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 幼儿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6:2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1
《纲要》在“总则”中强调,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组织实施”中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结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教育活动的内容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对幼儿发展的认识和对幼儿学习的理解,渗透了更多的人性的东西,体现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幼儿个性、能力和学习的尊重;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过去我们较多地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而忽略了幼儿现实生活中应有的幸福、快乐,以至于我们过多地强调认识,强调幼儿要学会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顾幼儿的实际能力与需要。而实际上;幼儿不仅是为将来活着,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为现在而生活。幼儿应有时间慢慢地渡过他们的童年。在幼儿阶段,学习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扩展和提升,它需要与周围环境中的人、物等相互作用。对幼儿来说,学习的东西应当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的,而能学的东西并不代表是他们一定要学的。
要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上述要求,不仅要求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幼儿观、幼儿教育观、幼儿学习观,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多、较深的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和幼儿如何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对幼儿这个群体的特点有相当多的了解,了解他们的交往、沟通特点,了解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每个幼儿有相当多的了解,了解他们各自应付外界环境的方式,也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家庭,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个幼儿园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较深厚的关于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知识,是否对幼儿个体有较充分的了解,以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用这些知识、信息的能力。
然而目前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些条文式的年龄特点上,而对幼儿在身体、情感、社会及认知的发展并无整体的把握,反映在课程中,就是教师无法根据幼儿一定年龄阶段典型发展状况的知识去准备学习环境和安排合适的经验。在对待幼儿个体上,教师对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已有的知识经验、特殊的学习方式了解得很少,从而导致了课程中反映幼儿个体兴趣、需要和经验的内容较少,更缺乏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是对在职教师,还是对正在学校学习的教师),首要的是加强教师的幼儿发展知识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特殊儿童教育学的学习、幼儿教师培训机构应提供给教师更多、更广的关于儿童社会的、情感的行为知识,提供给他们关于儿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知识。当然,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包括教学的、科学的、文学的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有指导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知识。
通过学习,教师要能够对幼儿的学习和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有正确的理解,要能对幼儿个体成长中表现出的独特的价值给予重视,要能帮助所有的幼儿克服遇到的障碍,获得更好的发展。幼儿教师只有以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相处,和幼儿一起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人、与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具体的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些活动材料应当是变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同时教师应当给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去自由摆弄、操作这些活动材料,在幼儿与各种活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提供幼儿相互交流、沟通(包括幼儿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
但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能真正提供给幼儿足够真实、具体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活动材料的并不多。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将一些并无挑战性的材料交给幼儿,而并不考虑这些东西的真实、具体性以及是否与幼儿的生活有关,这就造成了幼儿并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十分的少,以至于幼儿无法进行自发性的探索性学习,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活动。
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应当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应当让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成功。课程的设计应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因为这些方面是以综合形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并非狭义的学科领域的学习。但目前我们相当多幼儿园的课程只限于一些学科领域,并且这些学科领域是不相关联的。教师注重的是某些技能的训练,或是如何将计划中设定的内容教给幼儿。这样的结果,既没有考虑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无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视野,同时也忽视了幼儿在兴趣上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
幼教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尽管“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但应当看到,这些年的改革,较多的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没有触及到实质——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立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问题。
1.关于各领域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应当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认知的,它是以综合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在课程实施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一些领域的基本技能(如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技能等);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理解各领域的工具性质,将各领域作为幼儿认识环境、事物的工具(如语言、数学、科学等)来处理。
2.关于研究性学习
幼儿园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性过程,它是幼儿将学习、掌握的各种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同时也是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技能的过程。这种研究性学习(有称“主题研习活动”、“主题探究活动”等)与以往的“主题”活动是不同的,它强调的是问题的研究,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领域仅仅作为研究问题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相反。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和积极参与,强调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强调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某些问题,并且研究性学习还能使幼儿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对相当多的幼儿来说,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因而这种学习活动也越来越受到许多幼儿园的重视。
3.关于课程计划的制订
以往教师制订课程计划,多以学科方面的知识作为主线,很少考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尤其是较少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而且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往往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年龄班幼儿的课程计划,除了在某些学科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外,每学年的变化是不大的。因此,要使幼儿园现有的课程计划方式有一个较大的改变,教师就必须对幼儿个体的需要、天赋和兴趣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家庭/文化背景、表达方式、相互作用方式、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等)制订课程计划,以使课程适合于所有幼儿。在制订课程计划中,要考虑动态问题,即课程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环境、幼儿以及幼儿所接触到的事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计划无一确定的要求,对于具体幼儿园来说,幼儿的某些领域的发展是可以做事先考虑的,如动作发展,可以按其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从大动作到小动作)进行某些活动内容的安排,但只能是根据具体年龄班的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订。
4.关于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身体、情感、社会和认知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教师如何与幼儿相互作用。现在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园不太注意教师与幼儿相处方式以及相处的质量,许多幼儿园在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教师与幼儿相处,我们过去习惯称之为教育技巧,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策略,实际上教师与幼儿相处问题涉及到教育观、儿童观,也涉及到儿童发展观、学习观,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巧或教育策略问题。因此,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十分的重视。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应当直接、迅速对幼儿的需要、愿望以及发出的有关信息作出反应,并努力使自己的反应适合幼儿的特点和水平。
(2)教师要提供给幼儿各种不同的交流机会(包括倾听并作出反应、集体语言活动和文学活动、一对一的交流、小组学习讨论等)。(3)教师要通过支持和鼓励(包括通过注意或靠近)来促使幼儿成功地完成任务(允许幼儿在学习中犯错误)。
(4)教师要注意幼儿行为中出现的精神紧张信号(如新来园的幼儿对环境不熟悉。有的幼儿担心自己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走等),并进行一些消除紧张的活动(如身体接触安慰或语言安慰、倾听幼儿诉说等)。
(5)教师要接受、理解幼儿出现的各种行为(如游戏中抢玩具、打人,做错事后撒谎等),教师要杜绝自身的一些不正确行为(冷落、笑话他们,当他们做错事后对他们吼叫等)。
三、正确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评价是为了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幼儿园的评价是用来比较孩子之间能力上的差异,用来检查孩子对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因而评价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也没有对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在许多时候,幼儿园的评价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指出: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同时《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最终要解决的是: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感;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如果不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出评价,教师就无法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也就无法做出有效的课程计划,从而也就无法执行课程计划。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并正确地理解幼儿园的教育评价问题。
