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发鸠之山、柘木、精卫、女娃、东海、漳水出焉、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8: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16:09
在古老的《山海经》中,隐藏着无数上古的秘密,其中发鸠之山、柘木、精卫、女娃、东海和漳水的描绘,为我们揭示了一段深邃的神话故事。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神秘面纱,探索这些神话元素的地理与文化含义。
发鸠之山,位于北山经北次三经的记载中,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上繁茂的柘木。柘木,象征着莫桑比克常见的释迦果树,其果实犹如柘树,散发出独特的香气。这棵树,或许是古代人们对这片土地上特产的自然馈赠的象征。
女娃,炎帝之女,她的不幸遭遇塑造了精卫的形象。在《山海经》中,精卫是一只状如乌鸦,头部纹饰,喙为白色,脚呈红色的非洲地中海椋鸟,以其自鸣自詨的独特叫声,诉说着她的不幸。女娃在东海溺水,化身为精卫,决心填海,这则寓言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挑战。
发鸠山的具体位置,通过破解“以形命名”的规则,我们发现它在非洲大陆上,一座与“发鸠”二字金文象形图形相符的山峰。柘木的线索指向莫桑比克,而精卫的“海”则明确指向了非洲大陆的东部海域。女娃的溺水地点——东海,实则寓意着这片广袤的水域。
漳水,从发鸠山流出,向东注入那条古老而庄重的河流——河。这里的“河”并非指黄河,而是泛指古代人们对于河流的通用称呼,其甲骨文和金文的象形图形,展示了古代人们对水系的深刻理解和敬畏。
值得注意的是,发鸠山的方位在少山的东南,而非西南,这可能是古代地图和地理描述的一个重要细节,展示了古人对地理空间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