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20: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7:09
经过对干旱地区降水管理和旱地水肥关系的深入研究,已明确自然降水的拦蓄入渗策略在旱农生产中存在局限性。干旱条件导致土壤严重缺水,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制约因素。即使在干旱年份施用化肥,其增产效果微乎其微,作物产量在丰歉年份间的波动依然明显。实验证明,增加供水对增产的作用远超施肥,因此,解决土壤水分亏缺问题是旱农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突破口。
在“八五”期间,定西试区的攻关专题中,如有限补偿供水效应试验、微型集水种植、土壤贮水量与作物产量关系试验、水肥关系盆栽试验以及径流集水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些研究显示,引水灌溉对作物的增产效果显著,土壤贮水量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水分对作物产量的决定性作用凸显,同时,水分对养分利用率和肥料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关键期的降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不可忽视。
研究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的作物产量受限于水分,尤其是在土壤养分改善的前提下。因此,解决作物的水分胁迫问题已成为旱农研究的核心议题。深入研究旱地土壤培肥与作物生产力的关系,不仅需要提高土壤有机、无机养分,还要重视水和热因子对土壤肥力的改善,这是旱农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1]
旱农(dry farming),一般指半干旱地区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作物生产的一种旱地农业。它不同于干旱或极端干旱地区完全依靠灌溉的农业;也不同于降水充足的湿润地区的非灌溉旱地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