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11: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11:08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两河口会议中,就战略方针、行动方针和战略指挥三个方面进行了重要报告。首先,他阐述了战略方针的重要性,强调新根据地的建立应具备三个条件:地域宽广、便于机动,人口多且汉族比例高,以及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然而,松潘、理番、懋功等地虽然地域广阔,但路窄、藏民多,且经济资源有限,不适合长期坚守。因此,党中央决定在川陕甘地区建立新根据地,并强调部队需迅速前进。
行动方针方面,由于南进和东进均存在较大困难,党中央认为唯一可行的选择是转向甘肃,利用岷山山脉以北的地理优势,通过运动战消灭敌人,实现建立根据地的目标。张国焘虽然勉强接受北上战略,但对此持有疑虑,他担心胡宗南部和蒋介石部队的力量,主张避开胡宗南,偏向川康边方向,显示出右倾思想,倾向于通过先取得局部优势后再逐步推进。
在战略指挥层面,周恩来强调了集中统一指挥的重要性,提出将作战力量分为左、中、右三个纵队,并加强政治工作,以应对粮食、气候、地形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挑战。然而,张国焘的发言显示,他对具体战略方向的犹豫不决,反映出他对敌我力量对比的担忧和对右倾策略的倾向。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会议。会议的召开是为了统一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张国焘等。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政治形势,强调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和党对红军的领导。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明确提出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两河口会议为实现党和红军北上抗日和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伟大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