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0: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6:21
二次大战结束后,大量内地难民涌入香港,由于缺乏专门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的住房*,他们在1949年至1953年间在石硖尾山边自行搭建木屋。然而,这些简陋的木屋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和火灾风险。1953年圣诞夜,一场大火导致大量难民无家可归,迫使*在原址上重建了二十九座徙置大厦,安置灾民。其中,首八座大厦由联合国资助,采用双翼设计,而27至29座(即现在的8、9、14座)则采用单幢式结构,29座是唯一的一型徙置大厦。
自此,徙置大厦的建设成为香港公共房屋建设的开端。除石硖尾外,大窝口、大坑东和李郑屋等地也相继建设了徙置大厦。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徙置大厦大多已完成重建,由香港房屋委员会统一管理。1961年,*推行廉租屋计划,其中大坑西街与南昌街交界处的七座廉租屋大厦在1964年启用,包括首座单塔式设计的廉租大厦。
1973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后,石硖尾被分为“上邨”(廉租屋区)和“下邨”(徙置屋区),并开始进行有计划的重建,包括拆除部分旧建筑和改建。2000年至2001年间,部分大厦如第1-13、35、36、38座因安全问题被拆卸,受影响的租户得到了新的住房。2004年,部分大厦封闭,部分被改造为公共设施,如石硖尾人文馆和公屋博物馆。第1-7座廉租屋大厦被改建为美如楼和美映楼,注重通用设计,方便各类人士使用。
目前,旧有的前徙置大厦在2006年10月封闭,等待第五、六期重建。部分未能在封闭前迁出的租户获得了额外的迁出宽限期。截至2008年4月,除第41座保留外,大部分徙置大厦已拆除,新的建筑计划中将保留大树,并在特定位置建设新型楼宇和*广场。
石硖尾邨是香港的一个公共屋邨,位于九龙石硖尾,于1954年开始修建,于1972年开始重建,新建楼宇于分别于1979年至1983年间及2007年交付使用,现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屋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