如何才能真正达到教育评价的目的呢?那就是对幼儿进行观察。而实际上,有效的、负责任的评价都应当从观察幼儿的行为开始。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评价和分析他们的各种作品,可以了解他们如何与别人交往,他们已有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做出课程计划并加以执行。对幼儿发展的评价不是一个即时的工作,也不是只关注幼儿某一具体方面的发展,它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并且涉及到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对幼儿某一方面的行为(如口语发展情况、大肌肉发展情况)进行观察,也可以对各方面发展情况(小班上学期、整个中班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各个方面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全面的实际发展情况。既可以是针对个体(某个孩子)的观察,也可以是关于班级中某个群体(如男孩子)的观察分析。目前,一些进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纲要》指出:对幼儿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自己教育实践的过程,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了解关于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知识掌握和运用的如何,对于教师制订和执行课程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可以发现自己制订的教育计划与目标情况,也可以发现自己所确定的教育内容、方式以及安排的教育环境情况,这可以促使教师再学习,了解关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知识,更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于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作为教师工作中的参考:1.多种方式评价幼儿,以便了解他们的强项与弱项;2.对幼儿作系统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能力、需要和成长;3.尽可能收集每个幼儿学习成长的信息;4.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安排计划幼儿的学习活动,以帮助所有的幼儿学习并获得成功,包括那些有特别需要的幼儿;5.将收集到的对幼儿各方面的观察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分析、解决孩子教育中的问题。
四、建立与幼儿家庭间的相互联系
家庭与幼儿园是互相连结的,教师不应把两者分离开来,而应当把幼儿园看作是家庭的延伸和扩展,幼儿是从一个较小的空间走向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在看待幼儿园和家庭的作用上,有相当多的教师过去(包括现在)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幼儿园在教育方面总是正确的,而幼儿的家庭有许多不正确的做法,需要教师去纠正;幼儿园的教育应当为主,而家庭教育应当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师是幼教方面的专业工作者,父母应当听教师的等。如果不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幼儿园的教育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不仅是对幼儿家庭看法的改变,更是对幼儿家庭教育作用的肯定和认同,它需要教师重新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家庭成员有权利也有责任参与决定有关幼儿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家庭都要重新认识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家长都应当重新考虑各自的责任。以往,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为的是让孩子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者的权利与责任都在教师。只是在幼儿园安排的“开放日”时,家长才能走进幼儿园“看”孩子们的活动,而且,家长所看的活动都是教师安排、组织好的。今天,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知情权”,并且有参与决定的权利。教师与家长应当分担权利与责任。如果教师不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那是对家长权利的不尊重;而如果家长不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不参与幼儿在园的教育,那是不负责任。
2.教师与家长要共同研究关于幼儿学习、发展中的问题、观点和策略
共同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应当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关键点,这样能使教师与家长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促进相互尊重;同时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讨论还能形成一些共识,并寻求到解决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办法;再者,通过交流、沟通,教师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也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现在一些进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已尝试用了许多方法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中,尤其是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和执行(如班级中的家长联络小组、家长助教等)中来,这对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幼儿的学习、教师的自我成长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实际工作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涉及到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以及教师自身学历水平提高等问题,因篇幅有限,不再—一加以叙述。
《学前教育研究》
、“以园为本”的关键在于以教师为本
当下,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已形成共识。所谓“以教师为本”,旨在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有效合作,核心在于强调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促进教师形成完整、敏锐的课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本课程既是幼儿园的课程,也是教师的课程。
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特别要强调的是应该做到人尽其才。在培养骨干的同时,如何用人所长,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如何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等,是摆在希望进行或正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惟有教师的共同参与,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多样化探求,使园本课*正契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惟有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师幼之间的互动,才可能使园本课程开发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创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2
幼儿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GDP的发展现状,幼儿教育的发展速度与之不相适应,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幼儿的低入园率导致全国幼儿入园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995年,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8.04万所,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园数逐年减少,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具体情况见表1。用各年段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比较,农村入园人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以全国小学招生数为依据计算入园率,全国学前三年入园率1995年为35.38%,2000年为37.53%,2002年为36.8%。2003年为37.4%。2004年毛入园率明显提高,达到40.75%,此上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从全国来看,同发达国家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入园率仍很低。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入园率偏低,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从而导致全国入园率水平偏低。
(二)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在园幼儿数584.11万人,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21%。可见,社会力量办园正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或撒手不管的状态。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一些地区还没有把幼儿教育纳入到本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一些基层领导对幼儿园的生存漠不关心,随意变卖和撤销幼儿园,造成幼儿教育事业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地区的工商部门插手幼儿园的注册,这些部门只管登记注册,不问教育质量;一些地方小区配套的幼儿园是国家*性投资建的,但由开发商、物业公司或其他部门变相招标,甚至将其改变用途;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在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乡镇撤并后,相当一部分小学内的学前班被撤销,乡级中心幼儿园数量也随之大大减少,导致一些农村有钱的个人开办小型的幼儿园,其办园条件堪忧。
(三)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上升;但城乡差距大
2000年全国幼儿教师114.4万人,而专任教师为94.65万人,占74%。城市幼儿教师数为44.6万人,农村幼儿教师数为69.8万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72.99%。2001年一年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就达到31.9%,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改制为专科而其幼师学生毕业人数大增的缘故。因此,到2002年,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猛增到93.82%。2003年,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70.91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7.9万人,增长幅度比较大,这说明幼儿教师队伍也在走向专业化。具体情况见表2。但城乡差距大,仅从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来看,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还不到40%(课题组调查统计),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是非公办教师,学历较低,而且稳定性也比较差,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
(四)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998年,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最高水平,也仅为1.36%。在1996--2002年间,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这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虽然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并且在200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幼儿教育“按成本合理收费”的改革,即按每一个幼儿园的实际合理需求核定成本的收费管理办法,但*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具体情况见表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2
