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5: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8 23:01
康德哲学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构筑了他的哲学体系的基石。首先,"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的是知识的边界,康德提出我们只能认识自然科学揭示的现实,哲学则更多是澄清知识形成的基础条件。他质疑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认为它们本质上是无解的,因为语言与具体物化的物体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康德强调,要理解我们能知道什么,必须理解认识者与被认识者的关系。他指出,古典哲学认为真理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但这种一致性如何可能?康德质疑,物体的特性如质量、体积等是感知所能提供的,而颜色、声音等从属特性则可被想象改变。这引发人们对外部世界真实性的质疑,因为想象可能使我们怀疑这些特性的真实性。
面对这种怀疑,康德提出了哥白尼式的转变,主张认识应以我们自身为主导,而非外界事物。他的“知性为自然立法”理论,认为我们的认知是构建现实的关键,这与量子力学的某些观点有相似之处。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还研究了空间和时间,以及人类理解力的绝对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我们经验世界的构造原则。
“实践理性批判”关注伦理学问题,1788年康德提出了“尽义务”的道德原则,认为人的行为虽受因果*,但道德自由在于我们有能力制定普遍适用的法律。而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探讨了道德的希望和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如审美和幻想能力,以及生命终结后的信念。
最后,1795年的《论永久和平》体现了康德对未来和平与国际合作的设想,其中包括世界公民、世界联邦等理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作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康德的许多思想和科学贡献,如对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虽然一度被忽视,但后来被广泛接受并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教授。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