录。
“区上任务*得紧,我们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和农民一起劳动,中午饿了就在地里吃农家饭,在冒暑奋战的日子里,先后有20多名乡、村干部累倒、中暑住院……”6月12日,正在新庙乡养蚕业主大户胡子刚的蚕房里,指导使用纸板方格簇的该乡副乡长王晓慧说,自从领到新栽桑任务后,全乡干部把办公地点搬到了田间地头。去年,该乡新栽桑4000多亩,桑园总面积已近6000亩。
为了激发农村基层干部抓蚕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该区按照“一项产业,一套*,一个班子,一把尺子”的原则,区*及时与各乡镇签订栽桑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农户和地块,并组建督察组,奔赴乡镇明察暗访。区委、区*对栽桑任务还实行专项目标考核,对工作落实差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跟踪问责。同时在蚕桑基地乡镇栽桑中实行“升降级”制度。
四面环山的土地都披上了桑林绿装,昔日撂荒的土地里见不到成片的杂草。“我一共承包了280亩土地,搞起了栽桑养蚕。”胡子刚对笔者说,去年5月初,乡上组织乡村干部和部分养蚕大户到该区文峰镇参观蚕桑产业发展状况,看着文峰蚕桑产业蓬勃发展态势,让身为乡农业中心主任的胡子刚萌生了租地栽桑养蚕的想法。胡子刚盘算着:1亩桑园一年可养4至5张蚕,按当时的茧价13元/公斤,每年养蚕收入大约在2100元以上,加上桑园里间种黄豆、秋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一年收入3000元以上不成问题;而纯粹种1亩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一年下来的收入不超过2000元。两相比较,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同年11月初,胡子刚与嘉兴丝绸有限公司的老板林加胜一起投入40万元,按照前三年80元/亩,三年后180元/亩的价格,在该乡合兴嘴村承包了280多亩的荒坡地搞起了栽桑养蚕。
为了培育蚕桑业主大户,新庙乡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打通了连接乡道与胡子刚桑园的500米泥碎路,1公里的便道路,修砌了4口蓄水池和1口沼气池,并完善了灌溉水渠。如今280多亩的荒坡地已全部栽上了桑树,地里间种上了大豆、花生、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今年我已养了8张春蚕,按现在方格簇蚕茧的价格,收入6000元以上不成问题,这还不加各类经济作物的收入。”胡子刚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嘉陵区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培育养蚕大户,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新庙胡子刚一样的蚕桑业主和专重大户,如大通谢鸣鹤、移山唐彬等。全年,该区新培育有桑园10亩以上的大户58户,现有桑园3至10亩的骨干户达79户,有桑园30亩以上的示范户26户。在这些蚕桑业主和专重大户的典型带动,该区蚕农思想上实现了“要我栽桑养蚕”为“我要栽桑养蚕”的转变。
而“谁发展、谁受益、谁收购”的蚕茧收购经营*的放宽,以及蚕业专项扶持资金的设立,也激发起了以嘉兴丝绸为主的丝绸企业当产业龙头的积极性。
去年,全区新栽桑8000万株、10.1万亩,改良4500万株、5.5万亩,在养蚕大棚发展上,已经新建起了养蚕大棚136处,改建养蚕大棚123处,标准蚕房达到9195平方米,在小蚕共育室推广上,已经新建小蚕共育室42处,改造小蚕共育室21处,新建、改建面积达到3075平方米,小蚕共育面达到了60%以上。全年发种5.6万张,产茧3.8万担,蚕农茧款收入近3000万元。
延伸:带动下游产业,开辟广阔天地,承载南充厚重的丝绸文化,拓展“中国绸都”外延,丰富“中国绸都”内涵,嘉陵蚕桑演绎“破茧成蝶”神话