现在还用么 我有一点资料 可能有一点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3
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导读: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l.幼儿教育的数量不能满足庞大的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虽然2003年教育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2007年全国3-6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5~6岁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3~6岁幼儿教育;但是,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即使能够实现这一计划,徘徊在幼儿园大门之外不能接受幼儿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仍然十分巨大,先圣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还远远未能实现。
2 .幼儿教育的质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
首先,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认为,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人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幼儿园的师生比平均为1:30.2,农村幼儿园甚至达到了1:36.1,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其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质量不高。据《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仅占不到50%,边远农村地区更是不到30%,甚至还有4.86%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不具备高中学历,这一部分教师数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36909人。 另一方面,管理混乱、规章不健全,导致幼儿教育质量难以监管此外,还有资金缺口较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所造成的质量问题。 再加上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在现阶段幼儿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城乡之间以及城市的优质园千口薄弱园之间巨大的质量差异。因为独生子女*的实行以及中国社会新兴的中产阶级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更高的教育需求,因此,日益扩大的社会*差距也反映在幼儿教育领域。一些大城市的顶尖幼儿园(包括公立幼儿园)具有堪称世界一流的师资、设施、管理和课程方案,设施过度豪华,而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幼教机构,其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则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 3.作为幼儿教育核心的课程改革任务艰巨。 作为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文件表明,中国的幼儿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同步的课程理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全球各国概莫能外。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当幼儿教育经费不足时,也会通常变全天教学为半天教学,给教师发放最低工资或取消奖金,提高师生比,减少购买玩具,减少儿童活动草坪和艺术课程等,使良好的课程计划难以实施。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全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2~1.3%,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实施新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各项条件,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更是任重道远。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设施、教学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要素不能满足时,良好的课程目标不仅难以实现,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更加消极、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不再提倡简单的老师教、幼儿学的灌输式的方法,应当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它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有合理的师生比,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探索的材料。就拿语言学习来说,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各种类型的图书,让幼儿去反复阅读、理解和消化,需要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从而帮助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因此,当教学的物质条件不够丰富,师生比过高,不足以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不能给予适时的帮助时,就会影响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也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如何将现代西方幼儿教育的课程理念与中国幼儿教育的现实条件相结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弥合而不是加剧由于幼儿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绩差距,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中国幼儿教育的未来 如果说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它让我们用100年的时间来重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特质和需要,发现儿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而在新的世纪,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幼儿教育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
儿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创造更多更平等的教育机会、途径和形式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适宜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如何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使之更加适宜并促进儿童和社会的发展?我认为,这是当代幼儿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幼儿教育需要解决的共同的问题。 显然,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大力提高幼儿教育的入园率,为更多的适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幼儿教育效率,挖掘潜力,提高城乡现有幼儿园的入园率,降低入园成本,使家庭能够负担入园费用。同时,拓宽办园渠道,扩大办园规模,积极鼓励社会各种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园,除了正规的幼教机构以外,开展各种形式的非正规幼儿教育,为适龄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幼儿教育机会,加大对处境不利儿童幼儿教育的*扶持,维护幼儿教育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的真正使命是确保所有儿童能够有公平的机会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普及与质量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切实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缩小城乡差别,追求教育公平必须在作为核心成分的课程上进行改革。研究表明,贫困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例如在美国,专业人士的孩子3岁时的词汇量大于那些父母要靠福利救济的同龄儿童。这就是说,幼儿教育的课程方案有责任和义务尽其所能来减少这样的差距,课程改革必须以*为导向,充分考虑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需求,通过高效的课程弥合而不是加剧由于幼儿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绩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1
《纲要》在“总则”中强调,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组织实施”中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结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教育活动的内容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对幼儿发展的认识和对幼儿学习的理解,渗透了更多的人性的东西,体现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幼儿个性、能力和学习的尊重;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过去我们较多地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而忽略了幼儿现实生活中应有的幸福、快乐,以至于我们过多地强调认识,强调幼儿要学会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顾幼儿的实际能力与需要。而实际上;幼儿不仅是为将来活着,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为现在而生活。幼儿应有时间慢慢地渡过他们的童年。在幼儿阶段,学习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扩展和提升,它需要与周围环境中的人、物等相互作用。对幼儿来说,学习的东西应当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的,而能学的东西并不代表是他们一定要学的。
要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上述要求,不仅要求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幼儿观、幼儿教育观、幼儿学习观,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多、较深的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和幼儿如何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对幼儿这个群体的特点有相当多的了解,了解他们的交往、沟通特点,了解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每个幼儿有相当多的了解,了解他们各自应付外界环境的方式,也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家庭,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个幼儿园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较深厚的关于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知识,是否对幼儿个体有较充分的了解,以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用这些知识、信息的能力。
然而目前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些条文式的年龄特点上,而对幼儿在身体、情感、社会及认知的发展并无整体的把握,反映在课程中,就是教师无法根据幼儿一定年龄阶段典型发展状况的知识去准备学习环境和安排合适的经验。在对待幼儿个体上,教师对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已有的知识经验、特殊的学习方式了解得很少,从而导致了课程中反映幼儿个体兴趣、需要和经验的内容较少,更缺乏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是对在职教师,还是对正在学校学习的教师),首要的是加强教师的幼儿发展知识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特殊儿童教育学的学习、幼儿教师培训机构应提供给教师更多、更广的关于儿童社会的、情感的行为知识,提供给他们关于儿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知识。当然,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包括教学的、科学的、文学的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有指导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知识。
