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0: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01:52
1958年,根据国家需要,哈工大建了6个新系。当时马祖光负责创建核物理专业,这个专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规模。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试验成功,他们第一个测到了在哈尔滨地区大气沉降的辐射本底的变化。
1965年,马祖光领导的核物理专业成为当时哈工大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这一年马祖光带领师生们以最快的速度研制了“快中子闪烁晶体”“γ―计数管”“β―计数管”和一些核辐射测量仪器,并参加了全国首届科学仪器展览。核工业部专门派人来哈工大学习制作工艺和技术。马祖光为核物理专业打下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好传统。 1971年,马祖光在国家没投一分钱,起步晚、起点低、物质条件差的情况下开始创办中国的第一批激光专业。建专业之初,精通英、俄两门外语的马祖光抽出时间去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并翻译出来供同事们使用。
马祖光为了尽快把激光技术推广出去,被人们所认识。在搞理论研究的同时,很快开始了应用研究。期间,马祖光带领大家完成了许多激光的民用项目,都获得了成功。
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方面,马祖光领导课题组先后研制了CO₂激光器、YAG激光器等。“八五”期间,马祖光参与指导的课题组不到一年就赶造出了第二代激光制导用的CO₂激光器。之后CO2激光器先后得了航天部的4个奖。 马祖光带着“为国防服务”的目的于1980年到德国汉诺威大学作访问学者。他选定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这个被预言为近红外激光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作为研究项目。这项研究是获得近红外连续可调谐激光的一个新方案,是当时国际激光研究的一大热点。
当时52岁的马祖光利用实验室早晚无人使用时进行试验,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Na2的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通过寻找新激励途径,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了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198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Happer也观察到这一谱区的发射谱。Happer在文章中写到,他的工作证实了马祖光工作的正确性。 1985年及1986年,马祖光研究组用不同的激发机理都得到Na第一个三重态之间的跃迁荧光,1988年得到Na第一个三重态跃迁激光,波长在892纳米附近。
一直以来,马祖光研究组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Na荧光为主线,目的在获得其激光。同时研究了Li、K多种发光机制,以便在同族元素间进行比较。他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观察与理论分析判断。在国际上马祖光研究组首次发现了13个新荧光谱区,4种非线性光学现象,其中“钠双支超喇曼散射”可以反映出中国激光光谱研究的新水平。他们还得出3种新激光,这三种激光有两种是在他们自己发现的荧光谱区中得到的;另一种是首次得到的Na脉冲蓝绿激光。S蓝绿激光超过同时期美国lllinois大学的工作水平;S紫外激光比美国的工作向紫外推进了60纳米。
1987年,哈工大成立了“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1993年,依托光电子技术所建立了“航天工业总公司哈工大光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
1994年,经国防科工委批准,立项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96年12月正式通过验收。马祖光把“为航天光电子技术发展做贡献”作为主导思想,建成了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