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0 06:0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06:10
将责任全推给赵括显然是错的。
赵国长平之战客观几乎必败,以国力和军队战力而论,赵国完全与秦不占上风。而若想不败,唯一的做法确实是等求援。然而就在长平之战之前,楚国新历大败(甚至搞到被迫迁都),齐燕韩忽略不计,会救赵的只有魏,冯异降赵而非魏(上党显然和魏国接壤更多),是希望集三晋之兵抗秦。廉颇主张防守,是在进攻挫败的情况下主动走持久战,希望于魏国出动援军。
然而魏安釐王实为一阴险自私狠毒,迷恋诈术于一生的主,他可以前脚助人后脚直接捅上一刀或者将对方变成自己附庸或者傀儡。所以赵国从一开始的援手,就是一个最不靠谱的朋友。
赵括的主动出击造成40万被围歼,是建立在赵国已经全然耗不下去的基础之上的。毕竟带多少兵,就要消耗相应口粮。数十万兵力的战斗,几乎等于抽走了全国青壮年生产力,如此还能有多少后勤保障。
当然,以上并不与赵括的问题相互违背,譬如假如没有赵括,40万军队死得起码能更体面或者尊严点,不至于落到投降后坑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06:06
我觉得一方面是赵括的能力确实比白起相差很远,另一方面就是这40万人,事实上并不全是军队,还有很多人是属于后勤,说这40万人恐怕也只有十几万人是打仗的,其他人人都是供应这些人的吃穿,所以他和白起之间的兵力差距并没有那么悬殊。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06:08
赵括基本上是一个背锅的。秦赵长平之战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战,起决定作用的是两国的国力,不是一两个将军能决定的。而且赵括的战术是当时赵国的条件决定的,没有什么错误,本人也是战死沙场,后人对他的评价不公平。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06:12
春秋战国史是一部被战争左右的历史:长勺之战,鲁国力克齐国,将其争霸势头遏制;吴越之战,以致吴国国灭;诸如此类的战役还有桂陵之战,即墨之战等,不胜枚举,每一场战争发生后,诸侯的领袖都发生了变化。但长平之战的影响力,却是改变整个天下格局的,秦国几乎提前预定了统一。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0 06:10
双方对峙太久了,后勤给养跟不上,打仗其实靠的就是人和资源,封建王朝为什么皇帝老是催促将军快点打完仗,其实就是耗不起,换谁来其实结局都是一样的,长平之战也导致了庆国元气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