通过学习,教师要能够对幼儿的学习和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有正确的理解,要能对幼儿个体成长中表现出的独特的价值给予重视,要能帮助所有的幼儿克服遇到的障碍,获得更好的发展。幼儿教师只有以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相处,和幼儿一起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人、与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具体的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些活动材料应当是变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同时教师应当给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去自由摆弄、操作这些活动材料,在幼儿与各种活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提供幼儿相互交流、沟通(包括幼儿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
但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能真正提供给幼儿足够真实、具体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活动材料的并不多。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将一些并无挑战性的材料交给幼儿,而并不考虑这些东西的真实、具体性以及是否与幼儿的生活有关,这就造成了幼儿并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十分的少,以至于幼儿无法进行自发性的探索性学习,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活动。
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应当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应当让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成功。课程的设计应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因为这些方面是以综合形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并非狭义的学科领域的学习。但目前我们相当多幼儿园的课程只限于一些学科领域,并且这些学科领域是不相关联的。教师注重的是某些技能的训练,或是如何将计划中设定的内容教给幼儿。这样的结果,既没有考虑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无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视野,同时也忽视了幼儿在兴趣上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
幼教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尽管“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但应当看到,这些年的改革,较多的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没有触及到实质——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立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问题。
1.关于各领域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应当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认知的,它是以综合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在课程实施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一些领域的基本技能(如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技能等);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理解各领域的工具性质,将各领域作为幼儿认识环境、事物的工具(如语言、数学、科学等)来处理。
2.关于研究性学习
幼儿园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性过程,它是幼儿将学习、掌握的各种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同时也是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技能的过程。这种研究性学习(有称“主题研习活动”、“主题探究活动”等)与以往的“主题”活动是不同的,它强调的是问题的研究,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领域仅仅作为研究问题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相反。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和积极参与,强调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强调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某些问题,并且研究性学习还能使幼儿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对相当多的幼儿来说,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因而这种学习活动也越来越受到许多幼儿园的重视。
3.关于课程计划的制订
以往教师制订课程计划,多以学科方面的知识作为主线,很少考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尤其是较少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而且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往往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年龄班幼儿的课程计划,除了在某些学科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外,每学年的变化是不大的。因此,要使幼儿园现有的课程计划方式有一个较大的改变,教师就必须对幼儿个体的需要、天赋和兴趣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家庭/文化背景、表达方式、相互作用方式、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等)制订课程计划,以使课程适合于所有幼儿。在制订课程计划中,要考虑动态问题,即课程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环境、幼儿以及幼儿所接触到的事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计划无一确定的要求,对于具体幼儿园来说,幼儿的某些领域的发展是可以做事先考虑的,如动作发展,可以按其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从大动作到小动作)进行某些活动内容的安排,但只能是根据具体年龄班的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订。
4.关于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身体、情感、社会和认知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教师如何与幼儿相互作用。现在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园不太注意教师与幼儿相处方式以及相处的质量,许多幼儿园在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教师与幼儿相处,我们过去习惯称之为教育技巧,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策略,实际上教师与幼儿相处问题涉及到教育观、儿童观,也涉及到儿童发展观、学习观,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巧或教育策略问题。因此,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十分的重视。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应当直接、迅速对幼儿的需要、愿望以及发出的有关信息作出反应,并努力使自己的反应适合幼儿的特点和水平。
(2)教师要提供给幼儿各种不同的交流机会(包括倾听并作出反应、集体语言活动和文学活动、一对一的交流、小组学习讨论等)。(3)教师要通过支持和鼓励(包括通过注意或靠近)来促使幼儿成功地完成任务(允许幼儿在学习中犯错误)。
(4)教师要注意幼儿行为中出现的精神紧张信号(如新来园的幼儿对环境不熟悉。有的幼儿担心自己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走等),并进行一些消除紧张的活动(如身体接触安慰或语言安慰、倾听幼儿诉说等)。
(5)教师要接受、理解幼儿出现的各种行为(如游戏中抢玩具、打人,做错事后撒谎等),教师要杜绝自身的一些不正确行为(冷落、笑话他们,当他们做错事后对他们吼叫等)。
三、正确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评价是为了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幼儿园的评价是用来比较孩子之间能力上的差异,用来检查孩子对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因而评价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也没有对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在许多时候,幼儿园的评价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指出: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同时《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最终要解决的是: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感;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如果不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出评价,教师就无法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也就无法做出有效的课程计划,从而也就无法执行课程计划。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并正确地理解幼儿园的教育评价问题。
如何才能真正达到教育评价的目的呢?那就是对幼儿进行观察。而实际上,有效的、负责任的评价都应当从观察幼儿的行为开始。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评价和分析他们的各种作品,可以了解他们如何与别人交往,他们已有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做出课程计划并加以执行。对幼儿发展的评价不是一个即时的工作,也不是只关注幼儿某一具体方面的发展,它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并且涉及到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对幼儿某一方面的行为(如口语发展情况、大肌肉发展情况)进行观察,也可以对各方面发展情况(小班上学期、整个中班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各个方面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全面的实际发展情况。既可以是针对个体(某个孩子)的观察,也可以是关于班级中某个群体(如男孩子)的观察分析。目前,一些进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纲要》指出:对幼儿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自己教育实践的过程,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了解关于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知识掌握和运用的如何,对于教师制订和执行课程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可以发现自己制订的教育计划与目标情况,也可以发现自己所确定的教育内容、方式以及安排的教育环境情况,这可以促使教师再学习,了解关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知识,更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于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作为教师工作中的参考:1.多种方式评价幼儿,以便了解他们的强项与弱项;2.对幼儿作系统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能力、需要和成长;3.尽可能收集每个幼儿学习成长的信息;4.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安排计划幼儿的学习活动,以帮助所有的幼儿学习并获得成功,包括那些有特别需要的幼儿;5.将收集到的对幼儿各方面的观察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分析、解决孩子教育中的问题。
四、建立与幼儿家庭间的相互联系
家庭与幼儿园是互相连结的,教师不应把两者分离开来,而应当把幼儿园看作是家庭的延伸和扩展,幼儿是从一个较小的空间走向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在看待幼儿园和家庭的作用上,有相当多的教师过去(包括现在)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幼儿园在教育方面总是正确的,而幼儿的家庭有许多不正确的做法,需要教师去纠正;幼儿园的教育应当为主,而家庭教育应当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师是幼教方面的专业工作者,父母应当听教师的等。如果不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幼儿园的教育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不仅是对幼儿家庭看法的改变,更是对幼儿家庭教育作用的肯定和认同,它需要教师重新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家庭成员有权利也有责任参与决定有关幼儿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家庭都要重新认识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家长都应当重新考虑各自的责任。以往,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为的是让孩子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者的权利与责任都在教师。只是在幼儿园安排的“开放日”时,家长才能走进幼儿园“看”孩子们的活动,而且,家长所看的活动都是教师安排、组织好的。今天,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知情权”,并且有参与决定的权利。教师与家长应当分担权利与责任。如果教师不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那是对家长权利的不尊重;而如果家长不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不参与幼儿在园的教育,那是不负责任。
