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瑟氏球菌属引起人类疾病的奈瑟氏球菌属病原菌主要分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0 11: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4:07
脑膜炎奈瑟菌,即俗称的脑膜炎球菌,是引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它的生物学性状表现为肾形的革兰阴性双球菌,凹面相对。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白细胞内,形态典型。新分离菌株通常带有荚膜和菌毛。此菌营养要求较高,专性需氧,5%二氧化碳条件下生长良好。在巧克力色培养基上形成似露滴状菌落。细菌培养超过48小时易裂解自溶。抗原结构与分类包括荚膜多糖抗原、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和脂多糖抗原。其中,荚膜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将本菌分为多个血清群,脂多糖抗原与大肠埃希菌有交叉,是本菌主要致病物质。脑膜炎奈瑟菌的抵抗力极低,对冷、热、干燥敏感,消毒剂敏感,易自溶。
致病性和免疫性方面,脑膜炎奈瑟菌致病物质包括荚膜、菌毛和内毒素。内毒素因细菌自溶或死亡释放,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皮肤淤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时造成DIC及中毒性休克。脑膜炎奈瑟菌在流行期间正常人群鼻咽部带菌率可达70%以上。我国流行的血清群中,95%以上是A群,C群致病力最强。所致疾病包括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型。致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细菌粘附于鼻咽部,引起局部感染,出现上呼吸道症状;然后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最后细菌到达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严重者表现为暴发型脑脊髓膜炎。免疫性主要以体液免疫为主。
微生物学检查包括标本取样、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以及快速诊断法。标本取自患者的脑脊液、血液或皮肤出血淤斑渗出物。带菌者检查取鼻咽拭。标本应注意保温保湿,最好立即床边接种。直接涂片镜检包括脑脊液、出血淤斑、渗出物制成印片,干燥后革兰染色。分离培养与鉴定先增菌,再在巧克力色平板上划线分离,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快速诊断法包括对流免疫电泳、SPA协同凝集试验等。
防治原则包括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关键是要尽快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提高人群免疫力。我国1980年正式使用A群多糖菌苗,临床观察表明对学龄儿童和*保护率可达90%。但是,此种疫苗对2岁以下婴幼儿免疫原性差,其一,脑膜炎荚膜多糖抗原属于T细胞非依赖抗原,免疫效果与接种者年龄有明显的依赖关系;其二,多糖菌苗诱导机体产生的IgG抗体主要为IgG2亚类,出现较迟,一般到8~12岁才能上升至*水平。因此,婴幼儿接种多糖菌苗后往往以产生短暂的IgM抗体为主。国外采用A群和C群多糖与白喉毒素蛋白偶联的偶联菌苗接种8~10周龄的婴儿,证明这种偶联菌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流脑的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剂量要大。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或红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