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11: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12:14
昌吉学院中文系,其历史可追溯至1959年成立的昌吉师范学校语文教研组。在1978年,它正式建制成系,随后在1986年升级为昌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2001年再次升级为昌吉学院中文系。作为学院历史最悠久的文科院系之一,中文系已历40余载风雨。在此期间,中文系培育了一大批学识深厚、著作丰富的教授,如刘鸣凤、刘大威、吴土艮、陈冬季、任一鸣等。他们倡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风教风科研之风,为中文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2002年,中文系已为国家培养了近3000名合格的专科生,其中不乏各级政府机关、新闻媒体、企业及教育战线上的佼佼者,为中文系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目前,中文系设汉语言文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科、新闻与大众传播专科、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科等四个专业。在读本科生近200人,专科生400余人,函授生500余人。中文系教学设施齐全,图书资料丰富,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保障。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文系形成了务实、严谨、开放、民主的学风。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中文系实施“五个一”工程,即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练一手好字,能读一百本好书,能写一篇好文章,能有一项特长,成效显著。此外,中文系发起并主办的各类学术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论文宣讲会”、“博雅学术论坛”及“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成为昌吉学院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亮点。
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功底、全面的能力、敬业爱岗的精神、勇于开拓的品质,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学校升本后,中文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立足现实,着眼发展,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各项事业继往开来,蓬勃发展。中文系现有教职工19人,其中专兼职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9名,助教3名、教员2名,专职资料员1名,专职秘书1名,专职辅导员1名。副高以上职称占全体教师百分比为40%,有在读与毕业硕士研究生8名,占全体教师百分比为38%。1名教授享受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待遇,2名教授享受自治州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待遇,1名副教授获得自治州五一劳动奖章;2名教授、2名副教授被学校评为学科骨干,分别享受教授专项津贴及学科骨干津贴,3名硕士毕业生享受研究生津贴。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
中文系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升本后,中文系转变观念,从传统的大专办学模式转变为现代本科教育模式,更新人才观念和教育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中文系管理体制,营造积极和谐的人文氛围,引入激励机制。2002年,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学院每年划拨专项资金5万元,中文系配套资金8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宽口径、厚基础、重质量、求内涵”。学科建设与专业调整规划的定位是特色与优势相结合、社会需求与地方需求相结合、传统专业与市场变化相结合、规模扩张外延发展与追求质量内涵发展相结合。重点学科建设方向为:西域文化研究、女性文学研究、现代汉语研究、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回族文化研究。
在教学状况方面,中文系共有16个教学班603名学生,其中本科班达到3个年级5个班次,近200名学生,专科班3个年级11个班次,师生比例为1:39.8。中文系在教学制度、教学计划、重点课程建设、本科班教学及管理、其他方面等方面狠下功夫,保证教学质量。在科研状况方面,中文系教师笔耕不辍,科研成果丰硕。自1978建制成系以来,共出版专著11部,编著4部,参编教材12种,参编书籍、辞典14种,发表论文300余篇(核心刊物47篇,省级刊物134篇)。中文系学者申报了多项课题,并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州级获奖。
中文系的发展规划,从现在起到2015年,总体思路是成立二级学院(人文学院),分设中文系、新闻系、旅游文化系、社会学系、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等机构。在学科与专业方面,中文系将做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升文秘、新闻专业,开拓和培养新专业。在规模目标上,实施九大工程,学科队伍目标是学生规模扩大,学科队伍壮大。学位点目标是争取成为学院第一个硕士学位点。人才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更多本科生,培养好昌吉学院本学科硕士点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科研目标是完成专著编著、论文发表等任务。图书资料室建设目标是建成现代化资料室。社会效益目标是召开学术会议,派出老师学习讲学。
昌吉学院坐落在昌吉市,距首府乌鲁木齐38公里,有乌奎高速、机场高速和乌昌高等级公路与之相连。她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昌吉师范学校,1985年升格为昌吉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昌吉学院。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00余亩,各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在昌吉市新区已规划1900亩校区,新校区用现代大学理念进行规划设计,按照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网络化和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建设自治区一流的高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