“我们以保护价从农民手中收购鲜茧,缫丝后直接卖给嘉陵服装工业园的织绸制衣企业”嘉兴丝绸负责人林加胜介绍说,公司同时与农民和织绸制衣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三方合作在嘉陵本地就能完成,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在质量、信誉等方面不用操心。据了解,嘉兴丝绸已与服装园的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嘉兴丝绸负责收茧和缫丝两道工序,然后将加工好的白厂丝卖给服装园区的服装企业织绸制衣。
从养蚕、收茧、缫丝,再到织绸、制衣、销售,嘉陵区的蚕桑基地、丝绸企业和商贸市场的完备,将蚕桑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拥有20个蚕桑基地乡镇,桑园14万亩,年养蚕量可达10万张,让缫丝加工有了充足的“口粮”,园区顺成、依格尔、诗琪丽等多家服装企业就在本地消耗成品丝,制成成品后通过茧丝绸交易中心等商贸流通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
走在嘉陵区“绸都大道”,感受浓郁的丝绸文化。街道两边是精心制作的丝绸宣传栏,营造出浓郁的丝绸氛围。在茧丝绸交易中心各个装饰精美的商铺里,人气旺盛。精致、美观的蚕丝被、真丝窗帘、真丝床上用品、丝绸工艺品、真丝服饰等各类丝绸产品琳琅满目,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据嘉陵区商务局*韩荣武介绍,为叫响“中国绸都”品牌,区委、区*煞费苦心,不仅将原耀目路改名为“绸都大道”,还千方百计广招丝绸企业和商家入驻该大道,争取形成西部最大的茧丝绸交易中心。
“没有丝绸产品的展销作为载体,‘中国绸都’的品牌就容易成为空壳。”韩荣武告诉笔者,几年前,北京、广州等外地游客到南充旅游时,纷纷抱怨南充虽然是丝绸之城,却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丝绸产品,想购买几件很不容易。“那时的丝绸专卖店不多,且零星分布,根本没有形成规模。”
如今,爱肤尔、依格尔、美亚、六合……南充的名牌丝绸企业产品纷纷入驻绸都大道经营,就连浙江嘉兴、万事利等丝绸产品也来此“安营扎寨”。林立的丝绸专销商铺,琳琅满目的各种丝绸产品,让绸都大道成了名副其实的丝绸一条街。
据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明树介绍,公司在交易中心设立的专卖店,展销了20余种畅销欧美国家的“拳头”产品。其中,一款新的丝绸制品还受到了乌干达总统的青睐,专门安排人员购买了数套。
南充市茧丝绸交易中心经理熊得民告诉记者,茧丝绸交易中心不仅吸引了成都、重庆、遂宁、广元、达州、巴中等南充周边城市的顾客,还有上海、云南、北京、广州等外省(市)的消费者慕名前来购物。目前,绸都大道的茧丝绸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超过3亿元。到2010年,茧丝绸交易中心的茧丝绸交易额,可望突破10亿元。成为西部茧丝绸交易“航母”。
来到嘉陵区文峰镇渭钟沱村看到,一望无际的桑海、优雅别致的小楼房,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和谐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游客在这里穿桑林、过栈道、沐江风,亲身感受乡村旅游的乐趣和魅力。
“去年一共养了24张蚕子,也就是2万多元。说老实话,我们情愿在家养蚕,比在外打工要好一点。”踏着蜿蜒的青石板路深入“天蚕部落”,正忙碌着给幼蚕喂桑叶的养蚕大户蒲秀珍告诉笔者,今年,她家又养16张春蚕,按目前的市价预计收入近1.3万元。
来到“姐妹坊”蚕家乐,只见这里的生意火爆。“今天有30多名城里人来我这吃农家饭。”业主李安蓉乐呵呵地向笔者说,她们三姐妹每年单搞农家乐,纯收入至少在4万元以上,还不加养蚕、闲时外出打工的收入。来到一座红墙青瓦的古典建筑前,门楣上“丝绸文化陈列馆”几个金*的大字,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陈列室内摆放着古时缫丝车、纺车、手摇式织布车等“土设备”,墙壁上有反映南充桑蚕、丝绸发展的历史图片,还有用桑蚕丝制作的服装服饰产品,刺绣、绸扇、旅行袋等丝绸工艺品,蚕丝被、真丝睡衣……
随行的区蚕桑局*罗彤介绍,凭借丰富的蚕桑资源,该区采取“*主导、市场运作、业主百姓参与”的建设思路,筹集民间资金5000万元投入到“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的打造中。农家乐、蚕家乐的乡村旅游开发、核心景点的打造如火如荼。目前,塘坊渡码头、蚕渡码头、蚕桑景观道、古桑风情园等景点已全部建成。
