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0 00: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7:21
八思巴文,由八思巴创制,是一种拼音文字,基于41个字母,源自古藏文字母,字数仅一千多。元至元六年,八思巴文被定为国字在全国推行,然而遭遇阻力,主要因字形辨识困难,且部分地方采用篆书风格书写,加大了识别难度。尽管元朝*下令使用八思巴文翻译各种文字,但民间普遍继续使用汉字。八思巴文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如元代流通的纸币,如至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和大元通宝等,其中“大元通宝”较为常见,其他则颇为罕见。
至正年间,铸币如至正通宝在汉字钱上加入八思巴文地支纪年,以及对照数字或八思巴文权字。元代的宝钞上也可见八思巴文。蒙元帝国结束后,八思巴文逐渐被废弃,但它仍能在元代文物上看到。八思巴文虽为“死文字”,但其历史意义重大,曾用于标示蒙古语、回鹘语和汉语,成为贵族语言,甚至被用于情报传递,类似密码。
八思巴文的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和部分梵文字母构成,数量早期文献记载有41个和43个之分,随着使用需求,增至57个。忽必烈规定其用于“译写一切文字”,包括蒙、汉、藏、梵、维吾尔等多种语言。八思巴文以音素为表音单位,有元音和辅音,书写单位为音节,与藏文书写方式不同,阅读时依赖上下文判断词句界限。作为元朝国书,八思巴文为研究多种语言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如译写蒙古语和汉语的官方文件、碑刻等。
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铸,非年号钱。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 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匀。折十蒙文的发行量比较大,较为常见。汉文“大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均极其罕见,小型尤少,皆为古钱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