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23: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13:38
病理反射,即非正常形式的生理性浅、深反射,大多源自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当锥体束(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受到损伤时,就会出现这种反射,因此被称为病理反射。在婴儿1岁以下阶段,这种反射是正常的保护机制,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反射会逐渐被锥体束抑制。如果锥体束受损,抑制作用消失,病理反射就会显现,如巴彬斯基征等一组体征。巴彬斯基征阳性通常意味着锥体束存在器质性病变,但低血糖昏迷或全身麻醉时短暂的阳性反应并不表示神经损伤,需进一步检查确认。临床中,常见的病理反射包括巴彬斯基征、戈登征、查多克征、奥本海姆征和霍夫曼征等。
巴彬斯基征由胫神经传入,骶髓1的后角细胞和腰髓4-5、骶髓1-2的前角细胞控制,通过腓深神经传出。锥体束损伤是其主要原因,也可见于深度睡眠、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脊髓疾病、脑卒中、癫痫发作后的Todd氏麻痹和低血糖休克等。特殊情况如疼痛过敏者或舞蹈症患者可能表现出非随意运动,误认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查多克征、戈登征和奥本海姆征的机制与巴彬斯基征类似,都是上肢或下肢锥体束受累的反映。霍夫曼征检查上肢锥体束,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和颈椎病变,双侧霍夫曼氏征阳性并不一定有定位意义,需结合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判断。
在具体检查时,如巴彬斯基征,需用钝尖刺激足外侧,观察足趾反应。戈登征通过挤捏腓肠肌,查多克征则是划足背外侧皮肤,奥本海姆征则涉及胫骨前的加压推移。以上各征阳性时,都表明可能的锥体束损伤,需要医生进一步诊断。
病理反射是指锥体束损害时,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而出现踝和拇趾背伸的现象,又称锥体束征。