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18: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07:33
冯道,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以“三不欺”为基本原则:对地不卑躬,对人不欺诈,对天不妄求。无论贫贱还是富贵,他的品行始终如一。南怀瑾先生曾为他辩解,尽管提醒读者冯道并非效法的对象。在五代乱世中,冯道经历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始终被重用,被誉为“不倒翁”。欧阳修在其历史著作中批评冯道缺乏读书人的气节,曾侍奉过多个朝代,被批评为没有原则。然而,南怀瑾先生通过深入研究,认为冯道在乱世中能屹立不倒,反映出他的清廉和品格高尚。他没有被攻击的记录,这在那个时代显得非同寻常。冯道的诗作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坚韧,如“天道”、“偶作”、“北使还京作”等,显示了他的信念和勇气。尽管被儒家视为丧尽气节,但从另一角度看,他可能是因为不附庸权贵,坚持了民族立场。他在保存文化和国家元气方面做出了贡献,即使背负着不忠的名声。南怀瑾先生认为,冯道的修养和立场值得研究,他的生活态度在历史哲学中具有启示意义。尽管历史上对冯道的评价多有争议,但他的隐情和复杂性提醒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应深入了解其全貌。
南怀瑾先生在《庄子》讲记中提到,冯道在乱世中始终如一,即使被欧阳修等批评,但他对皇帝的不妥协态度,以及他对待敌人的包容和感化,显示出他不凡的品性。他自称为“常乐老人”,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冯道的行为,如不贪污、行为正直,以及他的诗作,都显示出他内心的坚定和智慧。他认为,只要心地正直,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能保持独立,这使他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的事迹表明,他为保全文化、维护国家作出了贡献,尽管为此承受了骂名。
冯道的故事中,还有一段关于他教育青年才子的趣事。通过鞋子的价格问题,他教导学生要有耐心、清晰的思维和不急躁的态度。这个故事揭示了冯道的智慧和教育艺术,他以小事寓大义,教导人们如何在复杂世事中保持定力。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