以桑蚕养生、娱乐休闲为主题,重点开发旅游精品。该区先后开发桑叶茶、桑叶肴、桑葚糕、桑蛾酒、桑枝菌等系列蚕桑食品,让游客在品尝天下第一蚕桑宴时,还可以购买蚕桑保健旅游产品。拟建的蚕桑休闲坊,则可以让游客品桑叶茶、做泥疗、沙疗等。
该区还从浙江购进嫁接桑苗25万株,集中在文峰镇建密植桑园,并引进手工制作丝棉、手工刺绣、桑葚酒酿造等民间工艺,利用现有农房产改造建设“天蚕部落”,农民通过办“蚕家乐”大发旅游财……
“‘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盛大开坊以来,已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7000万元。”嘉陵区委主要领导告诉笔者,该区力争在两年内,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内涵,铸造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旅游灵魂,打造集南充城郊、嘉陵江沿线的蚕桑丝绸文化与历史文化观光、生态观光度假、川北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国家4*旅游区,推进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百姓致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4:32
在南京的萨家湾有家名叫“女孩的秘密”的是手工专卖。还有就是在南京的大桥南路的广场南侧的100路车站的后面有一家幼儿园,再往后走,就有一家手工专卖店。很不错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4:32
在南京的萨家湾有家名叫“女孩的秘密”的是手工专卖。还有就是在南京的大桥南路的广场南侧的100路车站的后面有一家幼儿园,再往后走,就有一家手工专卖店。很不错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4:31
6月12日,在嘉陵区文峰镇蚕茧站,偌大的院子被前来卖茧的蚕农围得水泄不通。
“有订单,有技术,销路不愁,我们养蚕就稳赚钱,养蚕比种庄稼划算得多。”刚刚卖了蚕茧,手里拿着一叠百元钞票的文峰镇乌木桥村八组村民林世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说,他刚以每公斤23元的价格,卖了65公斤的方格簇蚕茧,收入了1495元。他说今年他共喂了4张纸的春蚕,这是一张半蚕种的收入。
“今年准备喂春蚕、夏蚕、秋蚕和晚秋蚕四季蚕,估计今年养蚕收入可以超过1万元。”林世奇喜滋滋地说,今年茧子收购价每公斤在去年13.2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公斤19元左右,如果用纸板方格簇化蛹的蚕茧,每公斤收购价在22至25元;他家的4张春蚕全部使用纸板方格簇饲养,因此今年每张纸的收入可以增加200元左右。
近年来,嘉陵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我市蚕桑“百万工程”实施的机遇,以强化蚕桑基地乡镇建设和培育业主大户为重点,夯实蚕桑产业发展载体,依托千年绸都第一坊、西部茧丝绸交易中心、丝绸服装企业等延伸产业,打造蚕桑产业发展助推器,搭建“以蚕桑基地为塔基,以缫丝加工、服装生产等产业为塔身,以依托蚕桑发展的旅游产业和丝绸服装交易商贸为塔尖”的蚕桑产业链条共同发展的“金字塔”,打造川东北蚕桑产业经济强区,给区域经济腾飞插上了“金翅膀”。
2007年,嘉陵区共发种5.6万张,产茧3.8万担,蚕农茧款收入近3000万元;区茧丝绸交易中心交易额超过3亿元;依托蚕桑开发的千年绸都第一坊旅游产业收入7000多万元。
一组组数字犹如一缕缕阳光,普照着“丝绸之乡”,温暖着嘉陵百姓,见证着在过去几年里,嘉陵蚕桑产业通过改革机制、科技创新等手段理顺发展关系,从兴盛到衰败,再从衰败到崛起,构建川东北蚕业经济强区的不平凡历程。
蓄势:突破陈旧观念,占领思想高地,嘉陵蚕桑重振“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雄风,重现“丝绸之乡”魅力
