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12: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18:41
壬寅冬,我年仅二十一岁,偕弟赵勤士游学金陵。当时山阴的俞明震,以儒学身份在长江南陆师学堂任教,对年轻有才的文人颇为赞赏。我一时兴起,撰写了一篇数千言的《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文辞机敏,俞君大加赞赏。抵达学堂后,得知有赵声,即赵伯先,其文章风度和义气在学堂中独树一帜,我倍感欣喜,与他结下深厚的友谊。
赵伯先是丹徒大港人,身材魁梧,力大无穷,相貌与苏地人士不同,他性格豪放不羁,喜好直言不讳,这与寻常苏人截然不同。伯先十九岁便以秀才闻名,但他在家乡感到压抑,便游历江、淮,却未遇良机。他曾暂居南京的僧寺,靠近陆师学堂,偶然为他人代笔,被俞君发现其才华,立刻邀请他入学,这就是他学习兵学的开端。
我在学校不久后离开,前往上海主持《苏报》,倡导革命。伯先则通过正当途径完成了学业,曾赴日本考察军事,回到两江师范学堂任教,但他内心并不热衷于此。当时,革命的呼声渐起,我积极宣传,伯先则更倾向于实际行动。他秘密编写了《保国歌》,激励士兵,其文辞感人至深,广为流传,甚至有人不惜徒步数千里分发。在癸卯秋,我暗中策划反清,在北极阁聚会,因事败被缪荃孙举报,我逃亡,伯先因此在学堂处境艰难,后至长沙,担任实业学堂监督,但这并非他的志向。
伯先后来北上,进入京城,尽管有挫折,但始终怀揣着复兴国家的信念。他参与训练新军,与郭人漳等革命党人合作,但未能如愿。最终,他担任江宁督练公所参谋官,随后转战广东,担任新军第二标统带。伯先深感国家危机,经常向士兵灌输民族大义,但面对满清的打压,处境艰难。
伯先在革命中屡遭挫折,但仍坚持理想。他在广州担任督练公所提调,参与策划攻粤计划,尽管最终失败,但他并未放弃。他的部下熊成基在安庆起义失败后,他又为汪兆铭刺杀载澧出谋划策。然而,革命的进展并不如愿,最终在黄花岗之役中,七十二烈士英勇牺牲,包括我的朋友宋建侯等人,伯先悲痛欲绝。
尽管面临病痛和失败,伯先仍坚持谋划再起,但最终未能如愿,他病重至澳门寓所,终因盲肠炎去世,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国家和朋友。我深感愧疚,未能与他共赴国难,而伯先的牺牲和遗志,激励了无数国人。我写下这篇事略,以表达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愧疚。
赵声(1881—1911)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大港镇人。革命党人。他少怀大志,能文善武。17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1903年2月,东渡日本考察,与黄兴结识,同年夏回国,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和长沙实业学堂监督,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曾撰写七字唱本《保国歌》,秘密散发。1905年秋后,任江阴新军教官。不久辞职,随郭人璋到广西,任广西巡防营管带。后回南京任33标2营管带,后升为标统。他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外联同志,积极策动反清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