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900公斤小麦品种,几个高产的小麦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10: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00:10
麦收时节,中原大地麦浪滚滚,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金黄的麦子正在颗粒归仓。当前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麦收过半,大规模麦收已越过黄河,一路向北渐次挥镰,河南夏粮丰收在望。手中有粮,经济社会发展才更加沉稳、更有底气。经历暴雨和疫情,在特殊之年交上特殊答卷,这是河南对全国大局的重要贡献,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大象新闻推出系列报道,解读粮安天下的中原担当。
在“郑麦1860”创下亩产856.5公斤的纪录两天后,“吉兴653”便又刷新了纪录。
六月初,阳光逐渐炽热。中原大地从南到北陆续开镰,随着各地测产验收收据的陆续公布,河南小麦新品种最高亩产纪录接连被打破。6月5日,在焦作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种粮大户王聚才种植的小麦高产示范田,通过现收现打测产,确定“吉兴653”小麦品种高产示范田亩产达907.3公斤。
这个季节不仅是种麦农民的收获期,更是河南验证小麦新品种的时刻,记者留意到,今年河南至少3个小麦新品种最高亩产都突破了900公斤的大关。
虽然去年河南多地受洪水灾害影响,但不少高产示范田亩产连破纪录,显示今年夏粮获得丰收已成定局。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 夏粮连年丰产的背后,你可知麦种更新多少代?
产量不减背后是持续的“促弱转壮”
“目前了解的情况,都和去年相当。”5月25日,提及今年小麦产量,河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齐学礼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
在自然灾害和疫情影响叠加的特殊年景下,这个“相当”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农人的智慧和汗水。
2021年的洪涝灾害,导致小麦晚播。“河南部分小麦到12月才播种,开春出现‘土里捂’和‘一根针’的情况。”齐学礼告诉记者,随着农业部和河南开展“科技壮苗”行动,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到河南省农科院,再到地方农技人员,专家们组队投入到田间地头,根据小麦长势指导农户提前浇水、施肥,实施促弱转壮措施。
经历专家们数月的奔波忙碌,2022年4月小麦长势迎头赶上,处于正常状态。到了5月,专家们继续指导农户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控制赤霉病等病菌。齐学礼说,自己在南阳、商丘、驻马店等麦区,发现今年因为株高偏低,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倒伏情况。
育种目标从吃饱到吃好再到环境友好
小麦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优秀的品种。作为一名80后,齐学礼已经参与了郑麦7698、郑麦1860、郑麦9188等7个小麦品种的选育。在他看来,河南在小麦品种选育上不断创造着“质”的飞跃。
“育种要满足中国人的主流消费习惯,”齐学礼说,“现在,我们的育种目标从追求高产到追求高产、优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要让国人吃饱、吃好,还要环境友好。”他告诉记者,比如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中国农业农村2021年十大产品的郑麦1860,产量达亩产800公斤以上,而且解决了节肥与高产、优质特性同步改良的难题。
这些改变都得益于科技创新。“一个品种从育种到配套生产技术研发、示范,再到产业化开发确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也是一个很有获得感的过程,这些年最深的体会就是科技的力量,让我们的农业产业不断的升级发展。”齐学礼说,以小麦为例,品种选育过去只能是常规育种,现在已经步入分子标记育种、生理育种、人工智能育种等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的阶段,品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生产出的农产品也是更加的多样化,更加的富有营养。
(资料图 大象新闻记者 沈翔/摄)
小麦品种已经历了8到9次更新换代
科技不仅提升了种子的质量,也使小麦生产管理的方式发生了变革。齐学礼告诉记者,小麦生产以前虽然种和收的过程都已经实现机械化,但是管理过程如喷洒农药、浇水还是人工。如今,无人机飞防已广泛应用于农药喷洒,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一些微喷技术、航喷技术也都应用在小麦生产,还有基于北斗导航的无人农机驾驶技术也在一些地方开始应用。
和这些满满科技感的收割方式不同,有一种麦田需要人工收割。在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的试验田,师生正带着村民紧张抢收;组团来参观、采购麦种的机构、企业工作人员,也络绎不绝。
这些试验田的麦子则承担着制种育种的重任。 “我们这50亩麦地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有上万种麦子。有一些不是用来育种,而是用来种质资源创新的。”在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的试验田,副研究员唐建卫的上衣兜里揣着五六支不同粗细、颜色的记号笔,用于标记特殊小麦。
他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走进麦田深处:“你看,这是周8425B,周麦的核心种质资源。近20年来黄淮区域的推广品种,有60%以上是由它衍生的,是它们的‘亲戚’。”
一个小麦品种长期规模化种植,有时意味着稳定,有时则暗藏着危机。唐建卫告诉记者,目前黄淮整体面临着小麦种质资源单一的问题,一旦有某种新的病菌变异或侵入,而该品种缺少相应的抗体,可能殃及整个“家族”。
因此,不断创新品种成为小麦专家们的追求。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农学院院长王道文介绍,建国以来,河南的小麦品种已经历了8到9次更新换代,当前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一般都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状。
(资料图 大象新闻记者 张晓冬/摄)
河南小麦育种 居全国领先地位
河南的小麦育种是个什么水平?河南农业大学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农学院副院长殷贵鸿给出一组数据: “十三五”以来,河南省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21个,其中小麦品种324个;国家审定品种中河南选育单位选育品种共580个,占比为9.5%,其中小麦品种152个、占比33%。
“多年来,河南省一直是全国重要的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殷贵鸿说,目前河南从事小麦育种团队和个人200多个,在小麦品种培育上形成了“周麦”、“郑麦”、 “百农”、“新麦”、“豫农”等小麦品种。
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统计,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河南占4个,小麦品种“郑麦9023”、“矮抗58”,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品种“豫麦18”、“豫麦21”、“豫麦49”、“豫麦66”、“郑麦366”、“郑麦7698”,玉米品种“豫玉22”等9个品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资料图 大象新闻记者 张晓冬/摄)
瞄准制种强省迎来“最强大脑”
道阻且长,行而不辍。河南在遗传育种上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河南瞄准基础前沿研究方面,要下决心解决“卡脖子”难题。
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总部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
2021年9月,攻克种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成立。据神农种业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介绍,这里既要解决一些育种重大的理论问题,又要解决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还要创新出重要的突破性品种。
据了解,神农种业实验室围绕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优势领域,分别选拔了许为钢、汤继华、张新友、张海洋等首席科学家掌舵。神农种业实验室小麦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许为钢表示,要从理论研究、支撑品种选育的重大技术研究、材料创新等方面,谋划小麦遗传育种学科的研究方向。实际上,除了建立“三农”领域实验室体系,河南*一号文件还部署了整合组建种业集团、规划建设“中原农谷”等工作,种业的“全产业链”正在加速打造。
在近期公示的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名单中,河南有5个县市入选国家级制种大县,3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占据8席。在齐学礼看来,目前河南要充分把握这个机会,把工作积极融入到制种强省建设中。
“比如这几年的赤霉病频发的问题,在许为钢院士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在多年前就开始了赤霉病育种,在河南省率先建立了抗赤霉病育种圃,已经获得了中抗赤霉病的新品系,下阶段有望审定。比如说我们团队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解决了优质小麦品种产量较高产品种偏低的问题,许为钢院士主持育成的郑麦7698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协调改良。”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河南农科院小麦分子育种团队正在和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温县洽谈小麦育种合作,计划在温县的高标准制种基地繁育优异的小麦新品种,以获得更高品质的育种家种子,为品种示范与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河南提出建设制种强省,我觉得恰逢其时。”齐学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