“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有着“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称号的嘉陵区,蚕桑业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富民兴区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之一。曾几何时,嘉陵蚕桑书写了年发种10万张,产茧300万公斤的辉煌历史。
正是由于嘉陵蚕桑具有悠久历史,区内现有的1亿株桑树良桑化率不足60%。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推广的桑品种,不仅产叶质差、量低,而且硬化早、亩桑效益不高;加之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市场疲软和*障碍等方面的影响,嘉陵蚕桑业发展出现了两种怪象:一是养蚕规模越来越小,2004年全区发种量不到3万张,产茧量仅为历史最高期的20%,农民毁桑严重;二是蚕桑部门债台越筑越高,2004年底累计负债1100多万元,蚕种场、茧丝绸公司停产多年,部分职工因为工资问题身陷困境。
发展陷入僵局,稳定面临危机,嘉陵蚕桑何以才能重振“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雄风,再现“丝绸之乡”魅力?正在这时,有利于蚕桑业发展的利好消息一个个传来。
2006年,国家吹响“东桑西移”的号角,沿海发达地区丝绸产业转移滚滚而来,作为“中国绸都”的南充又被纳入了我省丝绸服装产业带;同年,*、市*作出了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建设的决策。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嘉陵区如何抢占承接丝绸产业转移的“第一落点”?嘉陵人审视自身,寻找发展潜力。属于典型传统农业大区的嘉陵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一直是区委、区*的头等大事,蚕桑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蚕农生产积极性高,且具有丰富的经验,发展蚕桑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区位优势明显,嘉陵地处成都—南充—重庆三角经济贸易区接口处,与成都、重庆构成两小时黄金经济圈,有利于发展茧丝绸贸易。区内丝绸服装企业聚集且发展态势良好,丝绸服装企业原料需求量十分巨大,栽桑养蚕是推动丝绸服装产业发展助推器。
面对优势,嘉陵人毫不沾沾自喜,而是思索着如何才能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搭建‘以蚕桑基地为塔基,以缫丝加工、服装生产等产业为塔身,以依托蚕桑发展的旅游产业和丝绸服装交易商贸为塔尖’的蚕桑产业链条共同发展的‘金字塔’,打造川东北蚕桑产业经济强区。”嘉陵的决策者们“开发”出了蚕桑产业马车加速前行的“新动力”。
面对着有多种增收渠道选择和正日渐对栽桑失去兴趣的蚕农,嘉陵区委、区*领导开始了思索!“取经”、“醒脑”、“提神”、“充电”等一系列工程在嘉陵紧锣密鼓地展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仅请来蚕桑经济专家为广大干部授课,还组织全区蚕桑基地乡(镇)**、乡(镇)长,以及部分蚕茧企业负责人和区级有关部门负责人近到省内的阆中、高县、珙县学习,远赴广西、云南、浙江取经,从他山之石中谋求嘉陵蚕业发展新思路。干部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启迪了思维。全区上下形成了“打造川东北蚕业经济强区”的产业强区主导意识。
随着茧丝绸行业的复苏,蚕茧价格不断上涨,蚕农收入日益增加,丝绸服装企业发展壮大,随着千年绸都第一坊的成功打造,茧丝绸交易中心的生意兴旺……现在的嘉陵区以蚕桑丝绸为“媒”,丝绸经济、丝绸旅游、丝绸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生产贸易以及蚕桑旅游和蚕桑附产物开发利用“一条龙”的蚕桑产业链条。嘉陵蚕桑重振了“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雄风,重现了“丝绸之乡”魅力。
