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15: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15:28
在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中,我们谁都无法绕过一个名字——张昭。
在孙吴创业早期,不管是在孙策时代还是在孙权时代,张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内镇群寮,外抚百姓,可以说他扮演的是江东管仲的角色。
可就是这么一位被孙氏集团倚为国之柱石的元老,却在赤壁之战前夕,力主降曹。可以想象以当时张昭在江东的威望,他的这个做法给江东政局带来了多大的震荡。在他的影响下,东吴朝臣纷纷主降。
幸而孙权在周瑜、鲁肃的劝谏下,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一举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古人有云:疾风识劲草,板荡见忠臣。在东吴最生死危亡的紧要关头,张昭竟做了无耻的投降派。按理说,孙权应该对他失望至极才是,百官应该鄙视其为人才对。可是翻开史书,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赤壁之战之后,孙权一如既往的对张昭敬重,孙权每次出征,还是留张昭镇守后方,领幕府事,待遇尤重。还常常对群臣说:我在张公面前,不敢随便口不择言。而吴国士人对张昭还是一如既往的推崇。【吴国士人进宫则拜孤,出门则拜君?6?孙权语】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反常的现象呢?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知道张昭之所以主张投降曹操,是真正为了江东百姓考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历史记载,张昭为人忠贞鲠直,尤其是后来孙权称帝后,朝臣拜见都是唯唯诺诺,唯独张昭,屡屡直言劝谏,气的孙权好几次都想杀了张昭。可就是如此,张昭终其一生都没有向孙权屈服,向别人一样偷荣取容。
由此可见,张昭决不是一个怕死之人。他决不可能是因为畏惧曹操八十万大军而主张投降。其实从张昭一生来看,在他眼里最重要的永远不是孙氏家族,而是江东百姓。
从刚开始他出山辅助孙策开始,他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帮助孙策争霸天下,而是为了江左的百姓。当时江东军阀割据,百姓苦于战乱流离失所,而正此时孙策渡江,张昭在孙策身上看到了结束江东战乱的希望。于是出山尽诚辅佐,帮助孙策完成了江东的统一大业,终于给江东百姓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中带来了一方安宁。
而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统一了北方,随后南下占据了荆州,乘胜直下江东。当时孙曹两方力量悬殊,战则江东生灵涂炭,自己十几年来的心血毁于一旦,降则天下一统,六合为一,不仅江东士众可得以保全,甚至太平盛世亦旦夕可望,这不正是自己数十年孜孜以求的结果吗?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张昭最终决定降曹,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张昭的意见被采纳,那么中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三国乱世会提前终结,中国会提前七十年获得统一。中国不必经历后三国时期的战火连天,中国更不会陷入到五胡乱华的几百年黑暗时代,甚至像隋唐那样的盛世可能提前几百年到来。
如此而论,张昭的降曹主张,虽无功于孙氏,却有大义于天下。而且纵观张昭一生最重气节,他为了天下大义甘愿放弃自己最坚守的东西,甘愿背负降曹反覆之名。如是所作所为,又如何能不为人敬佩呢?
俗谚有云:“无心做恶,虽恶不罚”,况张昭为大义而为小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