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辊冷轧辊制造工艺的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0: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2:26
冷轧辊的制造工艺经历了显著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0~1960年),主要以锻钢制成,通过电弧炉冶炼,但不进行真空脱气处理。目标是保证硬度均匀,防止在使用中出现灾难性断裂,此时的Cr含量仅在1.5%~2.0%。
第二阶段(1960~1970年),技术革新显著,采用电渣重熔法制造高质量冷轧辊,夹杂物减少,轧辊性能大幅提高。真空脱气法开始应用于钢的冶炼,无损探伤技术的引入显著减少了断辊和剥落。此时,含2.5%~3.0%Cr的工作辊淬硬层深度可达15.8~19mm。
进入1980~1991年,随着轧机技术升级和冷轧薄板质量要求的提高,对轧辊的性能要求也随之提升。此时,对轧辊管理的精细化使得剥落问题大大减少。感应加热和冷处理技术的引入,使得淬硬层深度达到15mm,减少了整体淬火带来的残余应力。
冷轧过程中,工作辊面临高温冲击和各种应力的考验。因此,冷轧辊需要具备抗裂、耐磨、高疲劳强度和热冲击强度等特性,延长使用寿命是行业的重要挑战。常见的材质包括GCr15、9Cr系列等,80年代后期,国外厂商对5%Cr钢进行了成分优化,如添加Mo、V元素以改善性能。
在当前发展中,关于冷轧辊材料的选择,有两种观点。一种倾向于高铬方向,如高速钢,因为高铬含量可提高淬硬层深度和耐磨性,如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实践。然而,另一派坚持低铬路线,主张通过二次淬火来控制表面裂纹,避免因裂纹扩展导致的剥落和报废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