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9: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5 10:08
本病是在颜面胸背等处发生炎症性丘疹,挤之有米粒碎样白色粉质而得名,又名肺风粉刺。现代医学称为痤疮。好发于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自然痊愈。
【病因病机】
本病由于肺经风热,熏蒸于肌肤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脾胃蕴湿积热,外犯肌肤而成,此外冲任不调,亦可导致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因皮脂分泌过多,再继发细菌感染而致。
【辨证】
皮疹好发于颜面、上胸和肩、背等皮脂发达的部位,初为针头大小的位于毛囊口的炎症丘疹,有的为黑头丘疹,可挤出乳白色粉质物,继续发展,则可产生脓疱、结节、囊肿,甚至疤痕,皮疹可散在颁布,也可非常密集,病程缓慢,一般在发育期过后有自愈倾向。本病临床上常可分为三型:
一 肺经风热型 颜面肤色潮红,以丘疹损害为主,可有脓疱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二 脾胃湿热型 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疹有丘疱疹或者脓疱、结节等,常伴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 冲任不调型 病情常呈周期性变化,与经期变化关系密切,并可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疗】
本病有自愈倾向,轻者可不必治疗。平时可适当用热水肥皂洗脸,以减少油腻;少食脂肪、糖类,忌食辛辣食物和饮酒,多吃瓜果蔬菜,保持消化良好,防止便秘。
一、内治
1、肺经风热型宜疏风清肺,用枇杷清肺饮加减,可选加白花蛇舌草、鱼腥草等。
2、脾胃湿热型宜清化湿热,用茵陈蒿汤加减,可选加苦参、火炭母、凤尾草等。
3、冲任不调型宜调摄冲任,疏肝解郁,用逍遥散加减,可选加丹皮、红花、生地黄、益母草、凌霄花等。
二、外治常用颠倒散或三黄洗剂。
来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外科学》(中医专业用)1980年版附:
1、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人参、枇杷叶、甘草、黄连、桑白皮、黄柏2、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蒿、山栀子、大黄3、逍遥散(《局方》)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炙草、生姜、薄荷4、颠倒散(《医宗金鉴》)大黄、硫磺等分5、三黄洗剂(经验方)大黄、黄柏、黄芩、苦参等分以上辨证论治虽然比较权威,但相对简单,临床应用时仍有未尽之感。下面这一分型论治的版本就比较丰富、适用些。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
1、肺胃热盛
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
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湿邪蕴积日久则成痰,形成结节、囊肿;湿郁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脓头。因此,临床治疗应分别以健脾利湿、温阳化湿、清热除湿、消积导滞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出油较多,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皮损以红色丘疹、粉刺为主,平素面部较油腻,以“T”字区为重,痒痛相兼,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二便调;如皮疹发病部位以口周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陈汤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麦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泽泻20g、陈皮15g、虎杖15g、生白术15g(如大便溏改为炒白术)、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为主,可加栀子15g、藿香15g(泻黄散化裁),泻脾经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风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阳除湿,如粉刺较多,加清半夏15g、浙贝母30g、牡蛎30g,化痰软坚。
3、冲任失调
本型常见于青春期后发病的患者。冲任隶属于肝肾,月事来潮前,经血充盈,易为肝气所激惹,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炼津为痰,形成痤疮,故患者皮损常经前加重。肾主封藏,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事紊乱,内分泌失调而发痤疮。肾有阴虚、阳虚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多由于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凉,行经腹痛,月事有血块,多属肾阳虚,虚阳浮越,治以清上温下,引火归原。又因肝肾同源,故在治疗上应兼顾彼此,滋肾阴不忘清肝火,温肾阳同时暖肝阳。
此型皮损集中在颜面部,以暗红色的丘疹、结节为主,时有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滑或细,伴有月经不调,常夹杂血块,治以调摄冲任,当归芍药散和二仙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5g、生白术15g、茯苓20g、清半夏15g、白芷15g、益母草20g、仙茅15g、仙灵脾15g、巴戟天20g、黄柏15g、知母10g。如以结节为主,加浙贝母30g、生牡蛎30g、夏枯草15g、蜈蚣1条,通络软坚散结。
4、热毒壅盛
毒有风毒、湿毒、瘀毒、热毒、火毒等分别,《内经》中提出了毒“皆阳热亢极之证”,暴发性痤疮发病急、来势迅猛、热火症状明显,符合中医“火毒”的致病特点。
此型患者发病比较急,临床症状较重,面部油腻,皮损以结节、囊肿、脓肿、黑头粉刺为主,属于西医囊肿性、聚合性痤疮范畴。部分患者伴有头部穿凿性毛囊炎(中医称之为“蝼蛄疖”)、腋下化脓性汗腺炎,舌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或小数。此类患者皮损以化脓性表现为主,治疗上应从疮疡病入手,投以大剂凉血清热解毒药物,兼以凉血、祛湿、软坚散结。方以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化裁:金银花30g、连翘15g、公英30g、紫花地丁20g、白芷20g、浙贝母30g、天花粉20g、茵陈15g、当归15g、炙乳香15g、陈皮10g、生甘草10g。如皮肤瘙痒,加防风15g、羌活15g,疏风止痒,兼以胜湿(风能胜湿);如脓肿、结节较多,加甲珠10g、皂角刺20g、蜈蚣2条,破血软坚;如大便干结,加生大黄15g,泻下通便,祛瘀生新。可配合外用金黄散箍围消肿,如脓肿形成,需配合手术切开排脓。
5、上热下寒
此型患者多处于青春期,颜面发炎性丘疹,平素手足凉,行经腹痛,舌淡薄白苔或舌尖边有瘀斑,脉滑或细或缓,大便溏或时便干。源于素体阳虚,虚阳浮越于上而发病,采用“引火归原”的治法,清上温下,交泰丸合少腹逐瘀汤加减:重楼20g、黄芩10g、黄连10g、川牛膝15g、盐茴15g、肉桂5g、赤芍20g、丹参15g、郁金20g、生甘草10g。如便溏,加干姜10g、茯苓20g,温中止泻;如便干,加当归15g、玄参15g,清上焦浮游之火兼以通便。
另外,在治疗上还应考虑发病部位酌情用药。发病部位在额部的属心,常由于心火亢盛所致,又心火下移于小肠,故临床常见小便黄。左颊候肝,右颊候肺,故发于面颊部的常由于肝火犯肺所致。口周属脾,常由于脾胃湿热所致。背部为阳明经所主,常由于阳气虚不能卫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