2.教师与家长要共同研究关于幼儿学习、发展中的问题、观点和策略
共同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应当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关键点,这样能使教师与家长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促进相互尊重;同时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讨论还能形成一些共识,并寻求到解决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办法;再者,通过交流、沟通,教师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也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现在一些进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已尝试用了许多方法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中,尤其是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和执行(如班级中的家长联络小组、家长助教等)中来,这对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幼儿的学习、教师的自我成长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实际工作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涉及到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以及教师自身学历水平提高等问题,因篇幅有限,不再—一加以叙述。
《学前教育研究》
、“以园为本”的关键在于以教师为本
当下,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已形成共识。所谓“以教师为本”,旨在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有效合作,核心在于强调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促进教师形成完整、敏锐的课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本课程既是幼儿园的课程,也是教师的课程。
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特别要强调的是应该做到人尽其才。在培养骨干的同时,如何用人所长,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如何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等,是摆在希望进行或正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惟有教师的共同参与,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多样化探求,使园本课*正契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惟有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师幼之间的互动,才可能使园本课程开发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创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2
幼儿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GDP的发展现状,幼儿教育的发展速度与之不相适应,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幼儿的低入园率导致全国幼儿入园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995年,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8.04万所,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园数逐年减少,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具体情况见表1。用各年段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比较,农村入园人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以全国小学招生数为依据计算入园率,全国学前三年入园率1995年为35.38%,2000年为37.53%,2002年为36.8%。2003年为37.4%。2004年毛入园率明显提高,达到40.75%,此上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从全国来看,同发达国家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入园率仍很低。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入园率偏低,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从而导致全国入园率水平偏低。
(二)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在园幼儿数584.11万人,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21%。可见,社会力量办园正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或撒手不管的状态。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一些地区还没有把幼儿教育纳入到本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一些基层领导对幼儿园的生存漠不关心,随意变卖和撤销幼儿园,造成幼儿教育事业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地区的工商部门插手幼儿园的注册,这些部门只管登记注册,不问教育质量;一些地方小区配套的幼儿园是国家*性投资建的,但由开发商、物业公司或其他部门变相招标,甚至将其改变用途;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在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乡镇撤并后,相当一部分小学内的学前班被撤销,乡级中心幼儿园数量也随之大大减少,导致一些农村有钱的个人开办小型的幼儿园,其办园条件堪忧。
(三)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上升;但城乡差距大
2000年全国幼儿教师114.4万人,而专任教师为94.65万人,占74%。城市幼儿教师数为44.6万人,农村幼儿教师数为69.8万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72.99%。2001年一年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就达到31.9%,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改制为专科而其幼师学生毕业人数大增的缘故。因此,到2002年,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猛增到93.82%。2003年,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70.91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7.9万人,增长幅度比较大,这说明幼儿教师队伍也在走向专业化。具体情况见表2。但城乡差距大,仅从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来看,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还不到40%(课题组调查统计),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是非公办教师,学历较低,而且稳定性也比较差,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
(四)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998年,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最高水平,也仅为1.36%。在1996--2002年间,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这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虽然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并且在200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幼儿教育“按成本合理收费”的改革,即按每一个幼儿园的实际合理需求核定成本的收费管理办法,但*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具体情况见表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3
作业极度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2
现在还用么 我有一点资料 可能有一点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3
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导读: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l.幼儿教育的数量不能满足庞大的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虽然2003年教育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2007年全国3-6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5~6岁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3~6岁幼儿教育;但是,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即使能够实现这一计划,徘徊在幼儿园大门之外不能接受幼儿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仍然十分巨大,先圣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还远远未能实现。
2 .幼儿教育的质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
首先,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认为,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人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幼儿园的师生比平均为1:30.2,农村幼儿园甚至达到了1:36.1,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其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质量不高。据《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仅占不到50%,边远农村地区更是不到30%,甚至还有4.86%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不具备高中学历,这一部分教师数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36909人。 另一方面,管理混乱、规章不健全,导致幼儿教育质量难以监管此外,还有资金缺口较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所造成的质量问题。 再加上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在现阶段幼儿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城乡之间以及城市的优质园千口薄弱园之间巨大的质量差异。因为独生子女*的实行以及中国社会新兴的中产阶级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更高的教育需求,因此,日益扩大的社会*差距也反映在幼儿教育领域。一些大城市的顶尖幼儿园(包括公立幼儿园)具有堪称世界一流的师资、设施、管理和课程方案,设施过度豪华,而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幼教机构,其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则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 3.作为幼儿教育核心的课程改革任务艰巨。 作为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文件表明,中国的幼儿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同步的课程理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全球各国概莫能外。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当幼儿教育经费不足时,也会通常变全天教学为半天教学,给教师发放最低工资或取消奖金,提高师生比,减少购买玩具,减少儿童活动草坪和艺术课程等,使良好的课程计划难以实施。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全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2~1.3%,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实施新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各项条件,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更是任重道远。