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16: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01:41
宇宙辐射主要由高能带电粒子流构成,包括质子、光子、电子等,以及太阳耀斑释放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第三种辐射是地球辐射带的射线,这些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形成高强度辐射区。当辐射粒子作用于人体细胞时,会产生电离效应。
尽管宇宙辐射经地球大气层的屏蔽,到达地面的剂量非常小,三十年生活在此的平均剂量仅为4.35~5.5雷姆,因此低空飞行的飞机不会受到损害。然而,载人航天飞行中需高度重视宇宙辐射对人体的潜在伤害,航天器及乘员身上配备各种辐射剂量测定仪以监测可能的伤害。观测显示,多数美苏航天员在飞行中接受的辐射剂量并未达到伤害水平,但少数情况下剂量较大。
宇宙辐射接受剂量与飞行轨道高度有关,轨道越高,接受的剂量越多。在载人航天中,应特别注意重粒子对人体的伤害。航天器的金属舱壁虽有一定防辐射作用,但仍有其*。避免遭受太阳耀斑辐射伤害是关键。
为了应对航天飞行中的辐射风险,飞机乘员和航天员的食品供应需特别注意。食品应营养丰富,并且适合在失重环境中食用。肉酱、果酱类半固体食品和压缩的块状食物在早期是主要食品形式。但现在,罐装食品成为首选,具有一定的粘稠性,食用时不易飘浮,与地面食品的性状相似。此外,电热灶在航天器中用于加热食品。
人类的昼夜节律周期与心理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这一平衡。长时间飞行,尤其是跨越多个时区,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疲劳等症状。因此,有重要任务的旅客应提前适应新的时间,以减轻不适。飞行前适应包括提前调整作息时间,飞行后适应则是在目的地休息以适应环境。
载人航天器在近地轨道上飞行,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24小时内经历16次昼夜变化。这种短暂的昼夜周期对长期习惯于地球昼夜周期的航天员来说是个挑战,可能导致睡眠问题、疲劳和工作效率下降。为应对这一问题,航天医学工作者会将航天员的作息制度安排为24小时为一个昼夜周期,与地球昼夜周期同步。
航空航天医学(Aerospace medicine )是研究人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飞行时,外界环境因素(低压、缺氧、宇宙辐射等)及飞行因素(超重、失重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的医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