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5: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1:56
在那个娱乐活动匮乏的时代,露天电影院成为人们夜晚休闲的一大亮点。一听说有露天电影放映,大家都会带着全家老小,自备小板凳,提前占好位置,带上零食,沉浸在电影的欢乐中。放映机的16毫米胶片在人群中闪烁,试映时,观众们会坐在光柱前,用手做出各种形状投射在银幕上,仿佛成了一幕幕生动的剪影。
为追求更少的人群和清新的空气,有些人会选择坐在银幕的背后,尽管图像方向颠倒,但不影响观影体验。那时放映员的独特存在感尤为明显,比如在播放《白毛女》这样的舞蹈剧时,他们会用麦克风解说剧情,如描述杨白劳出场的场景,让观众们即使不熟悉舞蹈也能理解。这种边放映边讲解的方式,是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电影的独特记忆。
露天放映的风潮甚至扩展到了80年代的大学校园,电影院容纳不了大量学生,于是会在体育场内放电影。学生们会搬着椅子,享受比室内便宜的票价,甚至跨校观影。露天电影院也成为了校园恋爱的温床,情侣们并肩欣赏电影,或是有意无意地观察心仪的对象。在星光下,露天电影院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周末生活的一部分。
尽管城市里新建的电影院越来越多,但早期的露天电影院因为没有空调,只装备了电风扇。在炎炎夏日,人们更倾向于在工人文化宫的球场或展览馆的露天场地寻找清凉。那时看电影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常见方式,电影票常常供不应求。然而,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录像放映厅的兴起,露天电影院逐渐淡出城市舞台,成为中国特色的一部分,悄然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露天电影院产生于70年代乃至90年代,中国广大乡村包括铁路沿途小火车站等。都是露天放电影,天当房,地当院。或者学校大操场上或者空地上,常有露天电影上映,电影院其实就是一块平地,中间栽两根木桩,人们从家里搬来椅子或者板凳,满满坐一地。由流动放映队轮流到各地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