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设施、教学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要素不能满足时,良好的课程目标不仅难以实现,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更加消极、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不再提倡简单的老师教、幼儿学的灌输式的方法,应当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它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有合理的师生比,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探索的材料。就拿语言学习来说,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各种类型的图书,让幼儿去反复阅读、理解和消化,需要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从而帮助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因此,当教学的物质条件不够丰富,师生比过高,不足以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不能给予适时的帮助时,就会影响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也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如何将现代西方幼儿教育的课程理念与中国幼儿教育的现实条件相结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弥合而不是加剧由于幼儿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绩差距,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中国幼儿教育的未来 如果说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它让我们用100年的时间来重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特质和需要,发现儿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而在新的世纪,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幼儿教育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
儿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创造更多更平等的教育机会、途径和形式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适宜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如何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使之更加适宜并促进儿童和社会的发展?我认为,这是当代幼儿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幼儿教育需要解决的共同的问题。 显然,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大力提高幼儿教育的入园率,为更多的适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幼儿教育效率,挖掘潜力,提高城乡现有幼儿园的入园率,降低入园成本,使家庭能够负担入园费用。同时,拓宽办园渠道,扩大办园规模,积极鼓励社会各种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园,除了正规的幼教机构以外,开展各种形式的非正规幼儿教育,为适龄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幼儿教育机会,加大对处境不利儿童幼儿教育的*扶持,维护幼儿教育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的真正使命是确保所有儿童能够有公平的机会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普及与质量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切实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缩小城乡差别,追求教育公平必须在作为核心成分的课程上进行改革。研究表明,贫困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例如在美国,专业人士的孩子3岁时的词汇量大于那些父母要靠福利救济的同龄儿童。这就是说,幼儿教育的课程方案有责任和义务尽其所能来减少这样的差距,课程改革必须以*为导向,充分考虑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需求,通过高效的课程弥合而不是加剧由于幼儿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绩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3
作业极度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1
《纲要》在“总则”中强调,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组织实施”中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结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教育活动的内容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对幼儿发展的认识和对幼儿学习的理解,渗透了更多的人性的东西,体现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幼儿个性、能力和学习的尊重;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过去我们较多地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而忽略了幼儿现实生活中应有的幸福、快乐,以至于我们过多地强调认识,强调幼儿要学会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顾幼儿的实际能力与需要。而实际上;幼儿不仅是为将来活着,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为现在而生活。幼儿应有时间慢慢地渡过他们的童年。在幼儿阶段,学习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扩展和提升,它需要与周围环境中的人、物等相互作用。对幼儿来说,学习的东西应当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的,而能学的东西并不代表是他们一定要学的。
要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上述要求,不仅要求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幼儿观、幼儿教育观、幼儿学习观,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多、较深的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和幼儿如何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对幼儿这个群体的特点有相当多的了解,了解他们的交往、沟通特点,了解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每个幼儿有相当多的了解,了解他们各自应付外界环境的方式,也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家庭,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个幼儿园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较深厚的关于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知识,是否对幼儿个体有较充分的了解,以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用这些知识、信息的能力。
然而目前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些条文式的年龄特点上,而对幼儿在身体、情感、社会及认知的发展并无整体的把握,反映在课程中,就是教师无法根据幼儿一定年龄阶段典型发展状况的知识去准备学习环境和安排合适的经验。在对待幼儿个体上,教师对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已有的知识经验、特殊的学习方式了解得很少,从而导致了课程中反映幼儿个体兴趣、需要和经验的内容较少,更缺乏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是对在职教师,还是对正在学校学习的教师),首要的是加强教师的幼儿发展知识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特殊儿童教育学的学习、幼儿教师培训机构应提供给教师更多、更广的关于儿童社会的、情感的行为知识,提供给他们关于儿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知识。当然,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包括教学的、科学的、文学的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有指导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知识。
通过学习,教师要能够对幼儿的学习和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有正确的理解,要能对幼儿个体成长中表现出的独特的价值给予重视,要能帮助所有的幼儿克服遇到的障碍,获得更好的发展。幼儿教师只有以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相处,和幼儿一起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人、与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具体的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些活动材料应当是变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同时教师应当给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去自由摆弄、操作这些活动材料,在幼儿与各种活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提供幼儿相互交流、沟通(包括幼儿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
但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能真正提供给幼儿足够真实、具体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活动材料的并不多。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将一些并无挑战性的材料交给幼儿,而并不考虑这些东西的真实、具体性以及是否与幼儿的生活有关,这就造成了幼儿并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十分的少,以至于幼儿无法进行自发性的探索性学习,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活动。
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应当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应当让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成功。课程的设计应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因为这些方面是以综合形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并非狭义的学科领域的学习。但目前我们相当多幼儿园的课程只限于一些学科领域,并且这些学科领域是不相关联的。教师注重的是某些技能的训练,或是如何将计划中设定的内容教给幼儿。这样的结果,既没有考虑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无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视野,同时也忽视了幼儿在兴趣上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
幼教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尽管“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但应当看到,这些年的改革,较多的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没有触及到实质——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立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问题。
1.关于各领域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应当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认知的,它是以综合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在课程实施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一些领域的基本技能(如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技能等);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理解各领域的工具性质,将各领域作为幼儿认识环境、事物的工具(如语言、数学、科学等)来处理。
2.关于研究性学习
幼儿园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性过程,它是幼儿将学习、掌握的各种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同时也是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技能的过程。这种研究性学习(有称“主题研习活动”、“主题探究活动”等)与以往的“主题”活动是不同的,它强调的是问题的研究,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领域仅仅作为研究问题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相反。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和积极参与,强调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强调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某些问题,并且研究性学习还能使幼儿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对相当多的幼儿来说,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因而这种学习活动也越来越受到许多幼儿园的重视。