发力: 创立全新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相对向业主集中,技术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农户推广,嘉陵蚕桑谱写跨越华章
明确发展方向后,嘉陵区委、区*迅速吹响了实施蚕桑“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集结号,按照“决心一次下足、规划一步到位、基础一年夯实、栽植一年完成”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万亩生态优质蚕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并于去年的1月19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蚕桑生产的意见》文件,组织编制了详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实施方案及其详细目标。
2007年,全区新栽桑10万亩,桑园面积达到14万亩,实现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嫁接、当年完成养蚕设施添置改造、当年投产,一年完成三年栽桑任务。到2011年,全区桑园面积达到20万亩,发种20万张,产茧20万担,蚕农茧款收入达到2亿元,蚕农人均增收突破1000元。
“以市、区级蚕桑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以国道212线、318线和李蟠线为中心的‘百里蚕桑走廊’。”区蚕桑局*罗彤介绍说,为了把目标变为现实,嘉陵区以文峰、双店、土门等5个市级蚕桑发展基地乡镇和吉安、临江、世阳等7个区级蚕桑基地乡镇为“优质蚕茧”项目实施区,辐射双桂、集凤、华兴等8个区级基地乡镇,掀起全区蚕桑产业发展热潮。
蚕桑产业的发展,育苗是关键,建设是基础。去年5月,该区召开了全区育苗工作会议,出台了育苗管理办法,明确了统一供应桑种、统一发放薄膜、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补助标准、统一验收办法的“五统一”措施。为了给蚕农育苗提供技术保证,区蚕桑局组织全体职工建立起技术大联包机制,起早摸黑地下乡进村,包片指导育苗,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就发动186户育苗大户育下了营养杯8000万株,创造了嘉陵育苗史上速度最快、面积最多的全新纪录。
“区上任务*得紧,我们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和农民一起劳动,中午饿了就在地里吃农家饭,在冒暑奋战的日子里,先后有20多名乡、村干部累倒、中暑住院……”6月12日,正在新庙乡养蚕业主大户胡子刚的蚕房里,指导使用纸板方格簇的该乡副乡长王晓慧说,自从领到新栽桑任务后,全乡干部把办公地点搬到了田间地头。去年,该乡新栽桑4000多亩,桑园总面积已近6000亩。
为了激发农村基层干部抓蚕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该区按照“一项产业,一套*,一个班子,一把尺子”的原则,区*及时与各乡镇签订栽桑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农户和地块,并组建督察组,奔赴乡镇明察暗访。区委、区*对栽桑任务还实行专项目标考核,对工作落实差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跟踪问责。同时在蚕桑基地乡镇栽桑中实行“升降级”制度。
四面环山的土地都披上了桑林绿装,昔日撂荒的土地里见不到成片的杂草。“我一共承包了280亩土地,搞起了栽桑养蚕。”胡子刚对笔者说,去年5月初,乡上组织乡村干部和部分养蚕大户到该区文峰镇参观蚕桑产业发展状况,看着文峰蚕桑产业蓬勃发展态势,让身为乡农业中心主任的胡子刚萌生了租地栽桑养蚕的想法。胡子刚盘算着:1亩桑园一年可养4至5张蚕,按当时的茧价13元/公斤,每年养蚕收入大约在2100元以上,加上桑园里间种黄豆、秋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一年收入3000元以上不成问题;而纯粹种1亩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一年下来的收入不超过2000元。两相比较,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同年11月初,胡子刚与嘉兴丝绸有限公司的老板林加胜一起投入40万元,按照前三年80元/亩,三年后180元/亩的价格,在该乡合兴嘴村承包了280多亩的荒坡地搞起了栽桑养蚕。
