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11: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03:14
微乳液与普通乳状液在形成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与需外力干预如搅拌或超声处理不同,微乳液的形成是自然发生的,无需额外提供能量,体现了其自发性特征。
其次,普通乳状液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油水分离,形成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而微乳液则是热力学稳定的,即使在离心作用下短暂分层,停止离心后会立即恢复到稳定状态,不会出现持久的聚集现象。
关于微乳液的自发形成,Shculmna和Prince等理论提出,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使O/W界面张力大幅降低,通常在几个毫牛顿每米的范围内。然而,在助表面活性剂的辅助下,界面张力可进一步降低至极低值,甚至短暂出现负值。这时,体系会自我扩张以降低表面活性剂浓度,直到界面张力恢复或变为微小正值,形成微乳液。这一过程中的负界面张力对阻止微乳液聚集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由于难以实验测量,这一理论仍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另一研究发现,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降低了界面张力,还增强了界面的柔韧性,通过调节HLB值和界面的自发弯曲,促进微乳液的自发形成。具体来说,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得微乳液具有独特的稳定性和自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