3.关于课程计划的制订
以往教师制订课程计划,多以学科方面的知识作为主线,很少考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尤其是较少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而且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往往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年龄班幼儿的课程计划,除了在某些学科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外,每学年的变化是不大的。因此,要使幼儿园现有的课程计划方式有一个较大的改变,教师就必须对幼儿个体的需要、天赋和兴趣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家庭/文化背景、表达方式、相互作用方式、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等)制订课程计划,以使课程适合于所有幼儿。在制订课程计划中,要考虑动态问题,即课程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环境、幼儿以及幼儿所接触到的事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计划无一确定的要求,对于具体幼儿园来说,幼儿的某些领域的发展是可以做事先考虑的,如动作发展,可以按其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从大动作到小动作)进行某些活动内容的安排,但只能是根据具体年龄班的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订。
4.关于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身体、情感、社会和认知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教师如何与幼儿相互作用。现在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园不太注意教师与幼儿相处方式以及相处的质量,许多幼儿园在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教师与幼儿相处,我们过去习惯称之为教育技巧,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策略,实际上教师与幼儿相处问题涉及到教育观、儿童观,也涉及到儿童发展观、学习观,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巧或教育策略问题。因此,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十分的重视。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应当直接、迅速对幼儿的需要、愿望以及发出的有关信息作出反应,并努力使自己的反应适合幼儿的特点和水平。
(2)教师要提供给幼儿各种不同的交流机会(包括倾听并作出反应、集体语言活动和文学活动、一对一的交流、小组学习讨论等)。(3)教师要通过支持和鼓励(包括通过注意或靠近)来促使幼儿成功地完成任务(允许幼儿在学习中犯错误)。
(4)教师要注意幼儿行为中出现的精神紧张信号(如新来园的幼儿对环境不熟悉。有的幼儿担心自己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走等),并进行一些消除紧张的活动(如身体接触安慰或语言安慰、倾听幼儿诉说等)。
(5)教师要接受、理解幼儿出现的各种行为(如游戏中抢玩具、打人,做错事后撒谎等),教师要杜绝自身的一些不正确行为(冷落、笑话他们,当他们做错事后对他们吼叫等)。
三、正确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评价是为了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幼儿园的评价是用来比较孩子之间能力上的差异,用来检查孩子对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因而评价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也没有对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在许多时候,幼儿园的评价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指出: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同时《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最终要解决的是: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感;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如果不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出评价,教师就无法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也就无法做出有效的课程计划,从而也就无法执行课程计划。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并正确地理解幼儿园的教育评价问题。
如何才能真正达到教育评价的目的呢?那就是对幼儿进行观察。而实际上,有效的、负责任的评价都应当从观察幼儿的行为开始。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评价和分析他们的各种作品,可以了解他们如何与别人交往,他们已有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做出课程计划并加以执行。对幼儿发展的评价不是一个即时的工作,也不是只关注幼儿某一具体方面的发展,它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并且涉及到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对幼儿某一方面的行为(如口语发展情况、大肌肉发展情况)进行观察,也可以对各方面发展情况(小班上学期、整个中班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各个方面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全面的实际发展情况。既可以是针对个体(某个孩子)的观察,也可以是关于班级中某个群体(如男孩子)的观察分析。目前,一些进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纲要》指出:对幼儿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自己教育实践的过程,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了解关于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知识掌握和运用的如何,对于教师制订和执行课程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可以发现自己制订的教育计划与目标情况,也可以发现自己所确定的教育内容、方式以及安排的教育环境情况,这可以促使教师再学习,了解关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知识,更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于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作为教师工作中的参考:1.多种方式评价幼儿,以便了解他们的强项与弱项;2.对幼儿作系统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能力、需要和成长;3.尽可能收集每个幼儿学习成长的信息;4.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安排计划幼儿的学习活动,以帮助所有的幼儿学习并获得成功,包括那些有特别需要的幼儿;5.将收集到的对幼儿各方面的观察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分析、解决孩子教育中的问题。
四、建立与幼儿家庭间的相互联系
家庭与幼儿园是互相连结的,教师不应把两者分离开来,而应当把幼儿园看作是家庭的延伸和扩展,幼儿是从一个较小的空间走向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在看待幼儿园和家庭的作用上,有相当多的教师过去(包括现在)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幼儿园在教育方面总是正确的,而幼儿的家庭有许多不正确的做法,需要教师去纠正;幼儿园的教育应当为主,而家庭教育应当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师是幼教方面的专业工作者,父母应当听教师的等。如果不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幼儿园的教育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不仅是对幼儿家庭看法的改变,更是对幼儿家庭教育作用的肯定和认同,它需要教师重新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家庭成员有权利也有责任参与决定有关幼儿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家庭都要重新认识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家长都应当重新考虑各自的责任。以往,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为的是让孩子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者的权利与责任都在教师。只是在幼儿园安排的“开放日”时,家长才能走进幼儿园“看”孩子们的活动,而且,家长所看的活动都是教师安排、组织好的。今天,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知情权”,并且有参与决定的权利。教师与家长应当分担权利与责任。如果教师不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那是对家长权利的不尊重;而如果家长不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不参与幼儿在园的教育,那是不负责任。
2.教师与家长要共同研究关于幼儿学习、发展中的问题、观点和策略
共同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应当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关键点,这样能使教师与家长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促进相互尊重;同时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讨论还能形成一些共识,并寻求到解决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办法;再者,通过交流、沟通,教师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也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现在一些进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已尝试用了许多方法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中,尤其是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和执行(如班级中的家长联络小组、家长助教等)中来,这对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幼儿的学习、教师的自我成长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实际工作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涉及到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以及教师自身学历水平提高等问题,因篇幅有限,不再—一加以叙述。
《学前教育研究》
、“以园为本”的关键在于以教师为本
当下,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已形成共识。所谓“以教师为本”,旨在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有效合作,核心在于强调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促进教师形成完整、敏锐的课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本课程既是幼儿园的课程,也是教师的课程。
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特别要强调的是应该做到人尽其才。在培养骨干的同时,如何用人所长,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如何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等,是摆在希望进行或正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惟有教师的共同参与,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多样化探求,使园本课*正契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惟有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师幼之间的互动,才可能使园本课程开发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创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2
幼儿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GDP的发展现状,幼儿教育的发展速度与之不相适应,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幼儿的低入园率导致全国幼儿入园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995年,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8.04万所,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园数逐年减少,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具体情况见表1。用各年段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比较,农村入园人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以全国小学招生数为依据计算入园率,全国学前三年入园率1995年为35.38%,2000年为37.53%,2002年为36.8%。2003年为37.4%。2004年毛入园率明显提高,达到40.75%,此上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从全国来看,同发达国家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入园率仍很低。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入园率偏低,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从而导致全国入园率水平偏低。