为了培育蚕桑业主大户,新庙乡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打通了连接乡道与胡子刚桑园的500米泥碎路,1公里的便道路,修砌了4口蓄水池和1口沼气池,并完善了灌溉水渠。如今280多亩的荒坡地已全部栽上了桑树,地里间种上了大豆、花生、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今年我已养了8张春蚕,按现在方格簇蚕茧的价格,收入6000元以上不成问题,这还不加各类经济作物的收入。”胡子刚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嘉陵区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培育养蚕大户,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新庙胡子刚一样的蚕桑业主和专重大户,如大通谢鸣鹤、移山唐彬等。全年,该区新培育有桑园10亩以上的大户58户,现有桑园3至10亩的骨干户达79户,有桑园30亩以上的示范户26户。在这些蚕桑业主和专重大户的典型带动,该区蚕农思想上实现了“要我栽桑养蚕”为“我要栽桑养蚕”的转变。
而“谁发展、谁受益、谁收购”的蚕茧收购经营*的放宽,以及蚕业专项扶持资金的设立,也激发起了以嘉兴丝绸为主的丝绸企业当产业龙头的积极性。
去年,全区新栽桑8000万株、10.1万亩,改良4500万株、5.5万亩,在养蚕大棚发展上,已经新建起了养蚕大棚136处,改建养蚕大棚123处,标准蚕房达到9195平方米,在小蚕共育室推广上,已经新建小蚕共育室42处,改造小蚕共育室21处,新建、改建面积达到3075平方米,小蚕共育面达到了60%以上。全年发种5.6万张,产茧3.8万担,蚕农茧款收入近3000万元。
延伸:带动下游产业,开辟广阔天地,承载南充厚重的丝绸文化,拓展“中国绸都”外延,丰富“中国绸都”内涵,嘉陵蚕桑演绎“破茧成蝶”神话
“我们以保护价从农民手中收购鲜茧,缫丝后直接卖给嘉陵服装工业园的织绸制衣企业”嘉兴丝绸负责人林加胜介绍说,公司同时与农民和织绸制衣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三方合作在嘉陵本地就能完成,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在质量、信誉等方面不用操心。据了解,嘉兴丝绸已与服装园的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嘉兴丝绸负责收茧和缫丝两道工序,然后将加工好的白厂丝卖给服装园区的服装企业织绸制衣。
从养蚕、收茧、缫丝,再到织绸、制衣、销售,嘉陵区的蚕桑基地、丝绸企业和商贸市场的完备,将蚕桑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拥有20个蚕桑基地乡镇,桑园14万亩,年养蚕量可达10万张,让缫丝加工有了充足的“口粮”,园区顺成、依格尔、诗琪丽等多家服装企业就在本地消耗成品丝,制成成品后通过茧丝绸交易中心等商贸流通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
走在嘉陵区“绸都大道”,感受浓郁的丝绸文化。街道两边是精心制作的丝绸宣传栏,营造出浓郁的丝绸氛围。在茧丝绸交易中心各个装饰精美的商铺里,人气旺盛。精致、美观的蚕丝被、真丝窗帘、真丝床上用品、丝绸工艺品、真丝服饰等各类丝绸产品琳琅满目,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据嘉陵区商务局*韩荣武介绍,为叫响“中国绸都”品牌,区委、区*煞费苦心,不仅将原耀目路改名为“绸都大道”,还千方百计广招丝绸企业和商家入驻该大道,争取形成西部最大的茧丝绸交易中心。
“没有丝绸产品的展销作为载体,‘中国绸都’的品牌就容易成为空壳。”韩荣武告诉笔者,几年前,北京、广州等外地游客到南充旅游时,纷纷抱怨南充虽然是丝绸之城,却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丝绸产品,想购买几件很不容易。“那时的丝绸专卖店不多,且零星分布,根本没有形成规模。”
