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20: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08:03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耐药菌株通过合成钝化酶来对抗抗菌药物。例如,β-内酰胺酶能特异性地破坏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的β-内酰胺环,使其失效;氨基糖苷类钝化酶通过改变药物结构使其失去抗菌活性,这类酶可能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氯霉素乙酰转移酶通过质粒编码,使氯霉素失去活性;金*葡萄球菌的甲基化酶则通过甲基化23SrRNA,使得红霉素失效。
其次,药物作用的靶位也可能发生变化。链霉素耐药是由于S12蛋白构型改变导致无法结合;红霉素耐药是因为ery基因突变影响L4或L12蛋白;利福平和青霉素的耐药机制涉及RNA聚合酶和PBPs的突变;而喹诺酮类和磺胺药的耐药则可能与DNA旋转酶的基因突变相关。
此外,细菌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和主动外排机制来抵抗抗生素。革兰阴性菌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抵抗非特异性药物,而铜绿假单胞菌则通过主动外排机制将抗生素排出细胞。这种主动外排机制通常与特定的外排系统,如naIB、nfxB和nfxC型系统有关,不同类型的系统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耐药性。
值得注意的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不直接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而是起到了选择作用,筛选出耐药菌株,同时淘汰敏感菌株。正确的抗生素使用和管理至关重要,以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