(二)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在园幼儿数584.11万人,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21%。可见,社会力量办园正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或撒手不管的状态。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一些地区还没有把幼儿教育纳入到本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一些基层领导对幼儿园的生存漠不关心,随意变卖和撤销幼儿园,造成幼儿教育事业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地区的工商部门插手幼儿园的注册,这些部门只管登记注册,不问教育质量;一些地方小区配套的幼儿园是国家*性投资建的,但由开发商、物业公司或其他部门变相招标,甚至将其改变用途;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在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乡镇撤并后,相当一部分小学内的学前班被撤销,乡级中心幼儿园数量也随之大大减少,导致一些农村有钱的个人开办小型的幼儿园,其办园条件堪忧。
(三)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上升;但城乡差距大
2000年全国幼儿教师114.4万人,而专任教师为94.65万人,占74%。城市幼儿教师数为44.6万人,农村幼儿教师数为69.8万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72.99%。2001年一年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就达到31.9%,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改制为专科而其幼师学生毕业人数大增的缘故。因此,到2002年,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猛增到93.82%。2003年,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70.91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7.9万人,增长幅度比较大,这说明幼儿教师队伍也在走向专业化。具体情况见表2。但城乡差距大,仅从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来看,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还不到40%(课题组调查统计),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是非公办教师,学历较低,而且稳定性也比较差,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
(四)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998年,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最高水平,也仅为1.36%。在1996--2002年间,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这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虽然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并且在200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幼儿教育“按成本合理收费”的改革,即按每一个幼儿园的实际合理需求核定成本的收费管理办法,但*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具体情况见表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2
现在还用么 我有一点资料 可能有一点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3
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导读: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l.幼儿教育的数量不能满足庞大的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虽然2003年教育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2007年全国3-6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5~6岁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3~6岁幼儿教育;但是,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即使能够实现这一计划,徘徊在幼儿园大门之外不能接受幼儿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仍然十分巨大,先圣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还远远未能实现。
2 .幼儿教育的质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
首先,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认为,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人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幼儿园的师生比平均为1:30.2,农村幼儿园甚至达到了1:36.1,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其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质量不高。据《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仅占不到50%,边远农村地区更是不到30%,甚至还有4.86%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不具备高中学历,这一部分教师数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36909人。 另一方面,管理混乱、规章不健全,导致幼儿教育质量难以监管此外,还有资金缺口较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所造成的质量问题。 再加上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在现阶段幼儿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城乡之间以及城市的优质园千口薄弱园之间巨大的质量差异。因为独生子女*的实行以及中国社会新兴的中产阶级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更高的教育需求,因此,日益扩大的社会*差距也反映在幼儿教育领域。一些大城市的顶尖幼儿园(包括公立幼儿园)具有堪称世界一流的师资、设施、管理和课程方案,设施过度豪华,而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幼教机构,其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则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 3.作为幼儿教育核心的课程改革任务艰巨。 作为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文件表明,中国的幼儿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同步的课程理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全球各国概莫能外。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当幼儿教育经费不足时,也会通常变全天教学为半天教学,给教师发放最低工资或取消奖金,提高师生比,减少购买玩具,减少儿童活动草坪和艺术课程等,使良好的课程计划难以实施。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全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2~1.3%,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实施新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各项条件,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更是任重道远。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设施、教学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要素不能满足时,良好的课程目标不仅难以实现,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更加消极、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不再提倡简单的老师教、幼儿学的灌输式的方法,应当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它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有合理的师生比,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探索的材料。就拿语言学习来说,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各种类型的图书,让幼儿去反复阅读、理解和消化,需要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从而帮助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因此,当教学的物质条件不够丰富,师生比过高,不足以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不能给予适时的帮助时,就会影响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也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如何将现代西方幼儿教育的课程理念与中国幼儿教育的现实条件相结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弥合而不是加剧由于幼儿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绩差距,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中国幼儿教育的未来 如果说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它让我们用100年的时间来重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特质和需要,发现儿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而在新的世纪,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了幼儿教育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
儿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创造更多更平等的教育机会、途径和形式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适宜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如何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使之更加适宜并促进儿童和社会的发展?我认为,这是当代幼儿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幼儿教育需要解决的共同的问题。 显然,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大力提高幼儿教育的入园率,为更多的适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幼儿教育效率,挖掘潜力,提高城乡现有幼儿园的入园率,降低入园成本,使家庭能够负担入园费用。同时,拓宽办园渠道,扩大办园规模,积极鼓励社会各种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园,除了正规的幼教机构以外,开展各种形式的非正规幼儿教育,为适龄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幼儿教育机会,加大对处境不利儿童幼儿教育的*扶持,维护幼儿教育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的真正使命是确保所有儿童能够有公平的机会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普及与质量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切实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缩小城乡差别,追求教育公平必须在作为核心成分的课程上进行改革。研究表明,贫困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例如在美国,专业人士的孩子3岁时的词汇量大于那些父母要靠福利救济的同龄儿童。这就是说,幼儿教育的课程方案有责任和义务尽其所能来减少这样的差距,课程改革必须以*为导向,充分考虑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需求,通过高效的课程弥合而不是加剧由于幼儿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绩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0:33
作业极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