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帮运出的六堡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22: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6:45
在清代,茶叶是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最为大宗的物资。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宣布开海贸易。但因西方国家在中国沿海地区的非法贸易较为猖獗,所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下了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也正是这段历史,以及六堡茶的特性,最终成就了六堡茶在东南亚的兴盛。
六堡茶区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基本上是峰峦耸立、多山多坡的地貌,交通条件较差。而在二战前,六堡茶的年销售量曾一度达到60多万斤左右,当时这么多茶是如何从六堡这个偏僻山区运出,远销到南洋去呢?
何志强是梧州茶厂的党委书记,茶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十年后,1992年下海来到梧州茶厂。本身就喜欢舞文弄墨的他,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六堡茶,对六堡茶的历史和变革有着深入了解。他介绍说,是兴旺而便捷的水路,让六堡茶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运抵广州、香港后,转口外销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一带的东南亚国家。
如果查看地图我们就会发现,一条细细的六堡河最终注入西江汇入珠江水系,六堡茶就是通过这条水路进行运输的。这条被现代人成为“茶船古道”的水路,数百年来在六堡河从六堡的合口街边蜿蜒流过时,就与街口那棵老樟树一起见证着六堡茶的兴衰起落。
六堡的合口街是这条水路的起点。上游来自理冲和高枧的河水在此汇合后,六堡河的河面变得宽敞起来。当时许多来自广州、佛山的茶商在河口街开设茶庄收茶,比如“英记”、“生记”、“同盛”等商号,也有些就在合口街头的大樟树下开称收茶。兴盛时期,合口街开设有十多家茶庄,是所有六堡茶的集散地。茶农加工好的毛茶都集中到合口进行交易,再经由茶庄筛分、加工、包装再转运出去。
当时六堡茶的种植较为分散,周边的茶农或是挑着茶走几十里的崎岖山路,或者撑着竹排来到合口街卖茶。从合口街开始大多用尖头船运输,小的可运20担(约1吨),大的可运40担或更多。往下到梨埠后随着河面更宽,一般茶会被转到载重六七吨的大木船上往下驶入东安河,到大洲后注入贺江一路下到封开县的江口。地处广东省境的封开是两广交接地带,贺江在现在的江口镇汇入始于梧州的西江水。
大木船到江口后有三个选择,一是向西溯西江而上运到梧州,二是从江口换船转运,三是继续沿江而下到都城(广东郁南)。因江口不是每天都有船到广州,所以运茶船一般不在江口停留,而是往下直接到都城。都城每天都有一趟船开往广州的花尾渡,大木船大多都是到此便完成使命。
经停都城的花尾渡是从梧州驶出的,六堡的茶叶大部分在都城被装上船经花尾渡后运到广州。早期的六堡茶,大多需要在广州进行再加工才发往港澳及东南亚。至于部分直接运销到香港的茶叶,则是经梧州直通香港的大火轮进行运输。当时每天都有大火轮从梧州开往香港,一般情况下一二天内即可到达香港,可见当时梧州水运之发达。
“从竹排到尖头船再到大木船,最后在江口和都城装上花尾渡运到广州,或是在梧州被装上大火轮运到香港,然后再通过海上运输被运到东南亚国家,六堡茶的运输基本是通过‘茶船古道’在船上完成的,所以六堡茶又被称为‘船帮茶’。”何志强说,这条茶船古道,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公路的修通,才最终沉寂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