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23: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8:51
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发源于湖北仙桃、天门、潜江一带的沔阳州,其源头包括民间歌舞如闹年花鼓、采莲船等,以及田歌和说唱如三棒鼓、渔鼓、道情等。在江汉平原的郑场、毛嘴一带,薅草歌是重要的歌唱形式,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一人唱众人和,展现了丰富的曲牌和互动性。
最早有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可以追溯到康熙时期,如汪源发和汪春保等,他们在困难中传艺,以唱戏和民间艺术为生。1724年的大洪灾后,《沔阳州志》记载了灾民以花鼓戏求生的场景,这标志着花鼓戏开始走向舞台。
在道光年间,沔阳花鼓戏进入鼎盛期,从"平台花鼓"发展到"六根柠",艺人群体扩大,剧目丰富,如《掐菜薹》、《双撇笋》等。咸丰同治年间,花鼓戏演出规模空前,被称为"神戏"和"会戏",在农村形成"五里三台"的盛况。
以汪春保为代表的"汪家门头"是四大门头之首,其他如"史家门头"、"黄家门头"和"贺家门头"也相继崛起,各自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承。*初年,花鼓戏出现了女性艺人,如段凤,她们对丰富剧种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如宋金贵之徒项幺活跃在鄂豫边区,艺人黄考香等人则投身抗日宣传队。
战后,花鼓戏因社会环境变化而面临挑战,艺人们不得不与其他剧种融合生存。尽管如此,沔阳花鼓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天沔花鼓戏也叫荆州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州地方传统剧种。昔称"花鼓子"。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流行于原荆州所辖诸县,并常演出于邻近的孝感、鄂南、湘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