如今,爱肤尔、依格尔、美亚、六合……南充的名牌丝绸企业产品纷纷入驻绸都大道经营,就连浙江嘉兴、万事利等丝绸产品也来此“安营扎寨”。林立的丝绸专销商铺,琳琅满目的各种丝绸产品,让绸都大道成了名副其实的丝绸一条街。
据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明树介绍,公司在交易中心设立的专卖店,展销了20余种畅销欧美国家的“拳头”产品。其中,一款新的丝绸制品还受到了乌干达总统的青睐,专门安排人员购买了数套。
南充市茧丝绸交易中心经理熊得民告诉记者,茧丝绸交易中心不仅吸引了成都、重庆、遂宁、广元、达州、巴中等南充周边城市的顾客,还有上海、云南、北京、广州等外省(市)的消费者慕名前来购物。目前,绸都大道的茧丝绸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超过3亿元。到2010年,茧丝绸交易中心的茧丝绸交易额,可望突破10亿元。成为西部茧丝绸交易“航母”。
来到嘉陵区文峰镇渭钟沱村看到,一望无际的桑海、优雅别致的小楼房,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和谐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游客在这里穿桑林、过栈道、沐江风,亲身感受乡村旅游的乐趣和魅力。
“去年一共养了24张蚕子,也就是2万多元。说老实话,我们情愿在家养蚕,比在外打工要好一点。”踏着蜿蜒的青石板路深入“天蚕部落”,正忙碌着给幼蚕喂桑叶的养蚕大户蒲秀珍告诉笔者,今年,她家又养16张春蚕,按目前的市价预计收入近1.3万元。
来到“姐妹坊”蚕家乐,只见这里的生意火爆。“今天有30多名城里人来我这吃农家饭。”业主李安蓉乐呵呵地向笔者说,她们三姐妹每年单搞农家乐,纯收入至少在4万元以上,还不加养蚕、闲时外出打工的收入。来到一座红墙青瓦的古典建筑前,门楣上“丝绸文化陈列馆”几个金*的大字,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陈列室内摆放着古时缫丝车、纺车、手摇式织布车等“土设备”,墙壁上有反映南充桑蚕、丝绸发展的历史图片,还有用桑蚕丝制作的服装服饰产品,刺绣、绸扇、旅行袋等丝绸工艺品,蚕丝被、真丝睡衣……
随行的区蚕桑局*罗彤介绍,凭借丰富的蚕桑资源,该区采取“*主导、市场运作、业主百姓参与”的建设思路,筹集民间资金5000万元投入到“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的打造中。农家乐、蚕家乐的乡村旅游开发、核心景点的打造如火如荼。目前,塘坊渡码头、蚕渡码头、蚕桑景观道、古桑风情园等景点已全部建成。
以桑蚕养生、娱乐休闲为主题,重点开发旅游精品。该区先后开发桑叶茶、桑叶肴、桑葚糕、桑蛾酒、桑枝菌等系列蚕桑食品,让游客在品尝天下第一蚕桑宴时,还可以购买蚕桑保健旅游产品。拟建的蚕桑休闲坊,则可以让游客品桑叶茶、做泥疗、沙疗等。
该区还从浙江购进嫁接桑苗25万株,集中在文峰镇建密植桑园,并引进手工制作丝棉、手工刺绣、桑葚酒酿造等民间工艺,利用现有农房产改造建设“天蚕部落”,农民通过办“蚕家乐”大发旅游财……
“‘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盛大开坊以来,已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7000万元。”嘉陵区委主要领导告诉笔者,该区力争在两年内,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内涵,铸造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旅游灵魂,打造集南充城郊、嘉陵江沿线的蚕桑丝绸文化与历史文化观光、生态观光度假、川北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国家4*旅游区,推进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百姓致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4:32
在南京的萨家湾有家名叫“女孩的秘密”的是手工专卖。还有就是在南京的大桥南路的广场南侧的100路车站的后面有一家幼儿园,再往后走,就有一家手工专卖店。很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