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4: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1:45
微波治疗仪作为生物电磁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其治疗原理涉及高频电磁波,特别是毫米波段的研究。从六十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对毫米波生物医学工程进行深入研究。加拿大学者Webb在1968年发表关于毫米波抑制细菌生长的生物效应文章,指出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对毫米波具有不同的吸收谐振点。各国科学家通过大量基础实验与临床验证,表明低能量密度的毫米波照射能引起明显的生物效应,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微波,作为毫米波的一种,除了具有共通特性,还具有独特性质,如似光性、穿透性和非电离性。
似光性是微波与无线电波相比,在传播和集中方面更像光线。穿透性使得微波照射介质时,相较于红外线更容易深入物质内部。非电离性意味着微波的量子能量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不改变物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仅改变其运动状态。与短波和超短波相比,微波在人体血液、淋巴液、脑脊髓液等介质中有特殊的吸收作用。这种特性使得微波在深层组织中的热效应更加均匀,尤其在较深部位肌层内仍有显著热效应。
微波生物学临床治疗机理主要是基于其热效应。人体组织,包括钠、钾、钙、碘、铁等无机离子以及胶体组织,在微波电磁场中产生电场方向的振动,引起离子间的摩擦以及与周围媒质的摩擦,进而产生热。水分子在微波场下极化,形成电偶极子并按高频场方向旋转,产生摩擦热。
微波治疗仪的非热效应在临床医学中同样具有特定疗效。例如,人体乳脂、红细胞等带电颗粒在微波场作用下沿电力线分布排列成串珠状,这些现象在不引起热的电场强度下亦可发生。这种非热效应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独特疗效,与热效应无关。
总的来说,微波治疗仪通过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如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人体组织产生治疗作用。热效应主要依赖于微波的穿透性和非电离性,而非热效应则涉及微波场对生物分子的非热性物理作用。这些原理为微波治疗仪在临床医学中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治疗潜力。
微波是指频率从300MHZ到GHZ范围内的电磁波,在21世纪30年代,医务工作者发现了微波的生物效应。在临床上,微波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微波致热效应和非微波致热效应。微波治疗仪所采用的微波热疗是一种非接触加热方式,不存在因电接触造成的热灼伤和电灼伤的可能。由于各项技术的日臻完善,使得微波治疗无需麻醉,可在门诊完成,具有简便、安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